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姜·查
目录
'推荐序' 看,那飘落的叶片/奚淞
'推荐序' 在觉察中安住/杰克·康菲尔德
'英译者序' 教导苦与苦的止息
'中译者序' 证悟者,离我们不远
'作者简传' 证入无我达寂静
导论 进入法的道路
第一章 闻法
第二章 思法
第三章 修法
第四章 见法
第五章 证法
第六章 传法
“附录” 辞汇表
'推荐序'
看,那飘落的叶片
奚 淞
……午后的阳光炙热,比丘苏美多扫除林地落叶,心里不禁焦躁起来。
出家不久的他,满怀追求开悟的热忱,来到阿姜·查主持的森林寺院——巴蓬寺。待了一段时日,他发现这里的修行生活围绕于清理环境、挑水、打扫落叶等单调寺务上。
看看,昨天扫过的地面,今天又满铺落叶;就算今天扫干净,明日又待如何?“我是来攻读佛学和修行的,如今我竟在毫无目的的扫落叶……”比丘苏美多怨忿地想:“我的聪明、才智,都在这里白白耗费了!”他开始觉得一切都令人厌恶,法师不好、比丘教育不足,他也怨恨太阳、怨恨落叶,讨厌一切的一切……他气恼地持竹帚哗哗刮扫地面,激得枯叶泥尘四散纷飞。
蓦地,他发现阿姜·查竟站立眼前,什么时候走来的也不知道。
“苦在哪儿?在巴蓬寺苦吗?” 阿姜·查裂开他那著名的、把圆脸横切成上下两截的笑容,向苏美多抛下一句问话。然后,法师悠然转身、穿越林间小径走开,留下持帚怔立的苏美多。
“苦吗?刚才确实是满心烦恼啊!”比丘苏美多捉摸法师突兀的问话,心想:“可是,这一打断,刚才的苦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苦,是什么在苦?巴蓬寺不苦,扫地也不算苦。那么,制造一大堆牢骚和怨恨的又是谁?”
经阿姜·查一句话点醒,比丘苏美多直下看到了自己的心。
重新扫地的他,动作减慢、两手使力也均匀了。午后的树林寂静,沙沙的竹帚触地声,把他带入平宁的正念观照中。落叶撇扫成堆,而他的心,正向那经清扫而敞露出的泥沙地,平整、清爽,有着脉络分明的竹帚扫痕……
藉由外在事件引发的冲突和烦恼,转化为对内在心灵活动的客观检视;从盲昧纠结的身心活动中,得以正念看清当下实相,放下烦恼与不善;这便是泰国巴蓬寺、阿姜·查引导弟子一步步修行、契人佛法的标准模式。叙述上面故事的,正是阿姜·查早期重要的西方弟子阿姜苏美多。
南传佛法僧侣在泰国,约略可分两大流派,一是以学习经典为主的“学问比丘”(Patiwat Bhikkhu),一是从实修下手的“修行比丘”(Patibat Bhikkhu)。阿姜·查属于后者。
严守戒律、托钵行脚、日中一食……阿姜·查也属于泰国东北森林中苦行“森林僧”的传承。出身于农家的他,虽曾研读过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却常对人拍着胸口说:“我只读我心中的这一本书。”
经过多年流浪,他回到故乡,一处荒僻的树林落脚,创设了巴蓬寺。随着追随弟子增多,分院也在别处增设。
阿姜·查的说法与“学问僧”的引经据典大大不同,他善用早年农家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经验,以种种大自然动植物的生态进行譬喻,使人了解:外在自然的法则,正足以令我们契入佛陀内观心法。
不脱森林僧本色,阿姜·查说法常引人去观察“树”这主题。从多次说法中,试摘句如下:
“一棵树,随顺自然因果原则成长。当下,树正演说佛法,可是我们却不能明白……如果将树引领到内心来观照,我们将了解:树的诞生与我们的诞生同样依赖地、火、风等条件而生起,期间并无差别。身体每一个部分如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都会依循它的本性而改变,就如树的每个部分都会改变一样。如果了解事物的本然,那么我们也将了解自己。”
“此处如果没有风,树叶便会保持静止。然而,当一阵风吹来,树叶便拍打舞动起来……心,犹如那树叶,当它与法尘接触时,便会随着法尘的性质而‘拍打舞动’。只要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愈少,心愈会不断地追逐法尘。感到快乐时,就屈服于快乐;感到痛苦时,就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如果依照经典,把十二因缘分析开来,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缘‘老死’纯大苦聚集。但事实上,当你接触到不喜欢的东西,马上就有苦了。心,奇快无比地穿透十二因缘的炼环,正如同果实由一棵树上掉下来,在你觉悟情况以前——‘砰!’你已经落地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诫他的弟子要观照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这么一来,在他们‘着地’之前,才能掌握住自己。”
“世俗的‘八风’——得与失、誉与毁、称与讥、乐与苦——那八风就好像从你头上自行掉落的芒果,运用你的专注、定力和平静去观照、去采集,知道哪些水果是好的、哪些水果是坏的,这就叫做智慧、内观……”
今天,我们能读到森林僧阿姜·查的动人开示,全赖他弟子认真的收集、整理。而阿姜·查的西方弟子——包括阿姜苏美多在内,更把阿姜·查的教法带到欧美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森林寺院。是西方人认识南传佛法的重要基地。
南传佛法的重要书籍基本上是以免费及自由助印的方式流通的。阿姜·查的一位西方弟子、美籍的甘比罗法师在一九八八年来到台湾,于十年前开始领导翻译一系列阿姜·查的书籍。这些署名“法耘印经会”、“法园编译群”的书籍便默默流传开来,得到众多学佛者的衷心喜爱。如今,更乐见“橡树林”能出版这本经精心编辑的《森林中的法语》,使读者能在书店中邂逅阿姜·查,得到一份惊喜。
两千多年佛法在世间的开展,犹如山间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浩阔江河。处身佛法地域的我们,回看南传原始佛法,自有一份直探江河源头的清洌、甘甜之感。关爱佛法的人们有福了。记得一位热爱阿姜·查书籍的朋友说:“阿姜·查的书真奇妙,放在案头,随手翻开,总有立刻能入眼动心的语句。”
仅在此地再抄录一段相关于“树”、相关于“扫落叶”的阿姜·查法语,是有心修行佛法者最好的座右铭:
“我们的生命犹如成长和凋落的叶子。当我们对此有了真实体认后,便可以每天清扫着道路,而且在这个恒常变迁的地球上、我们的生活中,拥有无比的喜悦。”
'推荐序'
在觉察中安住
杰克·康菲尔德
当第一批西方弟子于六〇年代抵达巴蓬寺(wat Pah Pong)时,阿姜·查并未给予他们特殊的礼遇与照顾,不同于泰国以往对待西方僧侣的惯例。他并未放宽寺庙的要求与训练,而是坐在位于丛林中央之茅蓬一隅的板凳上,盯着他们瞧。就像表匠揭开表盖,仔细检视里面的精密仪器一样,关切他们是否了解世间之苦与灭苦之道。然后他会笑着邀请他们聆听,并参与共修,如果他们够勇敢的话。
在那几年,僧团的人数还不多,很少人听过阿姜·查禅师的名字。二十五年后,他已经成为当代最受敬重的森林禅修大师之一。于一九九三年,在他的寺庙,有近百万人,和泰国国王与王后一起,参与他的葬礼,向他表达最后的敬意。今日,他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共计有上百座分支寺庙,并且拥有许多杰出的弟子,他们在国际上皆备受尊崇。
阿姜·查的智慧透过许多善巧方便,自然流露出来,于不经意间将弟子导向解脱。修行之初,他强调持戒与自律。集会时,他常援引轶事与典故,或者提出如公案般尖锐的问题。对于世间或弟子们的妄念,他则抱持幽默与风趣的态度。他的教学亲切活泼,以慈悲的了解与睿智的对话为基础,与弟子之间完全没有隔阂。虽然他的修行方式包含了道德、戒律、出离与禅定等严格的训练,但是却不会给人压力,自然而然将人导入智慧与解脱。
他的禅定教学直指解脱,从不拐弯抹角。他教导各种正念与禅定的传统修法时,总是尽量不提三昧、定境或开悟等特殊经验。禅定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端坐检视自身的方法,目的只是为了降伏与拓展内心。他指导学生“在觉察中安住”(直译为“安住在觉知者中”),发现内在自然的平静。他指出在禅定的基础上,我们将更能看见实相,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将能看出生命无常与无我的本质;发现苦、苦的起因与苦的止息。他认为禅定是让我们解脱束缚、停止斗争、放下执着与随遇而安的方法。
每一天,寺院都会定时课诵、工作、坐禅、行禅、止静与共修,其间都会穿插大师非正式的指导。偶尔,通常是在晚课后,阿姜·查会闭上眼睛,针对寺里的比丘、尼众与其他在家信众,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开示。这些谈话有时会持续一至五个小时,新来的比丘称呼它们为“耐力讲座”。
如今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一个阿姜·查钟爱的资深弟子,将其中的一些开示从泰语与寮语翻译出来,介绍给西方读者。能够拥有这些教法,真是无上的福份,它们都是阿姜·查教学的精髓。在这些晚课后的开示中,他直截了当地将生命的实相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你不得不正视它。当你阅读这些章句时,可以想象自己正身处于森林深处,在傍晚时分,已经经历两个小时的禅坐与和谐的唱诵。烛光摇曳生辉,森林中的小生物逐渐安顿下来,发出窸窣的声响,夜间的知了也一边啼唱着——此时正是反省的好时机,可以好好探索有关生命的觉醒与实相。
如今大师正诚恳地向你诉说存在的本质,他知道你也一样会觉醒。“一切事情皆不确定,这就是这个器世间的根本实相。”他接着说:“随顺世间实相而行,不要在欲望中陷溺与迷失,不要被主观的情绪、意见与计划冲昏头。”他以简单的方式介绍实相:“你并不拥有任何东西,甚至连你的想法与身体也不属于你;它们绝大多数是你无法掌控的,你必须慈悲地观照它们,一切事物皆受制于无常法,而非你对它们的意愿。当你真正了解这点时,你才能随遇而安与不动于心。”
在对寺里的尼众与比丘们谈话时,阿姜·查鼓励他们恪遵佛陀的教诲,活出僧伽的尊严。他鼓舞他们坚定修行与自重,勇往直前。此外,他请他们省思:我真的将教法放在心上吗?我愿意去除一切贪、嗔、痴,放下并获得自在吗?无论多么困难,我是否能坚持修善与慈悲?我是否平易近人,不会骄傲与顽固?“不要将教法视为理所当然,”他接着说:“它们不只是哲学或理想而已。检视你自己,检视你自己的心,放弃苦与乐的纠缠,安住在中道上,在解脱之心上。让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