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的副产品。然而,即使是具有五种神通能力的梵天修行者(梵志,是古
代印度传统婆罗门教修行者的称呼),仍然是难逃一死。
如果想要摆脱死亡,那么,就只有从「诸行无常、(诸行苦、)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等,称为佛教「三(四)法印」的道理中,去思惟、体证,
才能达成的。
神通,不是一个修行者,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42。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增·二三三)
※有生必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要超越(灭)生与死,只有一个可能
:那就是不生。要不生,也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贪、镇、疑永尽,一切烦
恼永尽的涅盘。
43。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终,王闻夫人逝丧,极怀愁忧,不饮不食,不理王
事。
尊者那罗陀告王曰: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老
法,欲使不老者;病法,欲使不病者;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此
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我今所失、所灭、所老、所病、死者,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我设于
中起愁忧者,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
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
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增·二八二)
44。一切众生皆归于死,一切变易之法,欲令不变易者,终不有此事。
人身之法,犹如雪揣(博;抟),当要归坏;亦如土坏,不可久保;亦如
野马幻化,虚伪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儿。
是故,莫怀愁忧,恃怙此身。
有四大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药草、符书所
可除。云何为四?老、病、死、无常。(增·二三一)
45。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
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增·二三O)
※文荼王的第一夫人死了,波斯匿王所敬念的母亲也死了。即使是佛陀的最
后身,也和众生一样,没有离开生、老、病、死的铁则。亲人死亡的忧伤
,就像「刺」一样的令人难过,而佛陀总是以「无常」的道理,给予教化
与舒缓。
会耗尽的东西,要它不耗尽;会消失的东西,要它不消失;想要青春永驻
;想要永保健康;想要长生不死,佛陀说,这是五件最不可能的事了。假
如,一时想不开,无法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想一想,又不是只有
自己才有这些遭遇的,而是大家都一样有的啊!
以忧愁来面对死亡,可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生命就像雪抟、土胚般的脆
弱,无法维持太久;也像海市蜃楼般的不真实;以及骗小孩子把戏般的虚
伪。死亡,终究是生命的必然结局,无法靠言语安慰、咒术、药草、符令
来解除的啊!
死,加上老、病、无常,这四件事,就像四座山,从东、西、南、北四个
方向,同时压来一样,人们无处可躲,也没有任何牢靠的东西,可以屏障
。这是众生最无奈的事,也是每一位修行者,应当常常自我警惕的。
46。生死长远,多诸畏难,无有救者。有此之难,谁堪代者?
唯有布施、持戒、语常和悦,不伤人意,作众功德,行诸善本。
(增·四七一)
※众生在长久以来的生生死死里,受了多少的苦啊!而这么多的苦难,终究
没有人能替代。
这就是生命!彼此间虽有著复杂的关系,但却只能自己孤独的承担。
六、业报
业报的观念,是佛教出现前,印度固有的传统思想。这是通俗上,劝人为
善的常用手段。然而,如果一直停留在以业报威胁为动力的修行里,那么
,对佛法真髓的把握,恐怕是会有所不足的吧!
人的行为,表现在外,影响别人的同时,也经由别人的反应,反射回自己
的内心,或深或浅地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不论是因影响别人,而受到别
人的回报,还是留在记忆中,等待机会(因),准备随时顺著自己的贪、
镇、疑、我见执著(缘),左右著自己,最后,受影响的(果报),都是
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业报了。
简单来说,业报,就是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从因缘法则的观点,传统业报的说法,是合理而可接受的。然而,佛陀也
从因缘法的理则里,更深入地指出「有业报,而无作者」的独特观念,表
达了别于传统的佛教业报观。
47。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
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
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能令少水咸叵饮。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
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不能令恒水咸叵饮。
(中·一一)(盐喻经)
※随著人们的所作所为(业),而受相对应的报应,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业
报观念了。然而,业报也不是就那么的固定不变,是随著往后的因缘条件
,而变化的。能左右业报的因缘条件,就是自己的修行──包括行为、心
灵、智慧的修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及是否有足够的修行时
间(寿命)了。如果时间不够充裕,来不及净化、转变自己的习性,那么
,就像一杯水中,溶了一两盐,结果,这杯水必然会咸得喝不下口一样,
苦果,会来得又急又重。
修行,就是在净化自己已有的坏习性,同时,也在开发更多的好习性。
好习性多了,那么,相对地,就能淡化坏习性的影响力了。
48。若有故(意)作业,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意)作业
,此不必受报。
身故作三业:杀生、不与取、邪淫。
口业四:妄言、两舌、唣言、绮语。
意业四:贪伺、嫉恚、邪见。
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悲、喜、
舍心解脱。(中·一五)(思经)
※「故意作业,必受其报」。来自身(行为)、口(语言)、意(心念)所
造的三种业中,以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故意作业,经过了内心
的反覆思量,必然很清楚地印入自己的记忆中,对自己习性的长养,比较
深刻的缘故。所以,经中所列举的,包括身、口、意的十恶业中,当以贪
、镇(嫉恚),以及错误的观念(邪见;疑的一类),影响会最深远。
49。虽为极恶原,悔过渐复薄;是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
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增·四七一)
※波斯匿王为了争夺王位,杀了很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庶母百子),使得他
后来心中感到很不安,而来向佛陀忏悔,佛陀因此为他说这段经。
为恶,不管理由有多么地堂皇,也不管是不是为了自己,受苦报的,终究
还是自己。这是因为恶行,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也长养了自己为恶的习性
啊。
发自内心真诚的悔过,能激发出远离过错的决心与毅力。所以,经文会说
,悔过可以使恶业的影响力,随著时间的增长,而渐渐地转薄,甚至于完
全消失了。
50。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
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
乃至纯大苦聚灭。(杂·三一三)(第一义空经)
※看到了一样东西时,是因为有正常的眼球、视觉神经;有合适的光线、距
离、注意力;以及有足够大的东西::等等条件的充份配合,才完成的,
并不是有一个主掌「看」的东西来了。东西离开视线了,则是这许多条件
的任何一个不再存在了,而不是那个主掌「看」的东西离去了。
像这样,「看」这件事,因为实在是有很多因缘条件,同时聚集,共同组
合,才完成的,所以,只适合说,有「看」这样的现象存在,但找不到创
造这个现象的主宰者。
同样地,只有从这个五蕴(这辈子),到另一个五蕴(下辈子),不断地
展现著业报的现象,而没有一个在制造业报,或者承受业报的核心。
然而,人们因为不了解这样的事实,无法接受只有生生灭灭的业报,而没
有造业者──业报的「不实而生」,所以,就常常为业报所折磨了。
经中所说的俗数法,就是缘起法,也是指一次次(数)反覆生死、忧苦的
生命缘起现象。
而从生命缘起的逆转(还灭)来说,就是生死、忧苦的止息;也是经中所
说的「第一义空」了,请参考本《剪辑》第十二单元。
受业报的苦、乐,还是对执取我见、贪爱的染著凡夫说的吧!
51。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于末来世,谁当受报?
世尊:色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
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一O四)
※佛陀在解答有关五蕴的种种问题时,谈到在我们的五蕴中,不会有一个「
我」这样不变的核心存在。这时,在大众中,有人心想:假如五蕴中,没
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是我的主体,那么,下一辈子,又会是谁在承受业报
呢?
佛陀知道有人起了这样的念头,于是,又再一次地解说五蕴是无常的,是
苦的,是不断变化著的道理,然后归结到,五蕴中,不会有一个不变的核
心「我」,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东西,是属于这个核心「我」的,这就是
「正见」了。
佛陀的解答,没有直接说谁在受业报,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答非所问。其
实,佛陀是直接从问题的根本错误处──我见,来著手纠正的。也就是说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错误,所以,是没有办法,直接作
正面回答,说是谁(或不是谁)在受业报的。
52。尊者舍利弗言: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故,苦乐自作者,他作、自他作、非
自非他无因作说者,彼亦从缘起生。
若言不从缘生者;不从触生者,无有是处。(杂·三四二)
※业报的展现──苦、乐,必然不会是自己发生的(自作),也不会是来自
于不相关的第三者(他作),或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无因作)。如果说
不由因缘产生,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