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功德,得大广报:对应之巴利文为“Bhavissanti kho pan';
Ananda; anagatamaddhanam gotrabhuno kasvakantha dussila
papadhamma tesu dussilesu sangham uddissa danam dassanti。
Tada p' aham; Ananda; sanghagatam dakkhinam asankheyyam
appameyya vadami; na tvevaham; Ananda; kenaci pariyayena
sanghagataya dakkhinaya patipuggalikam danam mahapphalataram
vadami。”(MN。 III。 p。256),中文译为“何难!在未来将会有种姓
者,虽然身着袈裟,但却不遵守戒律,具足恶法,而且人们会为了僧
团而布施给那些不遵守戒律的人。阿难!即使在那个时候,我还是
说:对僧团的布施?所得到的果报”是不可计数、不可限量的。阿难!
而且我说:无论如何,对个人的布施绝不会比对僧团的布施得到更大
的果报。”其中,“种姓者”(gotrabhu)原意是指已入圣者阶层
的人,但是此
361
362
处是指空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的人。“僧团”包括过去所有有
德行的比丘。
1683。 精进人:对应之巴利文为“Puthujjanasilavante”(MN。 III。 p。
255),中文译为“遵守戒律的凡夫”。
1684。 有四种布施,三净施:对应之巴利文为“Catasso kho ima …
dakkhinavisuddhiyo。”(MN。 III。 p。256),中文译为
“有四种布施清净。”其中,“清净”是指会有果报。
1685。 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对
应之巴利文为“silava kalyanadhammo”(MN。 III。 p。256),
中文译为“遵守戒律,具足善法”。
1686。 精进施不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此施因施主净:
对应之巴利文为“Yo silava dussilesu dadati; Danam dhammena
laddha supasannacitto; Abhisadd aham kammaphalam ularam;
Sa dakkhina dayakato visujjhati。”(MN。 III。 p。257);
中文译为“任何遵守戒律的人,具足信乐之心,将如法所得布施给不
遵守戒律的人,〔并且〕 坚信业果是广大的,这样的布施是因施主
而清净。”
1687。 如是施有广报: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ve danam vipullaphalan ti
brumi。”(MN。 III。 p。257),中文译为“我说:这样的布施会得到
广大的果报。”
1688。 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思、忧戚,
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对应之巴利文为“Yani kanici …
bhayani uppajjanti; sabbani tani balato uppajjanti no
panditato。 Ye keci upaddava uppajjanti; sabbe te balato
uppajjanti no papditato。 Ye keci upasagga uppajjanti; sabbe
te balato uppajjanti no panditato。”(MN。 III。 p。61),中文译为
“一切恐怖的生起,都是因愚者而生起,不是因智者。一切困厄的生起,
都是因愚者而生起,不是因智者。一切灾祸的生起,都是因愚者而生起,
不是因智者。”
1689。 从苇积草积生火,烧楼阁堂屋:对应之巴利文为“nalagara va
tinagara va aggimukko kutagarani pi dahati ullittavalittani
nivatani phussitaggalani pihitavatapanani”(MN。 III。 p。61),
中文译为“从芦苇屋或草屋生起的火会
燃烧内外墙壁已涂抹、可以防风、门闩紧开、窗户紧开的楼阁”。
1690。 因缘,对应之巴利文为“paticcassamuppada”(MN。 III。
p。62),中文译为“缘起”。
1691。 是处、非处者:对应之巴利文为“thanatthana”(MN。
III。 p。62),中文译为“可能或不可能”、“合理或不合理”。
1692。 十八界,巴利文为“attharasa dhatuyo”,是指十八种要
素,即六根(六内处)、六境(六外处)及六
363
364
识(参考注解42; 184)。
1693。 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对应之巴利
文为“Kamadhatu; nekkhammadhatu; vyapadadhatu;
avyapadadhatu; vihesadhatu; avihesadhatu。”(MN。 III。
p。62…63),中文译为“欲界、无欲界,恚界、无恚界,害界、无
害界。”意思是“欲念、无欲念,恚念、无恚念,害念、无害念。”
(参考注解139)。
1694。 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对应之巴利文为
“Sukhadhatu; dukkhadhatu; somanassadhatu; domanassadhatu;
upekhadhatu; avijjadhatu。”(MN。 III。 p。62)。其中,
“乐界、苦界”是指身体的乐受与苦受;“喜界、忧界”是指心
理的乐受与苦受;“舍界”是指不苦不乐受。
1695。 觉界、想界、行界、识界:即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蕴
(参考注解401)。
1696。 欲界、色界、无色界:对应之巴利文为“Kamadhatu; rupadhatu;
arupadhatu。”(MN。 III。 p。63)。注释书解释说:
“欲界是指属于欲界范围(kamavacara)的五蕴;色界是指属于
色界范围(rupavacara)的五蕴;无色界指属于无色界范围
(arupavacara)的四蕴”。
1697。 灭界:语意不详。有可能是指灭尽定(参考注解 307),
或者是指涅槃(参考注解48)。
1698。 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
这五项(杀害父亲、杀害母亲、杀害阿罗汉、破坏和合僧团、以瞋恨
心伤害佛陀)是非常严重的恶行,称为五无间业,又称五逆罪。
1699。 八有:巴利文为“atthama bhava”,意思是“第八次受生”。
证得初果者最多只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间,便可解脱。所以证得初果
以上的圣者,不会有“第八次受生”,只有凡夫才会有“第八次受生”。
1700。 当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
四品,是故称此经名曰多界:对应之巴利文为“tvam … imam
dhammapariyayam Bahudhatuko ti pi nam dharehi; Catuparivatto
ti pi nam dharehi; Dhammadaso ti pi nam dharehi;
Amatadundubhiti pi nam dharehi; Anuttaro Sangamavijayo ti pi
nam dharehiti。”(MN。 III。 p。67),中文译为“你应当受持
这个法门为‘多界’, 受持这个法门为‘四轮’,受持这个法门
为‘法镜’,受持这个法门为‘不死鼓’,受持这个法门为‘战
场上的无上胜者’。”其中,“四轮”(Catuparivatto)是指界、
处、缘起、可能或不可能。
1701。 马邑:巴利文为“Assapura”,是鸯伽国(Anga)的城镇。
365
367
1702。 是以汝等以此要,以此沙门,当学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学如
沙门法及如梵志法已,要是真谛沙门、不虚沙门,若受衣被、饮食、
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
功德,得大广报。汝等当学如是:对应之巴利文为“Tesam vo
bhikkhave evamsamannanam satam evampatinnanam satam:
Ye dhamma samanakarana ca brahmanakarana ca te
dhamme samadaya vattissama; evan no ayam amhakam
samanna ca sacca bhavissati patinna ca bhuta; yesan ca
mayam civara…pindapata…senasana…gilanapaccayabhesajjaparikkharam
paribhunjama tesan te kara amhesu mahapphala bhavissanti
mahanissamsa; amhakan c' evayam pabbajja avanjha bhavissati
saphala sa…udraya ti evam hi vo bhikkhave sikkhitabbam。”
(MN。 I。 p。271),中文译为“诸比丘!
既然那是你们的称呼,是你们所宣称的,诸比丘!你们应当学
习:‘我们将要受持、奉行那些使人成为沙门、婆罗门之法,如此,
我们的称呼才会是真实的,我们所宣称的才会是如实的,那些人对我
们所做的,我们受用他们的衣服、食物、卧具、医药,将会〔为他
们〕 带来大果报、大利益,我们的出家将不会白费,而会有
果报,会有利益。’”
1703。 身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清净,不自举,不下
他,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对应之巴利文为
“Parisuddho no kayasamacaro bhavissati uttano vivato na ca
chiddava samvuto ca; taya ca pana parisuddhakayasamacarataya
n' ev' attan' ukkamsissama na param vambhissamati evam
hi vo bhikkhave sikkhitabbam。”(MN。 I。 p。271…272),中文译
为“诸比丘!你们应当学习:‘我们身体的行为应是清净的、透明
的、开放的、没有缺点的、已防护的,而且我们不会因为清净的身体
行为而称赞自己,轻视他人。’”
1704。 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对应之巴利
文为“alam ettavata katam ettavata; anuppatto no samannattho;
natthi no kinci uttarim karapiyan ti tavataken' eva
tutthim apajjeyyatha。”(MN。 I。 p。272),中文译为“这样的程
度已经足够了,这样的程度已经完成了,修行人的目标已经被我们达
成了,没有什么更上的事是我们应做的。你们可能会以此为满足。”
1705。 命行:对应之巴利文为“ajivo ”(MN。 I。 p。272),中文译
为“生活”,意思是“活命方式、生活方式”。
1706。 是说沙门,说梵志,说圣,说净浴:对应之巴利文
367
368
为“Ayam vuccati bhikkhave bhikkhu samano iti pi; brahmamo
iti pi; nahatako iti pi; 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