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
也。
〔魏〕寒热杂合之邪。在少阳。而上下格阻之气结厥阴。聚肝下之血分。而实为疟病之母气。足于生疟而
不已。此所阴阳互盛。历月经年。而病不除也。盖有物以作患于里。如草树之有根 。必须急为拔去。不然旋
伐旋生。有母在焉。未有不滋蔓难图者矣。
案玉篇。HT 。莫浓切。病HT 癖也。乃疟母之母。从 者。
三因云。结为 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名曰母疟。
x鳖甲煎丸方x(外台。作大鳖甲煎。引张仲景伤寒论。云出第十五卷中。)
鳖甲(十二分炙○千金作成死鳖注云要略作鳖甲三两) 乌扇(三分烧) 黄芩
(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
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浓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
(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
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
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原注〕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
大戟一分。 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
和诸药为丸。○案今考千金。无鼠妇紫葳赤硝。有虻虫紫菀海藻大戟。凡二十四味。分两
颇异。不繁引于此。浸灰候酒尽一半。作以酒浸灰去灰取酒。似是。)
〔程〕疟母者。邪气内搏于脏腑。血气羁留而不行息而成积。故内结 瘕。而外作往来寒热。内经曰。
坚者削之。结者行之。以鳖甲。主 瘕寒热。故以为君。邪结于血分者。用大黄芍药 虫桃仁赤硝牡丹鼠妇
紫葳。攻逐血结为臣。邪结于气分者。浓朴半夏石韦葶苈瞿麦乌羽蜂房蜣螂。下气利
小便。以为佐。调寒热和阴阳。则有黄芩干姜。通营卫。则有桂枝柴胡。和气血。则有阿胶人参。六味又
用之。以为使也。结得温即行。灶灰之温。清酒之热。所以制鳖甲。同诸
药而逐 瘕疟母。内经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此急治之大方也。
案乌扇。即射干。见本经。千金作乌羽。赤硝。活人书云。硝石生于赤山。考本草。射干。散结气腹中
邪逆。鼠妇。治月闭血瘕寒热。石韦。治劳热邪气。利水道。紫葳。治 瘕血闭寒热。瞿麦。利小便。下
闭血。蜂窠。治寒热邪气。蜣螂。治腹胀寒热。利大小便。 虫。治血积 瘕破坚。
灶灰。即 铁灶中灰尔。亦主 瘕坚积。此方合小柴胡桂枝。大承气三汤。去甘草枳实。主以鳖甲。更用以
上数品。以攻半表之邪。半里之结。无所不至焉。然三因云。古方虽有鳖甲煎等。不特服不见效。抑亦药
料难备。此说殆有理焉。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
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肌。赵本作脱。案素问疟论曰。但热而不寒。气内
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则赵本为是。)
〔程〕瘅。热也。内经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
腠理开。风寒客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
但热而不寒。此肺素有热。而成瘅疟也。今所云阴气孤绝者。以热邪亢盛。热盛则气消。故
烦冤少气。表里俱病。今手足热而欲呕。心阳脏也。心恶热。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内外燔灼。
故令人消铄肌肉。此热藏于心。而为瘅疟也。然则瘅疟之所舍。属心肺两经者欤。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呕下。千金有朝发暮解。暮
发朝解名温疟十一字。)
〔程〕内经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
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之肾。其气先从内出之外也。如是者。阴虚
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今但热不寒。则
与瘅疟无异。意者内经。以先热后寒为温疟。仲景以但热不寒。为温疟也。脉如平。非平也。其气
不及于阴。故但热无寒。邪气内藏于心。故时呕。外舍于肌肉。故骨节疼烦。今阳邪偏胜。但热无寒。加桂
枝于白虎汤中。引白虎辛寒。而出入营卫。制其阳邪之亢害。
〔尤〕脉如平者。病非乍感。故脉如其平时也。
骨节烦疼时呕者。热从肾出。外舍于其合。而上并于阳明也。白虎甘寒除热。桂枝则因其势。而达之耳。
x白虎加桂枝汤方x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案千金作六合据伤寒
论作六合为是) 桂(去皮三两○俞本作桂枝是)
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俞本出下。有即字。案徐沈作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云。上锉每五钱。水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取。汗出愈。尤本根据前法。此盖古之煎法
其云钱云盏。系于宋人改定。千金云。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烂。去滓。加桂
枝三两。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发热者愈。外台。引千金。方后。伤寒论云。
用粳米。不熟稻米是也。)
案圣济总录。知母汤。治温疟骨节疼痛。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即本方。)
x活人白虎加苍术汤x 治湿温多汗。于白虎汤中。加苍术三两。(此方出伤寒微旨。亦仿金匮白虎加桂汤。)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程作牝疟。金鉴同。)
〔尤〕疟多寒者。非真寒也。阳气为痰饮所遏。不得外出肌表。而但内伏心间。心牡脏也。故名牡疟。
蜀漆吐疟痰。痰去则阳伸。而寒愈。取云母龙骨者。以蜀漆上越之猛。恐并动心中之神与气也。
案尤注详备。第牡疟之解。本于喻氏法律。此恐非也。外台引本条云。张仲景伤寒论。疟多寒者。名
牝疟。吴氏医方考云。牝阴也。无阳之名。故多寒名牝疟。此说得之金鉴云。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
已详。不复释。今考内经。无牝疟证。亦误。(兰台轨范云。似当作牝字。诸本皆作牡。存考。)
x蜀漆散方x
蜀漆(洗去腥○案赵本洗作烧非)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原注〕一方云
母。作云实。○浆水。千金。作酢浆。外台。作清浆水。尤本删温疟以下十四字。千金注云。要略不用云母。
用云实。)
〔程〕蜀漆。常山苗也。得浆水。能吐疟之顽痰。三阴者。其道远。故于未发之先服。令药入阴分。以
祛其邪。属心肺者。其道近。故于临发之时服。令药力入心肺。以祛其邪。
此方乃吐顽痰。和阴阳之剂。故牝疟温疟。俱可服。
医通云。方后有云。湿疟。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误作温疟。大谬。此条本以邪伏髓海。谓之牝疟。
赵以德不辨亥豕。注为邪在心而为牡。喻嘉言亦仍其误而述之。非智者之一失欤。案危氏得效方云。寒热
身重。烦疼胀满。名湿疟。丹溪纂要云。在三阴。总谓之湿疟。湿疟之称。古经方无所考。
仅见于此。则其言不可从。况邪伏髓海之说。未见所据。
仁斋直指云。凡疟方来与正发。不可服药。服药在于未
发两时之先。否则药病交争。转为深害。
案以未发前服之语观之。即是后世所谓截疟之药也。外台。载广济常山汤。常山三两。以浆水三升。浸
经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之。后微吐瘥止。与本方。其意殆同矣。
附外台秘要方(程本金鉴。并不载附方。以下各篇同。)
x牡蛎汤x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外台云若无用常山代之)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尤〕案此系宋孙奇等所附。盖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
力较猛矣。赵氏云。牡蛎。软坚消结。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
外台云。仲景伤寒论。牝疟多寒者。名牝疟。牡蛎汤主之。根据此。则牡即牝之讹。
此方外台。列于蜀漆散前。云。并出第十五卷中。
x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x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徐〕伤寒论。寒热往来。为少阳邪在半表里故也。疟邪亦在半表里。故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
争则热。此少阳之象也。是谓少阳而兼他经之证则有之。谓他经而全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所以
小柴胡。亦为治疟主方。渴易半夏加栝蒌根。亦治少阳成法也。攻补兼施。故亦主劳疟。
外台云。张仲景伤寒论。疟发渴者。与小柴胡去半夏加
栝蒌汤。经心录。疗劳疟。出第十五卷中。
案巢源劳疟候云。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x柴胡桂姜汤x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原注〕服一剂如热○俞本姜作蒌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徐〕胸中之阳气。散行于分肉之间。今以邪气痹之。则外卫之阳。郁伏于内守之阴。而血之痹者。既
寒凝而不散。遇卫气行阳二十五度。而病发。其邪之入营者。既无外出之热。而营之素痹者。亦不出而与阳
争。所以多寒少热。或但寒不热也。小柴胡。本阴阳两停之方。寒多故加桂枝干姜。
则进而从阳。痹着之邪。可以开矣。更加牡蛎。以软其坚垒。
则阴阳豁然贯通。而大汗解矣。所以云一剂如神。(案栝蒌根除留热。徐氏不释者何。)
案此方。外台疟门无所考。本出于伤寒太阳中篇。
医通云。小柴胡汤。本阴阳两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
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
卷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
属性: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鉴〕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
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
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