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
〔51〕《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
〔52〕《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
〔53〕《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54〕《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4页。
〔55〕《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4页上。
〔56〕《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上。
〔57〕《成唯识论》卷五,《大正藏》第31册,第26页中。
〔58〕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89页。
〔59〕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2页。
〔6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61〕《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中。
〔62〕《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4页中。
〔63〕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89页。
〔64〕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上海出版印刷公司1989年版,第1693页。
〔65〕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90页。
〔66〕《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中。
〔67〕《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6页中。
〔68〕《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69〕《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0〕《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下。
〔71〕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89…191页。
〔72〕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3页。
〔7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4页。
〔74〕《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5〕《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6〕《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7〕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5页。
〔78〕《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6页上。
〔79〕《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2页下。
〔8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见《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
〔81〕《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见《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82〕《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见《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83〕《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大正藏》第43册,第376页中。
〔84〕印顺:《摄大乘论讲记》,佛教院校教材,厦门大学印刷厂1998年印行,第10页。
〔85〕欧阳竟无:《瑜伽师地论叙》卷下《十支第四》,金陵刻经处1917年版,第3页。
〔86〕《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87〕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24页上。
〔88〕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83页上。
〔89〕《罗时宪全集》第六、卷二,第494页
〔90〕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4页。
〔91〕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13页。
〔9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93〕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24页中。
〔94〕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24页中。
〔95〕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83页上。
〔96〕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36页。
〔97〕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83页中。
〔9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下。
〔99〕《俱舍论》卷四,《大正藏》第29册,第21页下。
〔100〕《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01〕《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0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0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中。
〔10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中。
〔105〕《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6〕《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9〕《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136页上。
〔110〕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332页上。
〔111〕《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3〕《杂阿含》288经,《大正藏》第2册,第81页上。
〔11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5〕《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6〕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58页。
〔11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9〕《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20〕《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21〕《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中
〔122〕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62页。
〔12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中。
〔12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下。
〔125〕《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下。
〔126〕《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7页上。
〔12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2页下。
〔12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29〕王少湖:《摄论大意》,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6),第110页。
〔130〕《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国佛教经典定期精选白话版,第106页。
〔13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上。
〔132〕《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中。
〔13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中。
〔134〕《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下。
〔135〕《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136〕《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下。
〔137〕《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下。
〔138〕《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5页上。
〔13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5页中。
〔140〕《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5页中。
〔14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上。
〔142〕《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上。
〔14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中。
〔144〕《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中。
〔145〕《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中。
〔146〕《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下。
〔147〕《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下。
〔148〕《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下。
〔14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上。
〔150〕《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上。
〔15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中。
〔152〕《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中。
〔15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下。
〔154〕《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下。
〔155〕《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8页下。
〔156〕《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8页下。
〔15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中。
〔158〕《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15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上。
〔160〕《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上。
〔16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中。
〔162〕《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大正藏》第43册,第634页下。
〔163〕《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164〕演培法师著,释宽严记:《成唯识论讲记》上册,福建莆田广化寺印,第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