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肺金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 
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 
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 
乎 
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 
常,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厥后秦缓达乎此,见 
晋候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见齐侯病至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噫! 
惜齐晋之候,不知 
亢则害承乃制 
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则反,理之 
自然也。大抵寒、暑、燥、湿、风、火之气,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极则所以害其物, 
承乘则所以制其极。然则,极而成灾,复而得平,气运之妙,灼然而明矣。此亢则害承乃制 
之意。原夫天地阴阳之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至神不测,有以斡旋宰制于其间也。故木 
极而似金,火极而似水,土极而似木,金极而似火,水极而似土。盖气之亢极,所以承之者, 
反胜于已也。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也。今夫相火之下,水气承而火无 
其变;水位之下,土气承而水无其灾;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顺;风位之下,金乘而风平。火 
热成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阴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所谓亢而为害,承而乃制者, 
如斯而已。且尝考之《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火化以生,则火 
生也。阳在上,故终为蒸溽。)是水化以承相火之意。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 
化以承寒水之意也。(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土也。)以至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雷 
霆骤注,土也。烈风下承之木气也。)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风化以生,则风生也。肃, 
静也。)阳明所至为散落温,(散落,金也。温下承之火气也。)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热 
化以生,则热生也。阴精承上,故中为寒也。)岂非亢为害则承乃制者欤?昔者黄帝与岐伯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以作《内经》,至于《六微旨大论》 
有及于六气相承之言,以为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诸以所胜之气承于 
下者,皆折其标盛也,不然曷以水发而电雪,土发而骤飘,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 
而熏昧。此皆郁极乃发,以承所亢之意也。呜呼!通天地人,曰僵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 
当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邪气各有所属也,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从穷 
其所属为先。苟不知法之所归,未免于无差尔。是故疾病之生,不胜其众,要其所属,不出 
乎五运六气而已。诚能于此审察而得其机要,然后为之治,又必使之各应于运气之宜,而不 
至有一毫差误之失。若然,则治病求属之道庶乎其无愧矣。《至真要大论》曰∶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意蕴诸此。尝谓医道有一言而可以尽其要者,运气是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 
二气各分三品,谓之三阴三阳。然天非纯阳,而亦有三阴;地非纯阴,而亦有三阳。故天地 
上下,各有风热火湿燥寒之六气,其斡旋运动乎两间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人生其 
中,脏腑气穴亦与天地相为流通,是知众疾之作,而所属之机无出乎是也。然而医之为治, 
当如何哉?惟当察乎此,使无失其宜而后可。若夫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痒疮,皆属心 
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恚郁,皆属肺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此病机属于五运者 
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痉强直,皆属 
于湿;诸涩枯涸,皆属于燥;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此病机属于六气者也。夫惟 
病机之察,虽曰既审,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详。故必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为汗吐下,投其所当投, 
寒热温凉,用其所当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从之以导其甚。上焉以远司气之犯,中焉以辨 
岁运之化,下焉以审南北之宜,使大小适中,先后合度,以是为治,又岂有差殊乖乱之失耶? 
又 
六元正纪大论》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此皆 
无失气宜之意也。故《素问》、《灵枢》之经,未尝不以气运为言。既曰∶先立其年,以明 
其气。复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谆谆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岂圣人私忧过计哉?以医道之要, 
悉在乎此也。观乎《原病式》一书,比类物象,深明乎气运造化之妙,其于病机气宜之理不 
可以有加矣。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 
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白 
黑,以合于五脏之脉,穷其应与不应。切其五脉急大缓涩沉,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诚 
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问》 
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 
禀皆备焉。夫五脉者,天之真,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 
四时,以彰于面。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脏腑,随证 
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脉微弦而急,所以 
为生,若浮涩而短,色见如草滋者,岂能生乎?心色如鸡冠之赤,其脉当浮大而散,所以为 
顺,若沉濡而滑,色见如 血者,岂能顺乎?脾色如蟹腹之黄,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 
若微弦而急,色见如枳实者,岂能从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脉当浮涩而短,所以为吉;若 
浮大而散,色见如枯骨者,岂能吉乎?从至肾色见如乌羽之黑,其脉沉濡而滑,所以为生, 
或脉来缓而大,色见如炱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参。既以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 
瘳者,未之有也。抑尝论之∶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中皆有其位。 
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颜为心之部,以合于左 
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于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 
于湿土,为四之气。右颊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 
颐为肾之部,以合于左手尺中,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至于相火,为 
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合之于色脉而推之 
也。是故《脉要精微论》曰∶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然而治病万全之功,苟非合于色脉者,莫之能也。《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营色 
也。夫脉之大小、滑涩、沉浮,可以指别;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继之以能合色脉,可以万 
全。谓夫赤脉之至也,喘而坚;白脉之至也,喘而浮;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黄脉之至 
也,大而虚;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脉。欲后之学人,望而切之,以 
相合也。厥后,扁鹊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深得《内经》 
之理也。下迨后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万全,厥有旨哉! 
治病必求于本 
将以施其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源之源,不离于阴阳二邪也,穷此而疗之, 
厥疾勿瘳者鲜矣。良工知其然,谓夫风热火之病,所以属乎阳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阳,苟不 
求其本而治之,则阳邪滋蔓而难制。湿燥寒之病,所以属乎阴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阴,苟 
不求其本而治之,则阴邪滋蔓而难图。诚能穷原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治病必求于本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者如此。夫邪气之基,久而传化,其变证不胜其 
众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荐至汪洋浩瀚,派而趋下以渐大。草之有本,故能荐生茎叶,实 
秀而在上以渐蕃。若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其风邪伤于人也,掉摇而眩转, 动而螈 ,猝暴强直之病生矣。 
少阴为标,君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疮疡而痛痒,暴注而下迫,水液浑混之病生矣。少 
阳为标,相火为本,其火邪伤于人也,为热而瞀螈,躁扰而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矣。善为 
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以其病本于阳, 
必求其阳而疗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阴为标,湿土为本,其湿邪伤于人也,腹满而身 
肿,按之而没指,诸 强直之病生矣。阳明为标,燥金为本,其燥邪伤于人也,气滞而恚郁, 
皮肤以皱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矣。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其寒邪伤于人也,吐利而腥秽,水 
液以清冷,诸寒收引之病生矣。善为治者,湿淫所胜,平以苦热。燥淫所胜,平以苦温。寒 
淫所胜,平以辛热。以其病本于阴,必求其阴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岂非将以施其 
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者哉?抑尝论之邪气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 
岂止于一端而已。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其入里者,下而夺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谓可 
吐也;剽悍者,按而收之,谓按摩也。脏寒虚夺者,治以灸 ;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血 
实蓄结肿热者,治之砭石;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 
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治以熨药。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终焉蠲其为病之邪者,无出 
于此也。噫!昔黄帝处于法宫之中,坐于明堂之上,受业于歧伯,传道于雷公,曰∶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纲纪万物变化生杀之妙。盖有不测之神,斡旋宰制于其间也。人或受邪生病 
,不离于阴阳也。病既本于此,为工者岂可他求哉?必求于阴阳可也。《至真要大论》曰∶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于本其理一也。 
大抵四时以胃气为本,然治病必须先诊六脉,皆有胃气,外证虽重,病亦可治。胃气未 
绝,则药力营运而输散于皮毛经络,故易治而生。胃气既绝,则药虽对证,不能使其运用以 
输精于皮毛经络。真脏独见而药不及矣,遂成不治之证也。东垣曰∶脉贵有神。有神者,有 
胃气之谓也。故诸经方论皆曰有病早治疗,不令邪气深入。所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正 
谓此也。 


卷之一总论
附∶十二经脉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