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9 14      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170 1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功德,心中行者,彼比
170 2       丘彼彼功德,观无常、观衰耗、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
170 3       欲功德有欲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
170 4       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170 5           复次,阿难!有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
170 6       观兴衰,是色、是色集、是色灭,是觉(受)、想、行、识,是识、是识
170 7       集、是识灭,若此五盛阴有我慢者,彼即灭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
170 8       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
170 9           阿难!是法一向可,一向乐,一向意念,无漏无受(爱),魔所不及
170 10      ,恶所不及,诸恶不善法、污秽、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亦所
170 11      不及,谓成就此不放逸也。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诸如来、无所著、等正
170 12      觉得觉。因不放逸根,生诸无量善法,若有随道品。阿难!是故汝当如是
170 13      学,我亦成就于不放逸,当学如是!」
170 14          佛陀接著又问阿难,为什么信弟子要跟随世尊一辈子呢?
171 1           佛陀为阿难分析说,如果只是为了「正经、歌咏、记说」,而一辈子
171 2       追随世尊,「阿难!如是为烦师,为烦弟子,为烦梵行。」
171 3           什么是烦师、烦弟子、烦梵行呢?那就是能在无事处山林树下,「学
171 4       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然而,一旦随著弟子、同修回到村落
171 5       人群,便贡高还家(俗),再度被恶不善法、污秽、当来有本烦热苦报─
171 6       ─生老病死因所烦。这就是烦师、烦弟子。而这样的修行,就叫作烦梵行
171 7       。
171 8           「阿难!于烦师、烦弟子,此烦梵行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意不
171 9       念。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
171 10          怎样是弟子对尊师行慈事,不行怨事?如果尊师以悲悯心,为弟子求
171 11      义及饶益,求安稳快乐,而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
171 12      法,受持正法,不违犯师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
171 13      。
171 14          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如
172 1       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急至苦,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作)也。」
172 2
172 3       (二)论述:
172 4           经中从远离人群的热闹喧哗,独住远离,说到「不移动心解脱」。又
172 5       说:「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
172 6       烦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172 7       」「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也就是说,成就了断欲贪、越欲贪的
172 8       解脱境界(即『异』于「色令我欲乐」的境界),这是藉由外在环境有形
172 9       的宁静(「空」于喧闹吵杂),而深入到内心抽象的宁静的(「空」于欲
172 10      贪的烦恼)。所以,空的含义,就由实际上喧闹吵杂不存在的概念,超越
172 11      到表示了舍离欲贪,清净解脱的抽象概念,而最后,这样的抽象概念,便
172 12      成为佛法中「空」的主要内涵了。
172 13          经中所说的修行次第为:观察「无常」(彼色败坏变易)↓「苦」(
172 14      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离欲」(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
173 1       ↓「外空」↓「欢悦」↓「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内心住止,令
173 2       一定」(初禅)↓「念内空」↑↓「念外空」↑↓「念内外空」↑↓「念
173 3       不移动」↓「成就内空」↓「成就外空」↓「成就内外空」↓「成就不移
173 4       动」。「持内心住止,令一定」,经中的解说是「离生喜、乐,渍、尽润
173 5       渍,普遍充满」,这应当是指「初禅」的境界。这和《小空经》一样,都
173 6       是重于禅定的修行法门。经中说:「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
173 7       ,不令一定,念内空』者,当知比丘大自疲劳。」所以,入「初禅」的禅
173 8       定能力,是修习这个法门的必要条件了,那么,慧解脱阿罗汉,恐怕就不
173 9       是修习这样的法门了。不过,就其直接趣向解脱的修行原则来说,是可以
173 10      不必仅限于禅定技巧的,这和《小空经》重于禅定,但是不必只限于禅定
173 11      修学的原则是一样的。
173 12          有关《大空经》与《小空经》修行方法的说明与比较,可以参考印顺
173 13      法师著《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
173 14          禅思中的主题:念「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
174 1       是可以交叉运用的,当尝试安住于「内空」不得成就时,可以转而尝试安
174 2       住于「外空」、「内外空」与「不移动」,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了,
174 3       那么其它各项,就都能成就。这与《小空经》的一阶阶替代法,是不同的
174 4       。成就了这样的修行法门之后(即经中所说的「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
174 5       清澄住」、「行此住处心」),那么,不论是经行、入定、起心动念、与
174 6       人言论,心中都不再产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称之为「正知」。以这
174 7       样的正知,就能观察到内心对五欲功德的欲染而舍离,乃至于最后能观察
174 8       到于五盛阴有我慢的存在而灭除。
174 9           内空与外空的含意,与内法、外法(请参考∧第九选∨)的含意有关
174 10      。如《舍利弗阿□昙论》∧非问分∨中说:「何谓内(外、内外)空?如
174 11      比丘,一切内(外、内外)法,若一处内(外、内外)法,思惟空,知空
174 12      解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
174 13      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外、内外)空。」(《大正·二八·六三三上
174 14      》)
175 1           《杂阿□昙心论》∧定品∨中说:「内空者,谓『内入』空,作无我
175 2       思惟。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有为无为空亦如是。」(《大正
175 3       ·二八·九二五下》)
175 4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
175 5       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乐,乃至空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
175 6       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者『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
175 7       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者『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如说我已
175 8       超过一切有色想故,于外空身作证具足住,乃至广说。此中,缘妙欲想,
175 9       名为色想,此想所起贪欲断故,说为外空。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时
175 10      作意(刻意地)思惟外空,或时作意思惟内空。由『观察空』,或时思惟
175 11      内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设复于此内、外空性不证会者,便应作
175 12      意思惟『无动』。言无动者,谓无常想,或复苦想。如是思惟,便不为彼
175 13      我慢所动。由彼不为计我、我慢乃至广说动其心故,便于二空(内、外空
175 14      ),心俱证会。」(《大正·三O·三三七中》)
176 1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说:「应所证空,略有二种:一者『内
176 2       空』,二者『外空』。『外空』者,谓超过一切五种色想,则五妙欲之所
176 3       引发,于离欲贪,正能作证。『内空』者,谓于内诸行,断增上慢,正能
176 4       作证。」(《大正·三O·八一三中》)
176 5           《十八空论》中说:「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
176 6       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
176 7       空也。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如诸众
176 8       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
176 9       唯识无境,故明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
176 10      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第三、内外
176 11      空,谓身空也。此身四大,为内外所依。内依即六根:若五根皆有净色及
176 12      意根,并依此身,故名内依。外依者,谓外六尘,若己身四大,唯除五根
176 13      净色,所余色、香等,属外六尘,摄持于五根,故称为外,非离身之外也
176 14      。此身能持根、尘,故名为依,根、尘所依也。此根及非根,皆悉是空故
177 1       ,名内外空也。」(《大正·三一·八六一中》)
177 2           当「念内空」、「念外空」、「念内外空」、「念不移动」都「不得
177 3       澄清,不住不解」;即无法专心地安住于思惟(念)的主题时,应当「彼
177 4       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也就
177 5       是说,应当反覆地练习,驯服(善快柔和)自己的心思与习性,使自己自
177 6       自然然地习惯于、乐意于「远离」杂念以及其它的干扰,直到能专注于思
177 7       惟自己所选定的主题──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为止。依《瑜伽师
177 8       地论》∧本地分∨的说法,说「无动」(不动)──由思惟无常、苦,而
177 9       得以不为我执、烦恼所动摇,「便于二空(内、外空),心俱证会」,也
177 10      就是说,「不动」是可以方便于成就内空与外空修习的。
177 11          依论师们的意见,以「空」为主题的禅思修行,其核心就在于我、我
177 12      所、我慢观念与习性的瓦解,而在方法上,则是由观察无常、苦,断除欲
177 13      爱来著手。欲爱,通常是关涉到外在的,所以称为「外」;而我、我所、
177 14      我慢,则是关于自己主观认知的,所以称为「内」,其实「内」与「外」
178 1       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十八空论》中会说:「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178 2       。」不过,就一般人习性的改变,与觉悟的困难度来说,我、我所、我慢
178 3       执著的消除,有可能是比较根本(源头)而困难的。
178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