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净道论-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是从基本禅出定,思惟了任何的诸行,于所现的圣道的附近
  之处而生起的定是和自己的状态相等的。正如土地之色是和大蜥
  蜴的色相等的。
  在第二长老的说法,既从诸定而出定,曾思惟了彼等诸定的诸
  法而生道,则(此道)是必与彼等诸定相等的。即与所思惟的定相
  等之义。若思惟于欲界的诸法,(此道)亦必属于初禅的。这里,
  观的决定应知亦如前述。
  在第三长老的说法,由于各自的意乐,以诸禅为基本,曾思惟
  了彼等诸禅的诸法而生道,则(此道)是必与彼等诸禅相等的。如
  无基本禅或思惟禅,只是意乐这(同等)是不成的。此义如于《教诫
  难陀经》所说。这里,观的决定应知亦如前述。
  如是当知先说行舍智的决定于觉支、道支及禅支。
  (Ⅱ)(决定行道的差别)如果这(行舍智)于起初的镇伏烦恼,
  是以苦以加行及以有行而得镇伏的,则名为苦行道,若以相反的名
  为乐行道。其次既伏烦恼,观的遍住及道的现前是徐徐而起的,则
  名为迟知通,与此相反的为速知通。如是这行舍智在于(道的)来
  处给与各自之道的名字,所以道得四名(苦行道迟知通,苦行道速
  知通,乐行道迟知通,乐行道速知通)。这行道,对于有的比丘(在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的四道)是相异的,对于有的比丘在四道是统一
  的。对于诸佛的成就四道,只是乐行道速知通。对于法将(舍利
  弗)亦然。但对于大目犍连长老,在初道是乐行道速知通,在上面
  的三道则为苦行道迟知通。
  犹如行道,而(欲、精进、心、观的)增上亦然,有的比丘于四道
  是相异的,有的于四道是同的。这是行舍智决定行道的差别。
  (Ⅲ)(决定解脱的差别)其次(行舍智的)决定解脱的差别已
  如前述。此道亦由五种理由而得名:即(一)以自性,(二)以反对
  者,(三)以自德,(四)以所缘,(五)以来由。
  (一)如果行舍(智)是思惟诸行为无常之后(从种姓)而出起,
  则(此道)为由无相解脱而解脱。若思惟为苦之后而出起,则为由
  无愿解脱而解脱。若思惟为无我之后而出起,则为由空解脱而解
  脱。这是以自性而得(道之)名。
  (二)因为这(道)是由于无常随观除了诸行的坚厚(想),及舍
  断常相、恒相、常恒相而来,故为无相。由于苦随观舍断了乐想,干
  竭了愿与希求而来,故为无愿。由于无我随观舍断了我、有情、补
  特伽罗想,见诸行为(我等之)空,故为空。这是以反对者而得(道
  之)名。
  (三)这(道)是由于贪等的空故为空。由于没有色相等或贪
  相等故为无相。由于没有贪愿等故为无愿。这是以(此道的)自德
  为名。
  (四)这(道)是以空无相无愿的涅槃为所缘,故亦说为空、无
  相、无愿。这是以(此道的)所缘为名。
  (五)其次以来由有二种:即观的来由及道的来由。此中:由
  观而得来于道,由道而得来于果。即无我随观名为空,由空观而道
  为空。无常随观名为无相,由无相随观而道为无相。而此(道为无
  相之)名不是得自阿毗达摩的说法,是得于经的说法。因为彼处
  (经的说法)说种姓智以无相的涅槃为所缘而名无相,其自己(种姓
  智)站于(道的)来处,而给与道的(无相之)名,故说道为无相。由于
  道而来的果为无相是合理的。若随观因为对于诸行而干竭了愿而
  来,故名无愿,由于无愿观而道为无愿。无愿道的果为无愿。如
  是,观给自己之名与道,而道给与果。这是以来由而得名。
  如是这行舍智决定解脱的差别。

  ——行舍智毕——

  (九)随顺智

  那习行修习而多作行舍智的他(瑜伽者),则胜解与信更为强
  有力,善能策励精进,而念善得现起,心善等持,生起更加锐利的行
  舍智。“他现在要生起圣道了”——他的行舍智思惟诸行为无常或
  苦或无我而入于有分。在有分之后,于行舍智同样的以诸行为所
  缘,是无常,或是苦,或是无我,而生起意门转向(心)。此后,在转
  有分而生起的唯作心之后,无间的心相续连结,以同样的诸行为所
  缘,生起第一速行心,是名遍作(准备心)。此后亦以彼同样的诸
  行为所缘而生起第二速行心,是名近行。此后亦以彼同样的诸行
  为所缘而生起第三速行心,是名随顺。这是它们的各别之名。如
  果概括的说,则这(遍作、近行、随顺)三种都得名为习行,亦得名为
  遍作,近行及随顺。对什么随顺呢?即对前分与后分(而随顺)。因
  此(随顺智)如同(八观智的思惟三相的)作用,故随顺于前面的八
  观智,及(随顺于)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即此(随顺智)是以无
  常相等缘于诸行而转起,故随顺如同此等八智的(思惟三相的)作
  用,即如“生灭(随观)智是见有生灭的诸法的生灭”,“坏随观智是
  见有坏的(诸法的)坏”,“怖畏现起(智)是于有怖畏的(诸法)现起
  怖畏”,“过患随观(智)是见于有过患(诸法)的过患”,“厌离智是厌
  离可厌的(诸法)”,“欲解脱智是对于当脱的(诸法)生起解脱之
  欲”,“以审察智审察于当审察的(诸法)”,“以行舍(智)舍于当舍
  的”。并且(随顺智亦随顺)于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为以此行
  道(而得其)当得的(道果)之故。
  譬如如法(公正)的国王,坐于裁判所而闻他的(八个)裁判官
  的判决,舍其不合法而取公正,便随顺他们的判决而给予同意道:
  “即如是吧”,并且也随顺古代的王法。当知这里亦然:即国王如随
  顺智。八个裁判官如八智。古代的王法如三十七菩提分。这里:
  国王说“即如是吧”而随顺其裁判官的判决及王法,如这(随顺智)
  是以无常等缘于诸行而生起,故是随顺八智的作用,及(随顺)后面
  的三十七菩提分。所以说此为谛随顺智。

  ——随顺智毕——

  符合经文
  这随顺智是以诸行为所缘的至出起观的最终。但就全体而
  言,则种姓智为至出起观的最终。
  现在为了明白这至出起观,当知与此经文的符合:即此至出起
  观,在《六处分别经》中说为“不彼所成性”(无渴爱),如说“诸比
  丘,依止于不彼所成性(无渴爱),到达不彼所成性,兹有一之义及
  依止于一之义的舍,断它及超越它”。在《蛇喻经》中说为“厌离”,
  如说“厌离者离贪,离贪故解脱”。在《须尸摩经》中说为“法住
  智”,如说“须尸摩,先为法住智,后为涅槃智”。在《布吒波陀经》
  中说为“最高之想”,如说“布吒波陀,先生起最高之想,而后(生
  起)智”。在《十上经》中说为“遍净胜支”,如说“行道智见清净
  为遍净胜支”。在《无碍解道》中以(欲解脱、审察随观、行舍)三名
  而说,如说“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的此等三
  法,义一而文异”。在《发趣论》中以二名而说,如说“种姓的随
  顺、净白的随顺”。在《传车经》中说为“行道智见清净”,如说
  “朋友,为行道智见清净而从世尊住梵行吗”?
  大仙以种种之名,
  而说寂静遍净的至出起观。
  欲出极大怖畏的轮回的苦沼,
  智者常于此(观)作瑜伽。

   为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慧的修习中,完
   成了第二十一品,定名为行道智见清净的解释。



   第二十二 说智见清净品

  慧体之五——智见清净

  其次为种姓智。因为这是转入于道之处,既非(属于)行道智
  见清净,亦非属于智见清净。但是中间的(就清净道而论)无此名
  称。然因入于观之流故称为观。其次在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
  含道、阿罗汉道的四道智为智见清净。

  (一)四道智

  (1)(须陀洹道智)此中,先说由于为欲完成初道智者,实无可
  作。因为他所应作的,都曾在以随顺为最后的观生起之时作了。如
  是生起随顺智的(瑜伽者),以彼等(遍作、近行、随顺)三随顺智的
  各自之力,消灭了覆蔽谛理的广大黑暗之时,他的心不入、不住、不
  信解、不着、不执、不缚于一切行中,但离去、退缩、还转,如从莲叶
  的水相似。一切的相所缘及一切的转起所缘呈现都是障碍。
  于一切的相及转起的所缘而呈现都是障碍之时,在他习行了
  随顺智之末,生起以无相、不转起、离(有为)行、灭、涅槃为所缘的,
  超越凡夫种姓、凡夫名称、凡夫之地的,入于圣者种姓、圣者名称、
  圣者之地的,最初转入、最初专念、最初思虑于涅槃所缘的,以无
  间、等无间、修习、亲依止、非有、离去的六种缘的状态而实行于道
  的、达顶点的、是观的最高的、不再退转的种姓智。这是有关于此
  的论说:“如何自外的出起及于还灭的慧成为种姓智呢?克服生
  起故为种姓。克服转起……乃至恼故为种姓……克服外的行之相
  故为种姓。入于不生起故为种姓。入于不转起……乃至入于无恼、
  灭、涅槃故为种姓。克服生起而入于不生起故为种姓”。如是当知
  一切详说。
  这里,虽然是由一转向(作用)于一(速行的)过程中转起,但为
  示随顺与种姓对于各别的所缘而转起,正如这样的譬喻:好象一位
  要跳过大水沟而站于彼岸的人,快快跑来,握住结悬于水沟此岸的
  树枝之上的绳子或杖而跳跃,倾向其身赴于彼岸,到达于彼岸的上
  部之时,便放弃它(绳或杖),仍动摇其身于彼岸,才渐渐地站定。如
  是这瑜伽者亦欲住于有、生、趣、(识)住、(有情)居的彼岸涅槃,以
  生灭随观等急速而行,以随顺转(心)而把握结悬于自身树枝上的
  色绳或受等的任何杖为无常苦无我,不即放弃它,以第一随顺心跳
  跃,以第二(随顺心)倾向其意赴于涅槃,如那人倾向其身赴于彼
  岸,以第三(随顺心)而成现在将近于当证的涅槃了,如那人到达于
  彼岸的上部,由于彼心(第三心)之灭而放弃了那自为的所缘,以种
  姓心而证离(有为)行的彼岸涅槃。因为对一(涅槃)所缘是未曾修
  习的,所以不即善住,如那人依然动摇其身,此后以道智而得善住。
  此中:随顺(智)能除覆蔽谛理的烦恼黑暗,但不能以涅槃为所
  缘;种姓(智)则只能以涅槃为所缘,但不能去那覆蔽谛理的黑暗。
  正如这样的譬喻:
  如有明眼之人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