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9 1       第  八选
109 2       佛法的业报观:《揞破经》(一二)
109 3
109 4       (一)经文大意:
109 5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自己的故乡;释□瘦迦维罗卫国,住在尼拘类园
109 6       。
109 7           当时,尊者大目□连与比丘众,于午餐后,因故在讲堂集会。这时,
109 8       外道尼乾,有一位属于释□(释迦)族的学生,名叫揞破,也来到这里。
109 9           于是,尊者大目□连问道:
109 10          「于揞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
109 11      漏,令至后世耶?」
109 12          揞破回答说:
109 13          「大目□连!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
109 14      至后世。大目□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110 1           这时,世尊正好在安静处禅坐,以天耳神通,听到尊者大目□连,与
110 2       尼乾弟子释揞破间的论答。于是,世尊在傍晚时,从禅坐中起来,也来到
110 3       了讲堂,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
110 4           世尊坐定后,问尊者目□连,刚才与尼乾弟子释揞破,在谈论些什么
110 5       ,又以何事集坐讲堂。尊者目□连,都一一地据实回答。
110 6           于是,世尊告诉尼乾弟子释揞破说,如果我说的对,你应当回答说:
110 7       「对」;如果不对,就回答说:「不对」。如果有所疑问,便可以问我:
110 8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同意这一种的论答方式,那么,我可以和你讨
110 9       论这件事。
110 10          揞破同意了,并请求世尊讨论此事。
110 11          世尊问:
110 12          「于揞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
110 13      ,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舍弃故业,即于现在世,便得究竟,而无烦
110 14      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也。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
111 1       善无明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不善无明行灭,不更造新业,舍
111 2       弃故业,即于现在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
111 3       慧所知也。云何揞破!如是,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
111 4       善漏,令至后世耶?」
111 5           揞破回答说:
111 6           「瞿昙!若有比丘如是身、口、意护,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
111 7       令至后世。」
111 8           世尊赞叹说:
111 9           「善哉!揞破!云何,揞破!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
111 10      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
111 11      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犹如
111 12      ,揞破!因树有影,若使有人,持利斧来斫彼树根,段段斩截,破为十分
111 13      ,或为百分,火烧成灰,或大风吹,或著水中,于揞破意云何?影因树有
111 14      ,彼影从是已绝其因,灭不生耶?」
112 1           揞破答曰:「如是,瞿昙!」
112 2           「揞破!当知比丘亦当如是: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
112 3       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
112 4       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揞破!比丘如是
112 5       正心解脱,便得六善住处。云何为六?揞破!比丘眼见色,不喜不忧,舍
112 6       求无为,正念正智。揞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如是
112 7       ,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揞破!比
112 8       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揞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得此六
112 9       善住处。」
112 10          揞破完全同意世尊的教说,而向世尊说:
112 11          「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瞿昙犹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发
112 12      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见于色,沙门瞿昙,亦复如是,
112 13      为我无量方便说法、现义,随其诸(甚深)道。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
112 14      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113 1       世尊!犹如有人养不良马,望得其利,徒自疲劳,而不获利。世尊!我亦
113 2       如是,彼愚疑尼乾,不善晓了,不能解知。不识良田,而不自审,长夜奉
113 3       敬,供养礼事,望得其利,堂苦无益。世尊!我今再自归于佛、法及比丘
113 4       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
113 5       我本无知,于愚疑尼乾,有信有敬,从今日断。所以者何?欺诳我故。世
113 6       尊!我今三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
113 7       ,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113 8
113 9       (二)论述:
113 10          佛法说缘起,说无常,说没有永恒不变的主体──无我,而《盐喻经
113 11      》(一一)中又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
113 12      苦。」「修行梵行,便得尽苦。」那么,依佛法的观念,业报到底是怎么
113 13      一回事呢?
113 14          我们也常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的说法
114 1       ,而且,也经常被认为,是佛教的业报说的。在这个说法中,时间很像是
114 2       左右业报的一项重要因素。然而,一般人说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恐怕
114 3       是有业(行为),必有报的「绝对性」。其实,佛陀真的是这么主张的吗
114 4       ?
114 5           揞破早先说:「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即
114 6       使是能时时守护自己身、口、意的圣者也一样。也就说,他认为人们如果
114 7       曾经有过不端正的行为,将来(或说是来世)必定要受到不善报。这样的
114 8       说法(业报的「绝对性」),能符合佛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
114 9       缘起理则吗?
114 10          其实,什么是善报?什么是恶报呢?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里,善报,
114 11      总不外乎是指能够带来幸福愉悦的感受的。而恶报,大概就是指会带来烦
114 12      恼与苦迫的了。如果,进一步来论究愉悦与苦迫的心理感受,到底是如何
114 13      发展与成长的,那么,我们可以明白,它们共同的原因(集),是贪爱(
114 14      请参考∧第二选∨到∧第七选∨中的探讨)。正如同经中所举,「树」与
115 1       「树影」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贪爱是树,那么,幸福愉悦、
115 2       烦恼苦迫就是树影。再进一步,或许我们也还可以这么说:贪爱与执著,
115 3       是构筑善、恶业报运转与发挥影响力的基础。
115 4           贪爱,是长久以来习惯于执取(执著)的凡夫,所必然有的反应。在
115 5       这样的大前提下,所以可以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而解脱的圣
115 6       者,在六根对六尘的身、心活动中,随顺因缘,不会再有欲爱的执取,因
115 7       而瓦解了「十二缘起」的连环钩锁,远离了愉悦与苦迫的情绪,正如将「
115 8       树」连根砍下来了,烧成了灰,或随风飘散,或撒入水中。这时候,还会
115 9       找得到「树影」吗?解脱的圣者,「无明已尽,明已生」,断除了最细微
115 10      的爱染──「我慢」,也断除了对生命的执取──「后有爱」,「心苦」
115 11      完全止息了,自己知道(觉)这已经是最「后身」;最「后命」了。等到
115 12      这一期五蕴分散了以后,连最后的「身苦」也止息了(「便尽止息」),
115 13      就是彻底的清凉(竟冷)了。对这样的解脱圣者论业报,还有什么意义?
115 14      所以,对能守护身、口、意,在六根对六尘中,远离爱染(亦即安住于「
116 1       六善住处」中),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的圣者,佛陀会引导揞
116 2       破说:「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116 3           所以,对一个向往解脱,或者说,以成佛为目标的修行者来说,根本
116 4       之道,在于六根对六尘时,不忧不喜,不贪不执的锻练,而不在于强调业
116 5       报「丝毫不爽」的可怕。
116 6           从「无我」的观点来看,又当如何面对业报呢?《杂.三三五》中说
116 7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
116 8       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116 9       。」「俗数法」,就是指一期、一期生命(此阴、异阴)的生、死相续流
116 10      转。经中说,就只有这样的生、死相续流转了,再也找不到有什么「实在
116 11      」(我)的东西了;只有感受到业报的苦、乐、不苦不乐,而没有一个「
116 12      实在」作业、受报的「我」;「实在」的眼在看到什么;乃至于「实在」
116 13      的业报了。又如《杂·二六二》中,阿难引用佛陀教导摩诃迦旃延的话,
116 14      告诉阐陀说:「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
117 1       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
117 2       正见如来所说。」如果不误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么,事情处理起
117 3       来,就单纯、容易多了:让眼「生时生、灭时灭」;苦(业报)也「生时
117 4       生、灭时灭」,不要引入「执著」,而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
117 5       我」,那么,虽然业报仍然存在,但是,在无我的大海里,却再也兴不起
117 6       什么波浪了。
117 7           在《分别大业经》(一七一)中,异学哺罗陀子说,他曾经当面听佛
117 8       陀说:「身、口业虚妄,唯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
117 9       尊者三弥提纠正他说:「世尊无量方便说:『若故(故意)作业,作已成
117 10      者,我说无不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作已成者,我不
117 11      说必受报。』」「若故作业,作已成者,必受苦也。」尊者阿难请佛陀评
117 12      论这件事,佛陀说:「阿难!看三弥提比丘疑人无道。所以者何?异学哺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