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不相关的第三者(他作),或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无因作)。如果说
    不由因缘产生,不从触(认知)产生,那么,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七、欲爱

    欲爱,包含了对异性的欲,对亲人的爱,对好友的情,对所有自认为属于
    「我」所拥有一切的黏著,乃至于对自己的生命之爱。这些粗重、细潜程
    度不同的爱,是情感上的执著。然而,它们都有著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理
    智、观念上的执著──认为生命中,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核心,不会被改变
    ,就像基本元素性质一样的真正我(真我),在主控著,这就是佛教典籍
    里,常说的「我执」──对「真我」的执著。
    欲爱,也称为欲贪、贪爱、爱染。它总带著想要得更多,要得更久的冲动
    ,而不甘于随顺因缘条件。所以,就会让人们:因为得不到而渴求,因为
    拥有而怕失去。一旦失去了,轻者舍不得,觉得好可惜,重者恐怕就会忧
    悲恼苦,觉得痛不欲生了。
    欲爱,在所有生命的苦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3。一曰抟食唣细,二曰更乐(触),三曰意念,四曰识也。
    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
    (中·二O一)(□帝经)

  ※四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四种食物分类:包括饮食(抟食),情感(触↓
    受),活下去的意愿(意念),以及攀缘执取,为贪爱所染的识(请参考
    本《剪辑》第二六条经文)。虽细分为四,但也可以略分为二:即属于物
    质上的第一种,以及属于精神上的其它三种。而更进一步,可以再归结为
    一类,那就是欲爱了。所以说:
    欲爱,是滋润著这个杂染生命,最重要的养料。

 54。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譬如狗,绳系著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
    如是凡愚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
    渴,轮回于色、受、想、行、识,随色、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
    ,不离于色、受、想、行、识。(杂·四四)

 55。①贪欲、②镇恚、③□慢、④疑、⑤疑、⑥见、⑦欲世间;此七使,使众
    生永处幽□,缠结其身,流转世间,无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
    犹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共相牵引,不得相远。
    由此七使,便有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
    界。(增·三五七)

  ※使,通常以烦恼的概念来诠释。然而,使,亦含有驱使的意思。七使,就
    是七种驱使众生,流转生死的力量。经文又说,七使之中,以贪欲使与无
    明(疑)使领衔,其余五使,追随在后。这就可以归结众生的生死为:「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了。
    什么是无明呢?根深蒂固,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认知与冲动,统称为无明,
    这是属于理智上的染著。其中,又当以执著「有我」的错误认知,最为主
    要。
    贪爱,虽然是根缘于无明,而表现于情感上的,然而,属于情感上的贪爱
    ,也还能更增加理智上的浑沌呢!
    像这样,人们被贪爱这条绳子,圈在无明这根柱子上,一直在生与死中间
    漂泊,离不开「长夜轮回生死」的苦海。

 56。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
    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杂·九七六)

  ※爱,就像一张纵横纠葛,错综复杂的天罗地网,教人难以脱离;也像随风
    轻飘,处处附著的芒絮,不知不觉地,就又黏上来了,泉涌不断地与众生
    形影相随,而且从这辈子,跟到下辈子,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
    当自警惕啊!

 57。诸有众生,兴欲爱想,便生欲爱,长夜习之,无有厌足。(增·一三六)

  ※人们心中想著欲爱,欲爱的需求,就不由得地生起来了。这是长久以来,
    人们的习性,以及行为的模式啊!
    欲爱,就像个无底洞,永远都填不满。

 58。众生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而行于欲。如是,欲转增多,欲
    爱转广,然彼反以欲爱为乐。
    若不断欲、不离欲爱,内息心,已行、当行、今行者,终无是处。
    (中·一五三)(须闲经)

  ※欲爱,催促著人们不停地追求著。追求中的人们,忍受著所求未得的煎熬
    (为欲热所热),而得手的人们,在成功的欢悦下,很快地,就忘了从前
    经历的煎熬,反而以欲爱为乐,于是,欲爱就更多了。
    像这样,人们沈迷于欲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像甘心为欲所食一样。所
    以说,如果不能断除贪欲,不能离开欲爱,而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内息心
    ),那是永远也做不到的啊!

 59。怨憎、恩爱,此二法由爱兴,由爱生,由爱成,由爱起。
    当学除其爱,不令使生。(增·一七四)

 60。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中·二一六)(爱生经)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梵志,他所疼爱的独生子死了,使得他哀伤过度,不
    吃不喝也顾不了自己的仪容,每天只顾到儿子的坟墓去哭,没有办法过正
    常人的生活,佛陀因而为他作了这样的开导。然而,这位梵志虽然活生生
    的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却仍然无法觉悟,听不进佛陀的开导,调头就走。
    对凡夫来说,由于执著,愁忧、怨憎,总是在爱的后面,悄悄地、紧紧地
    跟随著。然而,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跟在后面的愁忧与怨憎,不愿
    意去正视它,只顾歌颂著眼前的爱。

 61。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
    欲生,欲习(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杂·九O五)

  ※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这是佛经中,所
    列举的人生「八苦」。八种苦中的后四种,是属于心理上的,很明显地,
    都是来自于欲了。即使是偏于身体上的前四种苦,如果没有欲的催化,也
    不会造成心里困扰的。所以经中会说,一切苦,都以欲为主要的起因了。

 62。于色、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
    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杂·七)

  ※「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啊!原来,是我们舍不得离开「爱喜」──爱喜著苦,才不得解脱的啊!
    想一想,有哪一次的忧、悲、恼、苦,不是由于自己昧于因缘的执著呢?
    真是「烦恼皆自寻」啊!

 63。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所谓男
    子见女色(女子见男色)已,便起想著,意甚爱敬。意不舍离,周旋往来
    ,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劫数。
    是故,当除诸色,莫起想著。(增·五九)

  ※存在两性间的恩爱,是这个世间最普遍,而且是最强烈的特性了。这是男
    女双方都存在的,所以经中说「男子见女色」、「女子见男色」,分别以
    两个经来作叙述。此处只是为了简略,而并作一经表示,原典中,看不出
    有以哪一种性别为中心的意图。
    男女间的情欲,是人们认为最美妙、最吸引人,而且最能有深刻、长远影
    响的了。经中说,其威力,甚且可以持续达好几个宇宙生灭的时间(动历
    劫数)呢!

 64。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见一女人,极为端正,见已,心意错乱。
    阿难报曰:「知欲颠倒法,心意极炽然;当除想像念,欲意便自休。」
    尊者多耆奢,生此想念:汝今形体骨立皮缠,亦如画瓶,内盛不净,诳惑
    世人,令发乱想。观彼女人,从头至足,此形体中,有何可贪?三十六物
    皆悉不净。
    今观他形,为不如自观身中,此欲为从何生?为从地种、水种、火种、风
    种生耶?
    是时,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从思想生。
     欲我知如本,但以思想生;非我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最胜所说。
     思惟此已,尽观诸行,皆悉空寂,无有真正,皆由此身,善逝所说。
    (增·三一六)

  ※尊者多耆奢,在乞食的途中,对异性起了情欲,为欲火所煎熬,虽经尊者
    阿难的开导,仍然难以平息。于是,尊者多耆奢开始分析对方,到底是哪
    里吸引人呢?想以佛陀最常教导的不净观,来平息情欲。想著想著,突然
    警觉到,只是一味的向外观察,为什么不追察自己的情欲,是怎样产生的
    呢?于是发现,欲,是从想产生的。
    想,就是想像,是根据过去经验的比对,所形成的推测与认知,是五蕴中
    的想蕴了。
    反省,如果能向内追察到自己的五蕴,可以说,已经是触及佛陀所证悟的
    精髓了。
    聚沫与浮泡,从形成到消失,变化很快,让人觉得,它的存在很不实在,
    就像现代人形容暴起暴落,人为炒作的不扎实经济容景,称之为「泡沫经
    济」一样。
    野马,也译为阳□,是在高温下,由空气急速对流,所产生的景像。这种
    景像,就好像是有许多野马奔腾一样,与沙漠中,常发生的「海市蜃楼」
    ,情形相同。
    芭蕉树的茎,看起来十分粗大,但是一层层的往内剥,却找不到一个实在
    的核心。
    幻法,类似于现代的魔术,看起来好逼真,拆穿了,却都只是些掩人耳目
    的把戏。
    以这些譬喻来形容五蕴,它们的共通点,就是让人感觉很真实,但是,现
    象的背后,并不存在有任何实质的东西。
    如果注意到五蕴,只是像这样不实在的组合,贪爱,就会开始泄气了吧!

 65。今日为著何处?犹如痈疮,无一可贪:
    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伪非真,诳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
    固,欺诈不真。
    口是唾器,出不净之物,纯含白骨。
    身为苦器,为磨灭之法,恒盛臭处,诸虫所扰;亦如画瓶,内盛不净。
    是故,当专其心,思惟此法幻伪不真。
    思惟眼、色无常,所有著欲之想,自消灭。耳、鼻、口、身、意皆悉无常
    ,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当消除。(增·三四一)

  ※传说在佛陀之前,一个久远的年代里,有一位外表英俊,名叫「善目」的
    「辟支佛」(无师自通的解脱圣者,但是没有很多学生追随)。有一回,
    来到一位长者家乞食时,被这位长者的女儿,所一见锺情。长者的女儿,
    对这位辟支佛起了情欲,尤其是对他的眼晴,特别著迷。尊者善目知道了
    以后,就将自己的眼球挖出来,拿在手上,对长者女作了以上的开导。
    无常,是尊者善目教导的重点。迷人的眼睛,突然间,就变成血淋淋的眼
    球,这是多么大的震憾啊!无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