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禅”是什么?
(一)禅是安定、平稳、和乐的生活方式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心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所谓“和”,即彼此关怀、互相照顾的意思。
我们自己若能前念与后念、过去和现在没有冲突,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二)禅为开朗、宽大、涵容的生活智慧
我们与人相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所谓“不开朗”,又名“闭锁”,是将自己与他人隔开,而不能有所沟通。闭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与他人来往时受到损失及伤害。其实,越闭锁就越不能和人沟通,对自己的损失越大。惟有开朗的心胸,才能使人左右逢源、愉快顺利。
很少人愿意宽恕别人,反而容易宽恕自己;也就是说,自己不能对别人慈悲、接受别人。心量越是狭小的人,越放不下自己,也舍不得奉献自己,这种人心里最痛苦,他没有朋友,也不会得到帮助,纵使有人想帮助他,他也会害怕。而禅修,能帮助我们打开心胸,容纳所有的人与所有的事,就像大海一样,能收纳所有的一切,无论大鱼、小鱼,甚至有毒的鱼。大海不会拒绝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
(三)禅为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原则
我们的世界上,有人重情、有人重理,也有些人特别重视法律,这都是有所执、有所偏。最好的生活态度就是,应该用情时用情,该用理性处理时就讲理,必须用法律处理时则用法律。
“情”,一般多是自私的、不清净的;无私的情即是慈悲,便是清净的“情”。“理”应该是好的,但若是一味讲理,会使人生活得不自在,凡事“一个螺丝一个钉,一个萝卜一个坑”,把人当机器来处理,丝毫没有通融和转圆的余地。因此,对于大原则或自己的问题,我们要用“理性”处理;至于小枝节上对他人的困难问题,我们要用“情”处理。如果反过来,对人只是用理、对己只是用情,那就麻烦了。所以“情”与“理”应视事情轻重来处理。
其次说到“法”。法不一定合理,法和情也不相同。法是大众所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可以修正的,但当多数人认为必须用它时,我们就该遵守它。
可是,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追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所谓“不合理”,就是不肯付出自己的努力与代价,而希望凭空得到利益。若获利而不合法,即做了大众所不允许的事。
有位海防军官告诉我,台湾许多渔船出海到大陆买鱼,然后回到台湾卖出。于法,这是走私的行为,渔民却认为向大陆买鱼花费的时间少、成本低、赚的钱也多,何乐不为?况且能替台湾节省能源、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希望法律能够改变。对于这种站在一方面合理、另一方面不合法的事来说,究竟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或是守理呢?
从佛法的立场来说,佛法讲因缘与因果,对于大众皆认为应该修改的法律,如果确实对全体大众现在有损、未来无益,而且不能提供安全的保障,则法律自有变更的必要,这是因缘所生。反之,若仅少数人获近利,多数人吃远亏,就不该做,还是应该遵守法律。例如走私黑枪,可得暴利,如果每一个人都有黑枪,对台湾社会无疑会造成可怕的影响。
世间人追求的东西不外古人所说的功、名、利、禄,“功”是功勋、“利”是钱财、“名”是声望、“禄”是职位。只要追求得合情、合理、合法,即为佛法所鼓励。然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考虑,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除了人以外还有众生。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只是为自己设想,眼中无人,我们的社会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此时,我们还会安全、安定吗?所以,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得到幸福。如果自己得到利益,反而使别人蒙害,这种利益必然不可靠、不安全。
社会上有许多人喜欢不劳而获,希望得横财、偏财,殊不知,这是一种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的行为。从佛法的观点来说,这就是违背因果,没有种下善因而想得到善果,对于自己和社会不能产生建设性的作用。所以求利,最好要为天下所有人的利益而求、为众生的利益而努力,不要贪图个人的私利与暴利。
另外,有人求名,利用新闻媒体或种种方式希望大家知道他自己。甚至有抱持“纵然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的想法,结果不但自己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害了很多人。因此,求名当求万世名,而非一时虚名。如果能够水到渠成、实至名归的“流芳千古”也未尝不好,但是如果能不求名地做事,那就更好。
其次,社会上更充斥着急功好利的现象。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常常有人问我,是不是有速成法可以使人即刻开悟?我总是告诉他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如果有,我会先用而不是给你用。”也有些人生病找我帮忙,我建议他去看医生,他说:“医生医不好才找师父,师父有修行,一定有办法。”我对他说:“很抱歉!师父有病也是要看医生。”他问:“那修行没有用啰?”我说:有用。别人生病的时候觉得是倒了霉,希望赶快好,心里怨恨,口头叹苦。而我生病看医生,要病多久才好,则不去管它,病没有好是业报,病好就是业消了。身病而心少呕,便是修行佛法的好处和用处。
修行佛法,当以过程为目的,才不会退道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努力用功,自然会有收获。但是,如果对收获期望过早或过高,就必然会发生问题。
二、禅的内容是如来
禅就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包括持戒、修定、修智慧。
(一)戒
持戒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要有利于人,同时也是要有益于己,这才是戒律的精神。切勿为了持戒,拘泥于戒律条文,而使自己生活得别扭。
有一次我扫地,扫了一大堆蚂蚁,有人怪我说:“师父!您怎么不慈悲,把蚂蚁都扫死了!”我说:“阿弥陀佛!你来扫好不好?”他说:“我也会扫死蚂蚁。”我问他:“那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应该搬家呢?”
佛陀住世时,有一次和弟子到一个很久没有人住、没人打扫的精舍,精舍里面的浴室水池长了很多孑孓,比丘们不敢洗澡,请示佛陀如何处理。佛陀只告诉他们“清理水池”,比丘们担心会弄死孑孓,佛说:“不是叫你们去杀虫,而是清理水池。”这意思是说,目的是要清理水池,而不是以瞋恨心杀虫,所以不算犯戒。
由此可见,戒是不做不合悲智原则的任何事,并对合乎悲智原则一切的事要积极为之,否则即是犯戒。
(二)定与慧
一般以为“老僧入定”就是坐着什么事都不管,才是“定”。所以有人修定时,希望别人不要干扰他,让他好好修行。这种人修到最后会变成自私鬼。因为他们在修定时怕干扰,要离开人群,修成后又贪着定境的快乐,会逃避现实、厌离世间。这不是自私鬼,是什么?
其实,禅宗所说的“定”为“即定即慧”,定即智慧、智慧即定。智慧是头脑清楚、条理分明,不以主观、自私的立场判断、处理所有的事情。因此“定”绝对不是坐着不动或逃避现实。“定”的真义是:在安定、平稳、和乐的身心状态下,从事于持戒的修行生活。而“智慧”,是以开朗、宽大、涵容、无我的心量,指导我们持戒和修定。
有位中医师告诉我,他看过不少佛书,在观念、认知的理解上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总是做不到。当贪心、瞋心和嫉妒心生起时,自己不知道,发现后常常感到懊恼。为什么他的心不容易受指挥?这是因为平常他没有下工夫修定的缘故。修定的功夫,包括静坐、拜佛、念佛与诵经。如果能持之以恒每日按时做定课,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平稳,情绪也不会轻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了。
总括地说,持戒、修定为慈悲的范围,智慧是属解脱自在的范围。如果我们平时情绪稳定、思想开明、心胸豁达,对自己、对别人自然都会有安定的作用。
三、如来也是如去《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为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意思。广钦老和尚往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没来没去,没什么代志(事情)”,已有很多人奉为金玉良言,这句话和《金刚经》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如来如去?譬如你昨天买股票,股票上涨,一夜之间使你变成富翁,明天股票下跌,又使你一夜之间变成穷人。究竟,钱来了没有?它好像是来了、使你发财,结果钱又到哪里去了?钱不是你的,这就叫如来如去。来的时候不必兴奋,去的时候不须难过,因为这是正常的事。
世间人的烦恼痛苦,是因为没有把环境中遇到的人、事、物看清楚,所以才会“迷”,才叫“凡夫”,也因此才有烦恼。我们往往以假当真、把不真实的事情当成永恒,对与我们相关的人、事、物,执著何者为我、为我所有,何者为多、何者为少、何者为来、去、生、死等等,这种种执著都使我们心里产生烦恼的反应。
佛法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因果相循、变幻无常。因缘是由许多因素相加,所产生的结果,所以现象的出现、消失,都是不同的因素所形成。“无常”这一名词,常使人误解佛教徒消极、悲观,其实恰好相反。无常是变化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物可永久不变。所以“无常”有其积极的意义,便是教我们要努力不懈。恶运当头,无常变化,岂非好事;好运当头,无常变化,不必难过。只要继续努力,好运还会再来。坏的事情临身时,那不是永恒的,故也无须伤心绝望。
禅宗《五灯会元》卷一六中白兆圭禅师说:“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性命。”空中飞鸟翱翔天际,本身即在天空中,它并不担心自己非要天空不可,因为天空够宽阔的了。又如水中的鱼,水对它是必需品,可是它并不把这想成非常重要的事,而操心忧虑。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态度积极努力地生活,不处处起烦恼,生活必然愉快。
(一九九○年八月十八日讲于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张国兰整理)
禅——解脱自在
一、何谓解脱?
何谓解脱?一般可分为身的解脱及心的解脱。例如我们因为犯了法而坐牢,身体便受拘束;如果从牢里出来,便得解脱。但是心的解脱比身的解脱更重要。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执著,虽被关在牢里,心仍是自由自在。
有位居士跟我谈起某某人,说他可能要坐牢了,在他快要坐牢之前,很多人跟他说:“很好啊!你有这个机会可以闭关好好修行了。”我说:“这句话有问题,若是心已得解脱或得自在的人,到牢里去,对他而言的确是修行。否则,坐牢便是坐牢而已。”
我曾经在山中闭关,前后共计六年。有人问我:“住在里面是不是很痛苦?”我说:“如果是坐牢会很痛苦的。但是,我是闭关修行,我很自在。”因此,不能够把闭关当成坐牢,或将坐牢当成闭关,这二者完全不同,而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