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执藏 第七识)
执藏 所执藏(我爱缘执)…第八识
(2)、阿赖耶识的果相:阿赖耶识的果相是 “异熟”识。异熟识,旧译为果报识,在《成唯识论》卷三说: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45'
第八阿赖耶识能够决定转生的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趣或道(六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善业或恶业引生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这是第八赖耶识的果相。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说:
真异熟具三义:一业果、二不断、三遍三界;第七具后二义非初;
第六报心具初,后义非中,非报心具后一义非初二;五识报心具初非
后二;非报心三义俱无。故唯第八独得其名。'46'
作为有情总报体的真异熟,第八阿赖耶识必须具有业果、不断、遍三界的三种义理,兹将三义略说如下:
a、业果:就是酬善恶业因的“异熟无记果”。如果总报的果体其性唯善,则所感的恒是乐果,就不会作恶招感苦果,不能流转苦道了;反过来说,假如果体唯恶,恒招苦果,就不会为善招感乐果,不可能有还灭觉悟的时候了。所以,总报体必须是无记果,始有流转与还灭。因为,“业果”意谓前世造业,今世感果;或今世造业,来世感果。
b、不断:不断就是相续。如果总报体有断绝而不相续,那么,欲界、色界的有情在总报体有中断的时候,岂不是有如死者一样了吗?无色界有情本来没有色身,如果总报体中断,岂不是连心识也有了吗?因此,作为三界有情的总报体,必须要相续不断。因为,“不断” 意谓着轮回不息。直至成佛,才能免除生死轮回之苦。
c、三界:这个异熟总报的果体,必须遍通三界,如果不遍三界,那不就是某一界的有情,没有果报体了吗?因为,“遍三界”意谓着我们所招感果报遍通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了。
在上面的三种义理中,只有第八阿赖耶识全具足;前五识经常中断,色界二禅以上没有前五识,所以不能遍通三界;第六识在五位无心时会中断,缺少“不断”义;第七识有不断和遍三界义,而没有“业果”义,所以前七识都不能成为总报的果体。
(3)、阿赖耶识的因相:阿赖耶识的因相,是“一切种”。此识摄持诸法种子,又名一切种识,诸种子生起现行法,种子是现行的因,称为“一切种”。《成唯识论》卷二说: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
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47'
第八阿赖耶识中含有各种有漏的种子和无漏的种子,可以熏生各种现行,成为一切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生起的原因。因相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第三位相,自相是因相和果相的总和。《成唯识论》卷二说: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
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48'
第八阿赖耶识,从凡夫位到证得究竟圣果位,由于证智的程度,要经过染净不同的三种位次,这三种位次的名称也因此不同。这三位是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49'现分述如下:
a、我愛執藏現行位:这是从第八阿赖耶识的自相而说的。因为自从无始以来,第七末那识妄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实我,因而生起我爱执着。于此,第七末那识是能执,第八阿赖耶识是所执,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又名“我爱执藏”。由凡夫、二乘有学位、及七地以前菩萨,或二乘中的有学'50' 圣者,全为此位所摄。此位的识叫做阿赖耶识,为执藏义。二乘修到无学位,菩萨修到八地,俱生我执断去的时候,才舍去藏识的名称,称为异熟识。由于第七末那识的虚妄执着,认为我法都是实有,其实那不是这样!
b、善惡業果位:这是从第八阿赖耶识的果相而说的。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是由无始以来的善恶异熟业所支配而招感的果位,叫做业果位。上面也说过,第八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是因为它是善恶的异熟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说:
谓从无始乃至菩萨金刚心或解脱道时,乃至三乘无余依位,谓名
毗播迦,此云异熟识。毗者异也,播迦熟义,至无所知障位。'51'
金刚心即是菩萨心。意为菩萨不为一切烦恼所动,犹如金刚一样坚固;解脱道是出离烦恼到达解脱的道路,也就是佛道;无余依位即是无若所依的无余依涅盘,或称无余涅盘。这个时候的第八阿赖耶识的性质是无覆无记,所生的果都由业因来决定,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果报也有总报、别报的差别,总报是指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的分类;每一类中又有不同的区别:如人道有男女、上下、贵贱的差别。在同一类中有不同的果报,称为别报。招感总报的业是引业,招感别报业是满业。
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的圣者以及大乘十地菩萨,全是此位所摄。必须到十地满心,即金刚喻定现前的那一刹那间,永远断除世间二的障种子,转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时舍去异熟名,而称为阿陀那识。
c、相续执持位:这是从第八阿赖耶识的因相而说的。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这个阿赖耶识执持色心的万法种子,能令五根不失,叫做相续位。《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说:
谓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谡名阿陀那,此云执持,
或名心等。长短分限不过三位,以异熟名亦通初位故。'52'
证得佛果的第八阿赖耶识,至无终尽期,都名阿陀那(Adana)识。这是无上转依的清净位,纯粹是至善无漏的识体,只能在佛果位才有。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学位、大乘七地菩萨,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三名具备;二乘无学位,八地以上菩萨,已经舍去阿赖耶识的名称,只剩下异熟识及阿陀那识二名;到究竟的佛果位,连异熟名也舍去,就只称阿陀那识了。阿赖耶识是在凡夫至菩萨第七地,或二乘的有学的众生而说的;异熟识是指至菩萨的十地,或二乘无学果位的圣人而的的;执持识是指到佛果以及尽未来际的圣者而说了。它们的关系见下图:
凡夫
有学 阿赖耶识(我爱
二乘 执藏现行位)
无学
异熟识(善恶业 三名
圣人 七地以前 果位) 三位
菩萨
八地以上 阿陀那识(相续
佛果 执持位)
3、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
第八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称为它的行相。能缘的识,必定有它所缘的境。《唯识三十论颂》卷一当中,将第八阿赖耶识的能缘、所缘二者并举,颂文说:
不可知执、受、处、了。'53'
执、受、处三是阿赖耶识所缘的“境”,了,是第八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了即了别,了别是第八阿赖耶识自体的能缘作用,指的即是此识的“见分”。执、受、处,是见分所缘的境,也就是“相分”。执是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为境,令生觉受;处是器界,即物质世界。心王是必须有所缘始能产生作用的。那幺,第八阿赖耶识的所缘又是如何呢?第八阿赖耶识所缘的境,有“两类三法”。'54'两类是指“执、受”和“处”,三法是种子、根身和器界。两类如前,三法如下:
a、种子: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储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种子是所藏(所持),阿赖耶识是能藏。能藏,也就是“执持”万法种子。
b、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阿赖耶识中的色法种子所变现的。此根身由第八阿赖耶识所“摄持”,持令不坏,感生觉受。阿赖耶识离开根身,命根即不存在,一期生命就从此告终了。
c、器界:器界即“处”,也就是物质世界。这也是为第八阿赖耶识色法种子所变现。第八阿赖耶识何以能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呢?原来第八识所执持的种子,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潜在的能量),此潜在的能量能变现出四种功能,即坚实的功能,流润的功能,炎热的功能,飘动的功能。由这四种功能集体发生作用,使我感觉到有物的形体存在。由于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显示出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其实以上四种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风四种物性主观上的感觉,地大虽然有坚实(质碍性)的功能,但分析到最后只是能量,根本不是实质。
器界是有情共业所感,根身是有情别业所感。若详细说,此中又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其关系如下:
共 业 (增上缘) 共 受 用 (如山河大地)
共 变
共 相 种 子(亲因缘) 不共受用(如田宅衣服)
种子
不 共 业 (增上缘) 共受 用 (如扶尘根)
不共变
不共相种子(亲因缘) 不共受用 (如胜义根)
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共业的意义。此业是各人各人所做的业,所以虽说共变,并不等于:由大家的合作,共变一法受用的意思。要知道,其所变现的果法是各人各别,只不过是在同一处变现,互相不障碍罢了这恰如:在同一室内点了许多灯光,而其光辉皆能遍满一室,且互相映辉毫不障碍。所以甲只变甲的世界,自己受用,乙亦只变乙的世界,自己受用,各不相干。只因为其所变的世界类同相似,且现于同一场所,故叫做共变。不共业和不共变的意义,亦可由此类推。
4、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及五受
在八识三能变中,与初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最少,只有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与思量能变—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与了别境能变—前六识相应的心所最多,共有五十一个。谈到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55'
遍行心所,是六位心所中的第一位,共有五个。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缘之心,游履于所缘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通于一切识(八识心王)、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地(三界九地),所以有遍行的名称。
(1)、触(sparsa),触即接触,就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