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指甲皆青者,阴证也。古人以大顺散治暑,良有以也。
卷十五
辨可汗病脉证篇
属性: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
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注】夫以疾病至急,仓卒寻求,治法难得,其要者,汗、吐、下也,故重集汗、吐、下诸可与、不可与
之法,比之三阴三阳篇中,则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篇中者,亦出在诸可与、不可与中也。
大法∶春夏宜发汗。
【注】春夏阳气舒畅,故宜发汗,医治常道,此大法也。
【集注】程应旄曰∶春夏宜发汗者,发汗有助宣阳气之功,等于春夏发生长育之义。今人多以麻、桂二汤,
作春夏之禁药,其轻于畔经者,由其未明天道也。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
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注】凡发汗,令手足俱周时出,是欲汗缓出周遍,则邪气悉丢,正气不伤也。以 然,不得令如水淋
漓为度,不欲汗急出过多也。若急出过多,则邪气不尽,正气反伤矣。倘若病不解,当重发汗,但前汗已多,
更汗必亡其阳,阳虚即病不解,故不敢再发其汗也。
【集注】成无己曰∶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
不可重发汗。
方有执曰∶此叮咛发汗之节度也。
张锡驹曰∶汗乃津液,汗多则亡津液,何以又谓亡阳也?经云∶上焦开发腠理,熏肤、充身、泽毛,若雾
露之溉。盖汗虽津液,必借阳气之熏蒸宣发而后出,故汗多亡津液,而阳亦随之俱亡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注】服汤发汗,汗出病解,便可止再服,不必定然尽剂。
【集注】程应旄曰∶中病即止,亦麻黄、桂枝互举之词,示撙节于“中”字,所以严不中之禁也。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注】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一时仓卒无汤,以丸散代之亦可,要不过以汗出为解耳。然丸散乃定剂,不如
汤可随证而进,其验甚准,故曰良也。
【集注】程应旄曰∶丸散仅可从权,随证则不如汤。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注】脉浮大,属表未解,虽有便硬里实,亦不可利下,何以故?因脉浮也。当先解其外,表解热除,内
外和谐,而大便自通矣。设用利药,是为大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结胸虽急,脉浮大尤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硬乎?论中有云∶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
卷十五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注】浮而无力,濡脉也。沉而无力,弱脉也。浮中沉俱无力,似有似无,微脉也。滞而不流利,涩脉也。
巅谓浮也,上谓寸也,下谓尺也。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谓关脉浮濡沉弱。
寸脉微,尺脉涩,阳虚则寸脉微,血少则尺脉涩。此阳虚血少,不可汗之脉也。阳虚当汗出恶寒,血少当心烦
发热。此阳虚血少,不可汗之证也。若误认为太阳中风而发其汗,必致阴阳相失而两亡,则反烦躁不眠,厥而
且寒矣。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
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粟,不能自还。
【注】此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弦,尺脉微也。弦为少阳热邪之诊,微为少阴寒邪之诊,故曰上实下虚也。
然微弦同见,虚实未审,惟察其人意欲得温,则非恶寒在表,而是畏寒在里也,故不可发汗。若误发其汗,则
阴愈盛而生寒栗,阳愈衰而不能自还矣。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像,根本异源。
【注】凡诸病得数动脉者,有余诊也,可发汗,若按之微弱者,是外假实而内真虚也,不可发汗。若误发
其汗,伤其津液,则腹中干,大便难,胃燥而烦,其形似胃实热结之阳明,究其根本,实由发虚家汗,致成津
枯虚燥之阳明也。故曰∶其形相像,根本异源也。
【集注】程知曰∶动数为热,微弱为虚,发汗动津液,则便难腹干,胃燥而烦。此与阳明里热之证。虽曰
其形相似,而根本则有虚实之不同也。
张志聪曰∶数动阳脉也,微弱阴脉也。诸脉得动数微弱者,犹言左右三部,或得动数之脉而按之微弱者,
皆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竭,故大便难;水气外泄,故腹中干;火热上蒸,故胃燥而烦。其形相像者,汗后
而燥证相同也。根本异源者,动数之脉属乎阳,微弱之脉属乎阴,有阴、有阳、有虚、有实也。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注】可发汗之脉,必阴阳俱紧,今厥而脉紧,乃少阴之紧,非太阳之紧也。若发其汗,则伤少阴之气,
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之证作矣。
【集注】成无己曰∶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其脉不能入肺中,
循喉咙挟舌本,故声乱咽嘶,舌萎声微,言语不得高也。
魏荔彤曰∶此段就厥证论脉,知阳虚禁汗,因明诸逆发汗之贻误也。厥也,凡厥有冷厥、热厥、蛔厥、寒
热相胜之厥。但见紧脉,无论何厥,病皆在阴。若发汗反攻其阳,则气散血竭。夫舌根于肾,声出于肺,声乱
咽嘶,肺气欲绝也。舌萎,即萎不为用也。声不得前,本气不振也。皆由于发汗,散亡其
肾肺二脏真气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
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
骨节苦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注】动气者,筑筑然气跳动也。脐之上下左右,四脏之位也。四脏之气,不安其位故动也。缘素为客
邪所据,本脏之气,已失其守,尚赖中州胃气为主,即有表邪,不可发汗,恐胃中之气液两伤,本脏失养,则
所不胜之邪,因而同病也。动气在右,肺气不治,心不恒德。若误汗之,则心气愈热,血脉沸腾,故衄而渴、
苦烦也;肺失治节,不能通调水道,故饮即吐水也。动气在左,肝气不治,肺不恒德。若误汗之,则肝虚失升,
故头眩也;若汗出不止,津液失养筋肉,故惕 也。动气在上,心气不治,肾不恒德。若误汗之,则心气虚,
故肾气上冲,正在心端也。动气在下,肾气不治,脾不恒德。若误汗之,肾水虚竭,故骨痛、恶寒无汗,心烦
目晕也;脾土过燥,不守常化,故食则反吐,谷不得近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动气不可发汗也。盖正气内虚,脏气不治,故气筑筑然动。动气为里虚,故不可发汗。
程应旄曰∶脏气不安其位,故动。原素有邪据,本脏之气,反在根据附之间,最易离经,所恃奠定之者,
全赖胃气为之主。发汗虚其胃气,则四脏失所养,反被邪攻,各见离经之象,病虽左右上下之不同,要其失于
建中之义则一也。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注】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咽中闭塞,少阴之气不能上通也。若强发少阴汗,阳微不能作汗,必
动其血,故吐血,气微绝,蜷卧厥冷,不能自温也。
【集注】程知曰∶咽中闭塞,不可发汗,盖阴邪盛也,强发其汗,必动其血。至于吐血、气欲绝,则并肾
中之微阳不能自存,故遂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夫下厥上竭,蜷卧厥冷,在少阴皆危证也。
程应旄曰∶汗剂为阳,施于阴经则逆。咽中闭塞,由少阴液少,肾气不能上通也。发少阴汗,则下厥上竭,
故见证如此。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
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注】咳者则剧,咳之甚也。数吐涎沫,肺伤液耗矣。故咽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也。 时,周时也,
谓周时一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中虚而生寒栗也。若误以为形寒之咳而发其汗,则肺气既虚而卫阳又亡,
阳气两伤,不能温及中下,阴气凝于内外,自蜷而苦满,腹中复坚矣。
【集注】程知曰∶此承上言濡弱弦微之脉,其有咳者,则病剧,而不可汗也。咳则数吐涎沫,其咽中必干,小
便必不利;膈中阳虚,必心中饥而烦。卫气一日夜五十度周于身,阳虚不能自卫,故 时寒栗如疟,但有寒无热。
此而发汗,则阳气愈虚阴寒益盛,必蜷而苦满,腹中转坚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而逆。
【注】咳多饮病,小便应不利,若小便利,知无饮也。今咳而遗失小便,是不但无饮,且系下焦阳虚,
膀胱不固之咳也。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阳气愈衰,四肢逆冷矣。
【集注】程知曰∶《内经》谓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故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
是肾中阳虚也,发汗则阳
气益亡,故厥冷。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注】不当汗而汗,当汗而过汗,皆致逆,故曰∶诸逆也。发汗致逆之病,病微者难瘥,病剧者则死。剧
者,谓阳脱见鬼则言乱,阴脱目盲则目眩也。
【集注】程应旄曰∶诸逆属少阴居多,阴寒极矣。发汗是重夺其阳,虽有微剧不同,皆关于死,明乎阳为
人命之根也。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 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
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注】头痛翕翕发热,汗出则呕,形相中风者,当以桂枝汤解肌。若下之,重则变结胸痞硬,轻则为心中
益烦、懊 如饥。不以桂枝汤解肌,而以麻黄汤发汗,表虚风入则致痉,故身强难以屈伸也。或以火熏蒸劫汗,
则不得小便,热从湿化而发黄也。灸则火邪伤肺,故发咳唾不已也。
【集注】成无己曰∶若反下之,邪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中懊 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归经络,热
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痉。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
嗽而咳唾也。
高士宗曰∶汗下火熏,施治各异,损正则一,故举下之、熏之,与发汗而并论之也。
魏荔彤曰∶此申明虽有表证宜汗,亦当详察知禁也。似中风头痛,翕翕发热,桂枝证也,呕则仍是水饮内
蓄矣。误下益烦,懊 如饥,则未下时已烦可知,此特更甚耳。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