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那喜悦,为了奎师那的满足,他可以牺牲一切,就象阿尔诸那在库茹之战中所为的一样。程序很简单,人可以一面投身于工作之中,一面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这样的超然唱颂会把奉献者引到人格神。
至尊主在这里允诺了,他会毫不迟疑地把这样做的纯粹奉献者从物质存在中拯救出来。那些瑜伽修行高深的人,能以这瑜伽程序任意将灵魂转升到他们喜欢的星宿去,其他人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个机会,但是,就奉献者而言,这里清楚地说明,主会亲自带他们去。若要将自己转升到灵性天空,奉献者无需等到经验丰富之后。
在《瓦茹阿哈普然那》中有这样一个诗节,这个诗节的要旨是说,奉献者无需修习八步瑜咖,以转升到灵性星宿。至尊主亲自负起这个责任。他在这里清楚地宣告,他自己做拯救者。孩子完全由父母看护,这样他的位置才能保证。同样,奉献者不必试图以瑜伽的修行来转升自己去其他星宿。而因藉着至尊主恩慈,乘着嘎茹达(Garuda)坐鸟疾飞而来,立即解救奉献者出物质的存在。虽然误落大海的人会奋然挣扎,或很精于泳术,但他救不了自己。但如果有人过来,把他从水中提起,那他就轻易得救了。同样,主从这物质存在中提起奉献者。人只需修习简易的奎师那知觉程序,将自己完全置于奉献服务之中即可。任何聪明的人都应该更乐于奉献服务的途径,而不在其他任何道途上逗留,浪费时间。《那茹阿亚纳》这样肯定了这一点:人不可从事于各类不同的功利性活动,或通过心智臆测的途径去培养知识。一个奉献至尊人格的人能获得从其它瑜伽程序——思辨、仪式、献祭、布施等各方面所能得到的全部好处。这就是奉献服务独特的恩德。只需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主的奉献者便能轻易快乐地到达最高的目的地,而这个目的地是任何其他宗教途径都不能到达的。
《博伽梵歌》的结论在第十八章(18。66)中:“放弃其他各种宗教,只是皈依我。我会把你从所有恶报中拯救出来,不要惧怕。”我们应该放弃所有其他的自觉途径,而只在奎师那知觉中作奉献服务。这将能使我们达到生命最高的完美境界。我们无需顾虑自己前世行过的恶事,因为至尊主完全接管了我们。因此,我们不必枉劳心思试图在灵修觉悟中自己拯救自己。让我们每个人都托庇于无所不能的至尊神奎师那吧!这才是生命最完美的境界。
8.只要将你的心意专注于我——至尊人格神,将你的全部智慧奉献给我。这样,毫无疑问,你必常驻于我。
要旨:一个为主奎师那作奉献服务的人,生活在与至尊主的直接关系之中,因此,毫无疑问,他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是超然的。奉献者并不是活在物质层面之上——而是活在奎师那之中,主的圣名跟主没有分别。因此,当奉献者唱颂哈瑞奎师那的时候,奎师那和他的内在能力就在奉献者的舌头上跳舞。奉献者向奎师那供奉食物,奎师那也直接接受。奉献者吃过祭余就变得奎师那化了。不从事这样的服务的人无法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虽然这过程由《博伽梵歌》和其他韦达典籍所倡导。
9.亲爱的阿尔诸那!财富的得主呀!如果你不能绝无旁鸷,将心意专注于我,那么,就遵行奉爱瑜伽的规范守则吧。这样,你会培养一种想到达我的欲望。
要旨:这节诗说明了两种不同程序的奉爱瑜伽。如果一个人实际上已经以超然的爱,培养了对至尊人格神奎师那的眷依,就适合于第一种程序。如果还没能以超然的爱,培养起对至尊者的眷依,这种人就适合于第二种程序。对第二类人,有不同的规范守则,人奉行后,最后也能提升自己,达到眷依奎师那的境界。奉爱瑜伽即感官的净化。在当下的物质存在中,感官追求满足,总是不纯洁的。然而,修习奉爱瑜伽,这些感官就可净化了。在净化的状态中,感官直接跟至尊主接触。在这物质存在中,我会为某雇主作某种服务,但实际上,我并不真的喜欢为雇主服务。我服务,只是为了获得金钱。雇主也无爱心可言,他接受我的服务,然后给我酬劳。因此,其中并无爱的交流。但至于灵修生活,人须提升自己,以到达纯爱的境界。这种爱的境界可通过以现时的感官修习奉献服务达到。
现在,这种对神的爱潜伏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在心里,对神的爱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但跟物质在一起,就受到污染。这种物质联系必须净化,而对奎师那的潜在的自然的爱必须恢复。这就是整个过程。
修习奉爱瑜伽的规范原则,该在资深的灵性导师的指引下,遵行某些守则:清晨早起,沐浴,进庙,祈祷,唱颂哈瑞奎师那,采集鲜花,供奉给神像,烹饪食物供奉给神像,吃普热萨达摩(祭余)等等。有很多规范必须遵行。此外,还应该不断聆听纯粹奉献者诵读《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如此修行,有助于任何人到达爱神的境界。那么,他肯定可到神的灵性国度去。在灵性导师指引下,遵行规范,修习这种奉爱瑜伽,肯定可引人到达爱神的境界。
10.如果你不能修行奉爱瑜伽的规范,那么,就努力为我工作,这样,你也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
要旨:一个人即使不能够在灵性导师的指引下,遵行奉爱瑜伽的规范守则,仍可通过为至尊主工作而被带到完美的境界。如何去做这种工作在第十一章诗节五十五已解释。对于传播奎师那知觉应抱有善意和同情。很多奉献者为传播奎师那知觉努力,他们需要帮助。因此,即使不能够直接遵行奉爱瑜伽规范守则,却可以设法帮助如此工作。每一个奋力之举都需要土地、资金、组织、劳工。这就象在商业活动中,人需要一个地方驻脚,需要资金周转,需要劳工,需要组织以作扩充之用。为奎师那服务也是这样。两者唯一的分别是,在物质主义中,人为感官快乐而工作。然而,同样的工作,可为满足奎师那而做,这就是灵性工作了。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金钱,他可帮助建造办事处或庙宇用以传播奎师那知觉。或者,他可在出版方面帮忙。有很多方面的活动,而人们应对这些活动感兴趣。要是他不能牺牲这些活动的成果,仍可牺牲一部分,用以传播奎师那知觉。自愿为奎师那知觉的事业服务,可把自己提升到爱神的较高境界,从而变得完美起来。
11.然而,如果你不能以此种对我的知觉工作,那么,就竭力以放弃一切工作的结果,争取安处自我。
要旨:或许,由于社会、家庭或宗教的缘故,或者由于其他的障碍,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奎师那知觉的活动怀有善意和同情。如果一个人直接依恋奎师那知觉活动,可能引起家人的反对,或可能有很多其他的困难。有这些困难的人最好把他活动累积的结果奉献给某些正当的事业。这些程序在《韦达经》已有描述。有很多有关献祭和普尼亚(punya)的特殊功能的描述。普尼亚是指可将一个人过去活动的结果加以应用的特殊工作。人可由此把自己提升至知识的境界。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些人甚至对奎师那知觉活动不感兴趣,却给医院或其他社会机构捐献财物,这样一来,他就放弃了辛苦赚回来的活动结果。这里也推荐这种做法,因为修行放弃活动结果,就肯定可逐渐净化心灵;心灵到了净化的境界,就变得有能力理解奎师那知觉。当然,奎师那知觉不受任何其他经验影响,因为奎师那知觉本身能净化人的心灵。但要是修行奎师那知觉有障碍,那么可尝试放弃活动的结果。就这方面而言,社会服务、社群服务、国家服务、为国牺牲等等,都可接受,这样一来,终有一天,人可到达为至尊主作纯粹奉献服务的境界。在《博伽梵歌》中,我们找到这样的诗节yatah
pravrttirbhutanam:如果人决定为至高无上的原因牺牲,即使不知道至高无上的原因就是奎师那,他也可通过牺牲性的途径逐渐认识: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原因。
12.如果你无法作这种修行,那么,培养知识吧。然而,比知识更好的是观想;比观想更好的是弃绝活动的结果,因为如此弃绝,便能达到心意的平和。
要旨:一如前面的诗节所述,奉献服务有两种:一是遵行规范守则,一是敬爱之中对至尊人格神的全然依恋。那些不能真正遵行奎师那知觉的守则的人,最好培养知识,因为通过知识,就能认识自己的真正地位。知识会逐渐地发展到观想的阶段。通过观想就能逐渐认识至尊人格神。有很多过程使人认识,人自己就是至尊。如果人不能从事奉献服务,选择这种观想也无妨。如果人不能够作这种观想,那么,还有赋定责任。这些赋定责任由韦达典籍颁订给布茹阿摩那、查锤亚、外夏、舒都茹阿,我们在本书最后一章将会读到。然而在一切情况中,人们应该放弃辛苦工作的成果,这意味着把业报的结果用于善良的事业。总而言之,要接近最高的目标至尊人格神,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逐渐发展的,另一途径是直接的。在奎师那知觉中作奉献服务是直接方法,另一方法则包括弃绝活动的成果。然后,人可到达知识的境界,然后再到达观想的境界,然后再到达认识超灵的境界,然后才到达接近至尊人格神的境界。可以走循序渐进的途径,也可以走直接的道路。直接的途径不是人人都可以修习的。因此,间接途径也是好的。然而,人须了解,奎师那不向阿尔诸那推荐间接途径,因为他已到达了为至尊作爱心奉献服务的境地。间接途径是为其他不在这境界中的人而设的。这种人该遵行:弃绝、知识、观想、证悟超灵和梵的渐进过程。《博伽梵歌》强调的是直接方法。奉告每一个人修习直接方法,皈依至尊人格神奎师那。
13…14.不怀嫉妒,作众生的良友,不以拥有者自居,远离假我,苦乐如一,宽厚容忍,永远满足,善于自律,坚定地从事奉献服务,心意和智慧都专注于我——这样的奉献者我很珍爱。
要旨:再次回到纯粹奉献服务这点上,主在这两诗节描述纯粹奉献者的超然品质。纯粹奉献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困扰。他们也不会嫉妒谁,不会成为敌人的敌人。他们认为,由于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别人才变成自己的敌人。因此,承受比抗辩好。据《圣典博伽瓦谭》说,tat
te nukampam susamiksamano bhunjana evatma…krtamvipakam:每当奉献者在苦难中,或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认为这是主赐给他们的恩慈。他们想:“由于过去错误的行为,我们该受的苦,远较现在所受的为甚,所以我们没有得到应得的惩罚,这是至尊主的恩慈。我们所得的惩罚,由于至尊人格神的恩慈,只是一点点。”因此,他们永远冷静、沉默、忍耐,不管情况如何叫人苦恼。奉献者永远对每一个人仁慈,即使对敌人也是如此。尼尔摩摩(Nirm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