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7-类经-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刺痈疽者法当取汗, 
则 
邪从汗散而痈自愈;然必察其始病之经,而刺有先后也。此节义当与刺热篇参看,详疾病类四十四。)臂太阴可汗出, 
足 
阳明可汗出。(臂太阴,肺经也。足阳明,胃经也。按《热病篇》曰∶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 
之 
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按以上四穴,皆手足太阴经之荥、 也。此言臂太阴者,即鱼际、太渊二穴。然则足阳明者,亦 
当取之荥、 ,则内庭、陷谷是也。详义见本类前四十。)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补太阴而汗出甚者,阴之胜也,当补阳明可以止之。泻太阴而汗出甚者,阳之胜也,当泻阳明可以止之。盖以阴阳平 
而汗自止也。取阳而汗出甚者,其止法亦然。)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 
则 
生为痈疽也。(针已中病,即当去针;若中而不去,则精气反泄,故病必益甚而 羸也。针未中病,自当留针;若不中 
而 
去,则病未除而气已致,故结聚而为痈疽。皆刺之害也。此节与九针十二原篇同,见后六十。 音匡。) 
鼠 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素问·骨空论》。鼠 ,瘰 也。寒府在附膝外解营,谓在膝下外辅骨之骨解间也。凡寒气自下而上者,必聚于 
膝,是以膝膑最寒,故名寒府。营,窟也。当是足少阳经之阳关穴。盖鼠 在颈腋之间,病由肝胆,故当取此以治之。 
音漏。)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拜则骨节显,故可以取膝穴。跪则深隙见,故可以取足心穴。)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素问·长刺节论》。腐肿,内腐外肿也。大为阳毒其患浅,小为阴毒其患深,故当察其小大而刺分深浅也。)刺大 
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痈大患浅,但多泄其血则毒可去。痈小患深,必端内其针而深取之也。为故止, 
言以此为则,而刺痈之法尽矣。)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属性:(《素问·通评虚实论》)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亟,急也。凡用针取病者, 
春宜治各经之络穴;夏宜治各经之俞穴;秋气未深,宜治六腑阳经之穴;冬寒阳气闭塞,脉不易行,故当用药而少施针 
石,此用针之大法也。亟音棘。塞,入声。)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冬月气脉闭塞,宜少针 
石者,乃指他病而言,非谓痈疽亦然也。盖痈疽毒盛,不泄于外,必攻于内,故虽冬月,亦急宜针石泻之。不得顷时回 
者,谓不可使顷刻内回也,内回则毒瓦斯攻脏,害不小矣。)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旁三 与缨脉各 
二。(痈疽已生,未知的所,故按之不应手也。乍来乍已,痛无定处也。刺手太阴旁者,太阴之脉,自腋下出中府,中府 
之旁,乃足阳明气户、库房之次。刺瘢曰 ,三 ,三刺也。缨脉,结缨两旁之脉,亦足阳明颈中水突、气舍等穴。)掖 
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刺足少阳五者,少阳近掖之穴,则 
渊腋、辄筋也。刺手心主三者,天池在腋下也。刺手太阴经络者,列缺也。大骨之会各三者,谓肩后骨解中,手太阳肩 
贞穴也。)暴痈筋 ,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缩也。随分而痛,随各经之分也。魄汗,阴汗 
也。胞气不足,水道不利也。治在经俞,随痈所在,以治各经之俞穴,如手太阴之俞,太渊之类是也。 音软。)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六、贵贱逆顺
属性:(《灵枢·根结篇》)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浓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 
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 悍滑利,其刺之徐疾 
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五体者,五形之人也。故其骨节皮肉,血气经脉,禀有不齐,刺治亦异,所以有逆顺之变; 
至于贵贱之间,尤有不同,故欲辨其详也。脆音翠。 音飘,急也。悍音旱。)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 
(膏, 
脂肥也。粱,粟类,谷之良者也。菽,豆也。藿,豆叶也。贵者之用膏粱,贱者之用菽藿,食味有浓薄,禀质所以不同 
也。)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气滑者易行,故出宜 
疾。气涩者难致,故出宜迟。气悍者来必勇利,故针宜小而入宜浅。气涩者至必艰迟,故针宜大而入宜深。所以宜深者 
则欲留,宜浅者则欲疾也。)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 悍滑利也。(布衣气涩,故 
宜深宜留。大人气滑,故宜微宜徐。盖贵人之气, 悍滑利,有异于布衣之士耳。)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貌虽不足,而神气病气皆有余,此外似虚而内则实,邪气胜也,当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虽壮伟,而病气神气则不足,此外似实而内则虚,正气衰也,当急补之。)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 
绝灭,壮者不复矣。(阳主外,阴主内,若形气病气俱不足,此表里阴阳俱虚也,最不可刺。若再刺之,是重虚其虚, 
而 
血气尽,筋髓枯。老者益竭,故致绝灭。壮者必衰,故不能复其元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 
泻 
其邪,调其虚实。(形气病气俱有余,邪之实也,故当急泻。既当急泻,其实无疑,何以又云调其虚实?盖未刺之前, 
防 
其假实,既刺之后,防其骤虚,故宜调之也。)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 
泄之,故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又曰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 
当泻之也。此用针之大法,似乎诸虚可补矣;何上文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宝命全 
形论》曰∶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五阅五使篇》曰∶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奇病论》曰∶所 
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 石也。《本神篇》曰∶是故用针者,察观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 
以 
伤,针不可以治之也。《小针解》曰∶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脉度篇》曰∶盛 
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诸如此者,又皆 
言 
虚不宜针也。及详考本经诸篇,凡所言应刺之疾,必皆邪留经络,或气逆脏腑,大抵皆治实证,此针之利于泻,不利于 
补也明矣;然则诸言不足者补之,又何为其然也?盖人身血气之往来,经络之流贯,或补阴可以配阳,或固此可以攻彼, 
不过欲和其阴阳,调其血气,使无偏胜,欲得其平,是即所谓补泻也。设有不明本末,未解补虚之意,而凡营卫之亏损, 
形容之羸瘦,一切精虚气竭等证,概欲用针调补,反伤真元,未有不立败者也。故曰针有泻而无补,于此诸篇之论可知 
矣。凡用针者,不可不明此针家大义。)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补泻反施,乃为之逆,不知逆顺,则真气与邪气 
相搏,病必甚也。)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 ,阴阳相错。(益其有余,故病如此。)虚而泻之,则 
经 
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HT 辟,皮肤薄着,毛腠夭 ,予之死期。(损其不足,故病如此。HT ,畏怯也。辟,邪僻 
不正也。薄着,瘦而涩也。夭,短折也。予,与同。HT ,丑涉切。辟,僻同。 ,焦同。)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 
阴 
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 
(上 
工知阴阳虚实,故能平不平之气。中工无的确之见,故每多淆乱经脉。下工以假作真,以非作是,故绝人之气,危人之 
生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五脉,五脏之脉应也。)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属性:(《灵枢·逆顺篇》全)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 
五行也。(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其阴阳升降盛衰之气,当其位而和者为顺,不当其位而乖者为逆。)脉之盛衰者, 
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脉之盛衰者,以有力无力言,故可以候血气之虚实。)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 
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三刺义具如下文。又若明知病之可刺者,以其实邪在经也,如脉度篇所谓盛者泻之、 
虚 
者饮药以补之是也。与其未可刺者,谓有所避忌也,如终始篇所谓新内新劳、已饱已饿、大惊大恐者勿刺,及八正神明 
论所谓天忌,五禁篇所谓五禁之类皆是也。与其已不可刺者,言败坏无及也,如本神篇所谓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凡此三者,皆本节切近之义。)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逢逢之气盛,堂 
堂之阵整,无迎无击,避其锐也。逢音蓬。)刺法曰∶无刺 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 
者。 
( ,热之甚也。漉漉,汗之多也。浑浑,虚实未辨也。病与脉相逆,形证阴阳不合也。是皆未可刺者也。 ,郝、 
嚣二音。漉音鹿。)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未 
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 
也, 
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刺其方袭者,不避来锐也。与其形之盛者,见其外不知其内也。病之与脉相逆者,逆有微甚, 
微逆者防有所伤,未可刺也;甚逆者,阴阳相离,形气相失,已不可刺也。医不达此而强刺之,未有不偾事者矣,故曰 
下工。)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盛邪当泻,何惧毁伤?正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攻邪未去, 
正气先夺耳,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病既已衰,可无刺矣,不知邪气似平,病本方固,乘势拔之,易为力也,故曰 
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此与《四气调神论》同,见摄生类七。)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