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6-脉诀乳海-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中附上者。即经之所为关部也。经之所谓上附上者。即今之所为寸部也。惟其寸居上。故以之候心与肺。惟其尺居下。 
故以之候肾与腹。今子而遵脉诀之法。是心与小肠同候左寸。肺与大肠同候右寸。夫心肺在上。其于寸部候之宜矣。至 
于小肠大肠。居于至下。而欲候于至高之上。其与经旨不大相背谬乎。余曰。然。据子所言。脉必本诸内经。其诊法当 
以脉要精微论为准。是凡在上者。必候于寸。凡在下者。必候于尺矣。独不观脉要精微论中又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 
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牝藏。小肠为之使。由此观之即 
一篇之中。尚不拘于上下之区字。况平人气象论有曰。寸口脉中手长者。足胫痛。又曰。寸口脉沉而弱者。疝瘕小腹痛。 
其灵枢始终篇。以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候手足六阳。以脉口一盛二盛三盛。候手足六阴。然亦未尝拘于上下左右也。若 
必执一而论。则轩岐之书。岂自相背谬乎哉。然子之为是言者。乃惑于戴起宗之邪说。而吠影吠声之徒。相率而倡和之 
以为脉诀不足法。实叔和之罪人也。如果不足以为法。则从上诸大名医。每着书立说。多引其诀以为证。故王海藏着此 
事难知。其首即曰。医之可法者有十。而脉诀居其一焉。夫海藏岂无所见而云然哉。大抵学医而不熟玩王氏脉诀。纵博 
采诸书。终非正统。故先大人谆谆告戒。命之曰乳海。夫乳者。言其开食必先。海者。言其含蕴无尽也。余故不惜管窥。 
逐节疏释。俾古圣先贤之学。昭着详明。而后之君子。勿蔽邪说。仍命其书曰乳海云。 

卷一
脉赋
属性: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今之为医者。每断人之死。而亦未尝死。断人之生。而亦未尝生者何也。 
特未于其脉细心详究之耳。如果细心详究。则死生之期。尚可断之以年月日时。脉又何尝无灵哉。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为寸关所主。 
谓候心脉。当于左寸。候肝脉。当于左关。候肺脉。当于右寸。候脾脉。当于右关也。 
肾即两尺分并。 
五脏俱一。而肾独有二。为牝藏也。居于下焦。故分候两尺。虽有水火之别。然总之皆肾。虽分而实并也。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 
此承上文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之中。而候心肝脾肺肾之五脏。此人所易晓也。至于七诊九候。欲求其明之者。则亦难 
矣。试以三部五脏。七诊九候言之。古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非今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也。按内经三部九 
候篇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三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 
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 
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 
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又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 
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岐伯又曰。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 
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经言如此。是于九候之中。而复有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三部。非古之头 
手足之三部。乃寸关尺之三部也。今之所谓七诊。非古之所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之七诊也。乃一 
定其心。存其神。二忌外意。无思虑。三均呼吸。定其气。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五微重于肌肉之间。取其胃 
气。六沉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七察病患脉之息。数往来。是为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九候。非古之所谓头候天地人。 
手候天地人。足候天地人之九候也。乃寸取浮中沉。关取浮中沉。尺取浮中沉之九候也。要之古人诊脉。不专于手之寸 
关尺部。凡头面手足之动脉。悉皆诊之。然不得尊今而废古。亦不得非古而是今。合古今之法而用之。斯过半矣。 
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 
今之为医者。动言营卫。及问其营卫之所以行。则又茫然。如是而欲识病之表里阴阳。盖亦难矣。夫营者血也。阴 
也。卫者气也。阳也。此人所共晓者也。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一日一夜。各五十周于身。世人每昧于卫行脉外之旨。 
谓卫气随营气而行于外。不知营自行营之道。卫自行卫之道。卫实不随营气而行也。试先以营气之行言之。内经营气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 
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出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 
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 
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 
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至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 
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至于卫气之行。 
则不然。卫出下焦。亦昼夜五十周于身。但于昼则行阳二十五。于夜则行阴二十五。自日出而阳隆之时。曰加房宿。盖 
卯时也漏水下一刻。从足手太阳行起。水下二刻。行足手少阳。水下三刻。行足手阳明。水下四刻。行于阴分。水下五 
刻。复行足手太阳。水下六刻。复行足手少阳。水下七刻。复行足手阳明。水下八刻。则又复入阴分。如此周而复始。 
至漏水下五十刻。人气行于阳二十五周。日入而阴隆之时。曰加毕宿。盖酉时也。方行入阴分。初从足少阴行起。次手 
少阴。次手太阴。次足厥阴。次足太阴。又复行足少阴。又复行手少阴。又复行手太阴。又复行足厥阴。又复行足太阴。 
如此周而复始。至漏水下百刻。行阴亦二十五周。并昼行阳二十五周。亦共五十周于身。此卫气之所以行也。至于卫气 
之合岁月日时。星宿度分。漏水刻数。细观卫气行篇。伯高之语。自可见矣。奈后世之人。注图立说。每以卫气随营气 
而行者。是昧于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旨耳。不知经文所云。卫在脉外者。非随营气而行于外也。乃昼行阳二十五周。 
夜行阴二十五周之谓也。或难曰。经文中有营气篇。是营中亦有气矣。而子独谓卫不入经隧之中。岂营中独无 
气欤。余曰非也。经云。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夫卫犹风也。营犹水也。营血行于经隧之中。固赖气以行之。亦水由地 
中行也。夫江淮河汉之水。固赖风以行。而风岂专随江淮河汉而行哉。且卫气之不随营气而行。马元台已详言之矣。但 
于卫气行篇。漏水下四刻八刻。以及二十四刻。入于阴分之句。误释以为入足少阴。俱引邪客篇云。常以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不知经文所谓足少阴分者。特于其地分一过之耳。非实行足少阴经也。若谓实行足少阴经。则昼已随六 
腑而行于阳。夜又随五脏而行于阴。是一昼夜间。他藏俱一行。而肾得再行矣。要之昼之所入。时于其阴分过之。夜之 
所入。实于其阴经行之。而邪客篇谓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者。正以卫出下焦。下焦乃肾之地分耳。然卫气 
行篇所云。水下四刻。水下八刻。水下十二刻。水下十六刻。水下二十刻。水下二十四刻。皆曰人气在阴分。不必专指 
肾经言也。惟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始可直指肾经言耳。然是说也。内经诸篇已详言之。而后之学人。终不能了了于心目 
者。其故有三焉。一则秦越人着难经。谓营气之行。常与卫相随。大违经旨而立图说。二则卫气行篇中。漏水下百刻。 
加于人气之五十周。又人气之五十周。加于日行之四十八舍。又日行之四十八舍。加于二十八宿。又二十八宿加于十二 
辰。以多加少。度数龃龉。非司天台难以悉其奇分。三则又以卫气之行不等。夜行于阴也。固在乎阴。而昼行于阳也。 
则又过乎阴。有此数端。是以营卫之说。千百年来。终然隐晦。余因三思。惟欲畅明其旨。乃立三说。其一曰营气行图。 
专以营气之行。从中焦起自寅时。注于手太阴肺。次第行于脏腑。循环无已。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其次曰冲气行图。 
如环相似。自水下一刻。至五十刻。行阳二十五周。自五十一刻至百刻。行阴二十五周。既不妨于夜行。又不妨于昼过。 
其三则曰卫气配周天图。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以人气之五十周。配日行之舍。与十二辰二十八宿度数。如是者三庶 
乎千载以下。览其图。思其义。传后之学人。不致有望洋之叹耳。但营卫之行。复有说焉。先贤皆以自寅时起于手太阴 
肺。遂以卯时注于手阳明大肠。以十二辰次第配十二脏腑。如是周而复始。若然。是一昼夜间止得一周于身。又安所谓 
五十周于身也。况各脏腑经络有长短不同。只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穴起。至少商穴。相去不远。足太阳膀胱经。自目 
内起以至至阴穴。相去甚遥。若刻定一时行一经。则脉之行也。岂因某经之长短。而故缓急之欤。愚曰。皆不然也。 
所谓营卫者。乃无形之阴阳。非有形之。血气也若云有形之血气。只如有人刖一手。或刖一足。血气行至所刖之处。不 
能过乎他经。必断绝而死。然亦未尝见其死者。则知非有形之血气明矣。不观内经有卫气行篇。复有营气篇。二者皆用 
气字。故知其为无形之阴阳也。夫既为无形之阴阳。则不必复拘脉行之尺寸。与经络之短长。而又何妨以一时配一脏腑 
也。但以一时主一脏腑则可。以一时行一经络则不可。 
按营出中焦。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次第注于十二经隧之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 
后图以圈内为里为脏。圈外为表为腑。于一周之中。三回入里。三回达表。所谓一日一夜。五十营是也。至于卫气亦一 
日一夜五十周于身。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