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四种作用,在《摄大乘论》里都有提到过。烦恼杂染、业杂染、世间清净的种子都得由阿赖耶识储藏,这主要是说持种之名。而生杂染的不离赖耶,主要是作为总报之体、有情之体出现。出世间清净离赖耶不成可归结为涅槃之因,这显示出二论的论证仅是开合不同而已。虽则如此,但二论在每一个问题的论述上又有不同。具体说来,《成唯识论》要比《摄大乘论》详细。不止如此,在《成唯识论》中不仅依正理对第八识的存在进行了证明,而且对于小乘的各种异执给予了无情的破斥。对于声闻乘异执的破斥,在《摄大乘论》中虽也有,但远不如《成唯识论》详细。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论证极为简单。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继承和发扬了《瑜伽师地论》论证,改变了论证方式,增加了论证的内容,从其与《成唯识论》的比较上看,可以见到其论证极为精要。《成唯识论》的五教十理,其论证方式回复到了《瑜伽师地论》的论证方式,在内容上大多吸收了《摄大乘论》中的论证内容。但其论证却比《摄大乘论》更为严谨细致。
总之,《成唯识论》作为唯识学完成时期的一部杰作,在论证阿赖耶识存在这个问题上,其组织方式和论证内容,都是在继承前人论著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
六、结 论
本文在第一部分,就阿赖耶识出现的渊源作了考察。在此部分,笔者摒弃了“探源”的研究方式,因为笔者考察探讨阿赖耶识思想源头的著作,发现他们主要以《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中有用到《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内容。追本溯源,得出大乘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但笔者通过仔细研读《摄论》和《成唯识论》,认为它们的真正意思是说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着阿赖耶识思想,决没有说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是由此发展而来。《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引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阿赖耶识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让声闻人信受阿赖耶识的存在。如在他们自己经典中就有阿赖耶识思想,为什么不承认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呢?本文就采用了这种说法。认为《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确实存在着阿赖耶识的思想,但“阿赖耶识”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大乘经典中。“阿赖耶识”这一概念既出现在大乘经典中,其所内涵的思想就决不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因为大小乘经典皆为佛说。大小乘经论中的阿赖耶识思想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可看作是佛法真理以不同的形式展现。
在考察阿赖耶识出现后,本文就唯识学上对阿赖耶识存在作论证的三部论典中,论证赖耶存在的部分一一作了解释,说明了他们各自具备的特点。首先是《瑜伽师地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此论由于是唯识学成立初期的作品,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还是首次,所以论证还不怎么完备。其次是《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此论是唯识学在组织时期内成熟的作品,对阿赖耶识的论证显然已经成熟很多。到了《成唯识论》,它是唯识学完成时期的作品。此论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就其论述之范围而言,已论据十足,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皆是空前的。
在对赖耶存在进行论证的这三部论中,一部比一部圆满,这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比较《瑜伽师地论》和《摄论》论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比较《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论证的同异。在比较中发现,《摄大乘论》是在继承和发扬《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上完备的,而《成唯识论》五教十理的论证,更是集前二部论之大成,才使论证赖耶存在达到更为圆满的地步。所以说,唯识学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是逐步完善的。
在第一节“阿赖耶识思想的出现”,我们说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思想出现于大乘经典中,决不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就三部论对阿赖耶识存在进行论证的比较中,此论证是后后继承前前,是逐步发展完善的,这中间是否存在着矛盾?
这是没有矛盾的,因为二者是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就阿赖耶识这种思想来说,它是佛陀证悟的真理,真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直接地说出、有间接地说出、有简单地说、有详细地说,但是决不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是属于哲学建构的问题,哲学建构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所以唯识学者要完整明白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并为人们所接受,就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真理的显示只有表达的不同,但依此真理建立一种思想体系,并要使这种思想体系完备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
三部论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虽然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它们都说明了阿赖耶识是佛所说、是存在的。出现在大乘经典中的阿赖耶识既然是佛所说,必须存在,这其中当然也捍卫了大乘经典是佛所说。
本文在论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时,《瑜伽师地论》中“八相论证”论述尤其详细,这是笔者认真研读原典和古人的注疏,同时阅读现代人著作基础上作出的阐释。因为据笔者手中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现代人著作中对此八相的解释极其简单,有的甚至不明了。《摄大乘论》部分,笔者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论主本意。虽然只是释论,但研究佛学者都知道,对于佛教论典,不仅仅对语言文字疏通,更重要的是对其思想的把握。在此部分可以说,比较忠实地表达了论典的原意。至于《成唯识论》,笔者认为对此部分的论述还非常幼稚和薄弱。这是因为《成唯识论》博大精深,一时很难体会其中深义,特别是十理论证赖耶部分掺杂许多声闻乘的异执,又增加了弄清文意的难度。所以对于《成唯识论》的论证,笔者只是作了大致的介绍。如此这般,唯恐错会古人之意,贻笑于大方之家。
〔1〕这种“探源”式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印顺导师为代表,他认为大乘空有二宗的思想都可追溯到《阿含经》,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其《性空学探源》和《唯识学探源》两本专著中。
〔2〕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正闻出版社,1970年版。
〔3〕演培法师:《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陶静〔4〕演培法师:《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225页。
〔5〕演培法师:《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225页。
〔6〕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选集二》,《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23),法鼓文化2000年版。
〔7〕昭慧法师:《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法界出版社2001年版。
〔8〕赵国森:《佛家经论导读丛书——解深密经》,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
〔9〕《杂阿含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第424页,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10〕无著菩萨造:《显扬圣教论》,《大正藏》第31册,第480页下。
〔11〕《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上。
〔12〕《杂阿含经》卷一二,第259页。
〔13〕《长阿含经》卷下之《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册,第61页中。
〔14〕演培法师著:《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漫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214页。
〔1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九,《大正藏》第29册,第156页下。
〔16〕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第52页。
〔17〕《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大正藏》第27册,第55页上。
〔1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9〕《成唯识论演秘》卷三,《大正藏》第43册,第878页下。
〔20〕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86页上。
〔21〕《成唯识论枢要》,《大正藏》第43册,第635页中。
〔22〕《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大正藏》第43册,第354页上。
〔2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24〕印顺:《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第123页。
〔25〕世亲菩萨造:《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27页上。
〔26〕无性菩萨造:《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86页上。
〔2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28〕《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正藏》第43册,第229页下。
〔29〕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30〕印顺:《华雨集》之五,《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2002年印行,第125…126页。
〔31〕吕贗:《吕澄佛学论文选集》卷四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有讲到这个问题,齐鲁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1页。
〔3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3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3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中。
〔35〕《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卷16册,第692页中。
〔36〕《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37〕《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38〕《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39〕《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40〕《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41〕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之《说四阿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页。
〔42〕陈琼璀:《杂阿含与唯识学》佛教法相学会与志莲净苑合办,罗时宪教授往生十周年纪念佛学讲座。
〔43〕印顺编:《杂阿含经论会编》序文中,正闻出版社1983年版。
〔44〕《唯识方隅》的序文中,《罗时宪全集》卷十,佛教志莲图书馆、罗时宪弘法基金有限公司1998年版。
〔45〕《增一阿含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第372页,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46〕徐绍强:《唯识思想及其发展》,《中国佛教学术论典》(30),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印行,第43页。
〔47〕《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第16册,第697页。
〔48〕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27页,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49〕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大正藏》第43册,第666页上。
〔5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
〔51〕《瑜伽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