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条件的、因缘和合所成的”,例如世间的一切人事物。反义词是“无
为”(asankhata),意思是“不是放在一起、非条件的、非因缘和
合所成的”,例如涅槃。
1277。 若有求财物,极好转增多,称誉不放逸,事无事慧说:对应
之巴利文为“Ayum arogiyam vannam saggam uccakulinatam
ratiyo patthayantena ulara aparapara appamadam pasamsanti
punnakiriyasu pandita。”(SN。 I。 p。87),中文译为
“对于欲求长寿、健康、美丽、生天、〔生于〕贵族、快乐的人,
如果他持续造作福德的行为,他会成就智者所称赞的不放逸。”
243
244
1278。 雄猛观诸义,慧者必解脱:对应之巴利文为“atthabhisamaya
dhiro pandito…ti pavuccatiti。”(SN。 I。 p。87),中文译为
“〔内心〕坚定的人,因为得到义利,被称为智者。”
1279。 未生怨鞞陀提子:巴利文为“Ajatasattu Vedehiputta”,又译
“阿阇世韦提希子、韦提希子阿阇世、阿阇世、未生怨、法逆”,
是摩竭陀国频毗娑罗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韦提希”(Vedehi)
夫人,因为他尚在母胎时,就被预言将来会杀害父亲,所以取名为
“未生怨鞞陀提子”。在提婆达多的怂恿下,他谋害父亲篡夺王位
(参考注解1035)。
1280。 跋耆国人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当
断灭跋耆人种,破坏跋耆,令跋耆人遭无量厄:对应之巴利文为
“Ahanhi 'me Vajji evam…mahiddhhike evam…mahanubhave;
ucchejjami Vajji vinasessami Vajji anayavyasanam
apadessami Vajji ti。”(DN。 II。 p。72),中文译为
“我要攻打这些强盛有力的跋耆族,我要把他们消灭摧毁,
我要带给他们不幸与灾难。”
1281。 雨势:巴利文为“Vassakara”,又译“禹舍、雨舍、婆利迦、
雨行、行雨”,是阿阇世王的婆罗门大臣。
1282。 遮和逻:巴利文为“capala”,又译“遮波罗”,是毗舍
离城周围的六个塔庙之一。这六个塔庙是“优陀延塔庙”
(Udena cetiya)、“瞿昙塔庙”(Gotamaka cetiya)、
“庵罗塔庙”(Sattambaka jcetiya)、“多子塔庙”
(Bahuputta cetiya)、“娑罗塔庙”(Sarandada cetiya)、
“遮波罗塔庙”(Capala cetiya)。
1283。 七不衰法:对应之巴利文为“satta aparihaniya dhamma”
(DN。 II。 p。75),中文译为“七种不衰退之法”。
1284。 跋耆共俱集会,俱作跋耆事,共俱起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Vajji samagga sannipatanti samagga vutthahanti samagga
Vajji…karaniyani karontiti。”(DN。 II。 p。74),中文译为
“跋耆族集会时和合,散会时和合,履行义务时和合。”
1285。 若比丘此未来有爱,喜欲共俱,爱乐彼彼,有起不计随者:对
应之巴利文为“Yavakivan…… bhikkhu uppannaya tanhaya
ponobhavikoya na vasam gacchanti”(DN。 II。 p。77),
中文译为“如果比丘不被已生起,而且会导致再生之渴爱所支配”。
1286。 不行于业,不乐于业,不习业者:对应之巴利文为“na kammarama
bhavissanti na kammaramata na kammaramatam anuyutta”
(DN。 II。 p。77…78),中文译为“不以俗务为乐,不爱好俗务不以
俗务为满足”。
245
246
1287。 不为暂尔,不为德胜,于其中间舍方便,令德胜者:对应之巴
利文为“Yavakivan ……bhikkhu na oramattakena visesadhigamena
antara vosanam apajjissanti”(DN。 II。 p。78),中文译为“如
果比丘不因为低下的成就而停留在〔进趣至涅槃的〕 中途”。
1288。 应与面前律与面前律,应与忆律与忆律,应与不痴律与不痴律,
应与自发露与自发露,应与居与居,应与展转与展转,众中起诤,当
以如弃粪扫止诤法止之者:对应之巴利文为“Sammukhavinayo
databbo sativinayo databbo amulhavinayo databbo patinnaya
karetabbam yebhuyyassika tassapapiyyasika tinavattharako。”
(MN。 II。 p。247),中文译为“应与面前律、应与忆律、应与不痴
律、应令作自言、多数决、求彼罪、以草覆盖。”根据对应之巴利文
经典《中部第一○四经舍弥村经》,“应与面前律”就是把彼此有
诤论的比丘集合在一起,再以佛陀的教法与戒律来平息诤论。“应与
忆律”就是对于不记得自己曾犯戒之比丘,让他知道自己所犯的戒。
“应与不痴律”就是曾经因为心狂而犯戒,但不自知者,让他知道自
己所犯的戒。“应令作自官”就是犯戒之比丘,不论是否已受到诃责
或是否记得,都应该到长老比止的面前骚露忏悔。“多数决”就是彼
此有诤论的比丘,应该到更大的比丘僧团中,以佛陀的教法与戒律来
平息诤论。“求彼罪”就是对于不愿承认犯戒之比丘,持续地问他是
否记得犯戒,直到他承认为止。“以草覆盖”就是在彼此有诤论的比丘
众中,双方都有人站出来承认在彼此对立时所做的恶行,以此来平息
诤论。但是,在《中阿含第一九六经周那经》中,这七止诤法的意思
与上述的意思不太一样,而且是以“应与君止诤律”与“应与展转止
诤律”取代巴利文经典的“多数决”与“求彼罪”。
1289。 六慰劳法:对应之巴利文为“cha ……dhamma saraniya”
(MN。 II。 p。250),中文译为“六种应忆念之法”。
1290。 以慈身业向诸梵行,是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
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
“bhikkhuno mettam kayakammam paccupatthitam hoti sabrahmacarisu
avi c' eva raho ca。 Ayam pi dhammo saraniyo piyakarano
garukarano samgahaya avivadaya samaggiya ekibhavaya samvattati。”
(MN。 II。 250),中文译为“对于同梵行者,比丘在公开
与和下的场合,都展现出慈悲的身业。这是〔第一种〕 应忆念之法,
可以生起爱念、尊敬、同感、无诤、和合、一致。”
247
248
1291。 若有法利,如法得利,自所饭食,至在钵中。如是利分,布施
诸梵行,是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
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bhikkhu ye te
labha dhammika dhammaladdha antamaso pattapariyapannamattam
pi; tatharupehi labhehi appativibhattabhogi hoti silavantehi
sabrahmacarihi sadharanabhogi。 Ayam pi dhammo saraniyo
piyakarano garukarano samgahaya avivadaya samaggiya ekibhavaya
samvattati。”(MN。 II。 p。251),中文译为
“凡是如法的利养,如法的所得,乃至?中所得之量,比丘会
全部把它拿来与具足戒行的同梵行者一起享用,不会有差别对待。这
是〔第四种〕 应忆念之法,可以生起爱念、尊敬、同感、无诤、和
合、一致。”
1292。 若有戒不缺、不穿、无秽、无黑,如地不随他,圣所称誉,具
善受持。如是戒分,布施诸梵行,是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
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对应之巴
利文为“bhikkhu yani tani silani akhandani acchiddani
asabalani akammasani bhujjissani vinnuppasatthani
aparamatthani samadhisamvattanikani; tatharupesu
silesu silasamannagato viharati sabrahmacarihi
avi c' eva raho ca。 Ayam pi dhammo sarapiyo
piyakarano garukarano samgahaya avivadaya samaggiya
ekibhavaya samvattati。”(MN。 II。 p。251),中文译为
“比丘与同梵行者,不论在公开与私下的场合,都安住所有没有毁
坏、没有斑点、没有污点、解脱的、智者所称的、没有执着、有助于
禅定的戒中,与戒一致。这是〔第五种〕应忆念之法,可以生起爱
念、尊敬、同感、无诤、和合、一致。”
1293。 若有见是圣出要,明了深达,能正尽苦。如是见分,布施诸梵
行,是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
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bhikkhu yayam ditthi
ariya niyyonika niyyati takkarasa sammadukkhakkhayaya; tatharupaya
ditthiya ditthisamannagato viharati sabrahmacarihi avi c' eva
raho ca。 Ayam pi dhammo saraniyo piyakarano garukarano samgahaya
avivadaya samaggiya ekibhavaya samvattati。”(MN。 II。 p。251),
中文译为“比丘与同梵行者,不论在公开与私下的之场合,都安住于
所有神圣的、出离的、依此修习者可以达到彻底断苦的见中,与见一致。
这是〔第六种〕 应忆念之法,可以生起爱念、尊敬、同感、无诤、和合、
一致。”
249
250
1294。 伤歌逻摩纳:巴利文为“Sangarava manava”,意思是“伤
歌逻青年”,是一位婆罗门青年。其中,“摩纳”(manava)
是“青年、童子”的意思。
1295。 梵志如法行乞财物,或自作斋,或教作斋:对应之巴利文为
“Mayam …… brahmana nama yannam yajama pi yajapema
pi。”(AN。 I。 p。168),中文译为“我们婆罗门自行祭祀,
也令他人祭祀。”
1296。 彼一切行无量福迹,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