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一大悲中,应有不同之二行相矣。以是安立彼二义所差别之有情为大悲之所缘。成就此二大悲心者,由先知有情是刹那生灭及无自性,便能现起二差别相(刹那相与无自性相)。非大悲心直缘彼二也。
本论释皆说后二大悲缘上述差别相所别之有情。第一大悲则非缘彼所差别者,但缘总相有情,依此说名缘有情大悲。以是应知或说第一大悲要缘常一自在之有情者,所说非理,以未得无我见者之大悲,多有仅缘有情总相者。即得共同人无我及真理见者之大悲,亦多有未缘差别相所别之有情。喻如能遣瓶上常执已达无常者,非凡缘瓶心皆缘无常所别之瓶。即未达瓶无常者,亦非皆缘常相所差别之瓶也。此三大悲随缘某一所缘,皆以救拔一切有情出苦为相。故与二乘之悲心有大差别。若已发起诸大悲心,便能引大菩提心,我为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礼供文中所赞之大悲,虽以最初大悲为主。但菩萨身中余大悲心,亦是所赞。故此处释论中说发大悲心之菩萨,亦不相违。
若尔,最初入道菩萨正因之大悲中,为有三种大悲否。曰不定。大乘种姓随法行者则有。彼先决择胜义之正见,次乃缘有情发大悲心。依大悲故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能仁禁戒。若大乘种姓随信行者则无。彼不能先达真理。待发心已,方能求真理正见及学菩萨行。如中观庄严论云:【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精勤利众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
本论伸礼供已,虽未立誓愿,然亦无失。如中观论与六十正理论。亦有但立誓愿无礼供者,如亲友书。此入中论为造论而伸礼供,应亦兼含立誓之义。
使他趣入之因,谓所为系属等。本论所诠,即甚深广大二义。其不共所为如前已说。所为之心要,暂时者,谓由了解论义,如法修行,进趣四道。究竟者,谓证果地。所为心要,依于所为,所为依于论,即是系属也。
乙二正出所造论体分二,丙一因地,丙二果地。初又分三,丁一总说此宗修道之理,丁二 别释异生地,丁三广明菩萨圣地。今初
若谓此论随顺龙猛决择菩萨甚深广大之道,未知龙猛宗于趣入佛地之道次第如何?曰:应先以闻思力决择龙猛菩萨等宗义。于修行之真实道获大信解,不为诸余似道所引。若于诸大论师之论典专精研习,而于修道之理心无定解。则彼闻思末见扼要。虽于大乘多施够劳,终难得真实之果。故于修道之次第,当勤求了知。龙猛菩萨说道之一分者多,说道之全体谓依深广二分者,现有三论。一宝鬘论:【本谓菩提心】。及【大悲为前导】等,前已引讫。论中又云:【菩萨诸功德, 今当略宣说,谓施戒忍进,静虑慧悲等,施谓舍自利,尸罗则利他,忍辱离嗔恚,精进长白法,静虑专无染,慧决择实义,悲于诸众生,一味大悲慧。施富戒安乐,忍悦进有威,禅静慧解脱,悲修一切利。此七能尽摄。一切波罗密,得不思议智,世间依怙尊。】此即说六度与胜利,及大悲之助伴,皆应修学。论中又说,诸行以菩提心为前导,及由诸行进趣菩萨十地等。二法界赞:说皈依,次发菩提心,修习十度增长界性,及十地等。此即道体之摄颂。三集经论:广释彼(道体之摄颂)时,复说暇满难得,圣教难信,发菩提心尤为难能。又谓普于一切有情发大悲心甚不易。其能断除毁伤菩萨,轻蔑菩萨,诸魔事业,谤正法等障,则为尤难。此论所说虽较前二论为明显,然修道之次第犹难了知。
受持此宗之静天论师,造集学入行二论。尤以集学论所说,显而且广。彼谓先思暇满难得,于现生中取坚摄义。次修净信,尤应思维大乘功德生坚固信,发愿菩提心。次受行菩提心之律仪。次缘自身,资财,善根,总修惠施,守护,清净,增长等,又四百论亦说其深广大之道体。中观心论,中观庄严论,中观修次第三论等,略说道体亦复相同。故住持龙猛宗之诸大论师,所说之道体皆相同也。初修业者于此等法易生定解之方便,然灯智于菩提道次第论中,已显了宣说,如彼应知。
丁二 别释异生地
若此论中决择菩萨甚深广大二道,及彼果者。则于菩萨道极关重要之异生地诸道次第,应于礼敬后宣说。今未说彼而即说圣地何耶?答:已于礼敬时说。前明修三种因乃成菩萨,即是显示欲入大乘者须先修彼三法,故此处不复宣说。又彼三法非仅道前须修,即成菩萨亦应修习。其不依二边之智尤为诸行之上首。以彼为例,则施等余行亦皆须学。如集经论云:【菩萨若无善巧方便,不应修学甚深法性。以方便智慧双运,乃是菩萨之正行】。此说当学二种资粮双运之道。仅有智慧或方便一分,不应知足。若全无殊胜方便智慧,仅修心一境性,尤不可恃。
未知观察真义正理所破之界限而妄破一切者,现世大有其人。误以一切分别皆是实执。谓一切名言安立皆唯就他而立,佛果唯有智慧观空之真如法身,佛色身是所化相续中摄。若尔,则以教理成立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从菩萨生等,一切皆非入中论之自宗。彼谓修三法乃成菩萨,亦非中观师自宗,唯就他而立。总之凡自宗所应修之道,悉皆毁谤。与论说自性本空之有情,有六法如水车流转生死等,悉成矛盾。应知彼等始从礼供乃至论终,皆是倒说也。
圣地所说修学施等,多有为异生地所应学者。故于现在即应精勤修学。
丁三广明菩萨圣地分三,戊一十地总相建立,戊二诸地各别建立,戊三明十地功德。今初
此中说极喜等十一地者,如宝鬘论云:【如声闻乘中,说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中,说菩萨十地】。今依彼论所说十地及佛地略说为根本,并依十地经。彼说极喜等十地为十种发心者,意取胜义发心。建立为胜义发心之十地,释论以地之体性。何法摄持,得名,及其名义四义而释。如云:【菩萨无漏为悲等所摄持,各别分位,名之为地。是功德所依故】。其体性之无漏智。有说如俱舍漏不随增者,名为无漏。是未解此宗安立无漏之义。自宗谓实执无明与彼习气随一所染,即为有漏。离染之智乃是无漏。如显句论云:【离无明翳障诸智,非观待无漏境性】。此复应知,未得佛地以来,其未为无明习气所染之智,唯圣根本无分别智。彼亦是暂时。从根本定起,仍生习气为彼所染。乃至七地以来有无明染。八地以后与阿罗汉,断尽能染之无明则无彼染。然仍为无明习气所染。又释论说初地始名无二智者。是约无心境别异之二相而说。非谓远离二边之智。又此论师多说离无明翳之智慧。故有说无明及彼习气尽时智慧亦灭,以为论师宗者。如观行派外道,妄计垢尽心亦尽。是大断见。有说圣根本定中无智者,亦与彼同。宝鬘论云:【见彼则解脱,为由何法见?名言说为心】。此问由何法能现见真理。答以于名言中由心现见。法界赞亦云:【犹如火浣衣,为众垢所污,投于猛火中,垢焚非衣损。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此说如石绵衣若有垢染投入火中,火能烧垢而不损衣。如是心垢用智火烧,仅烧其垢。非光明心亦随之而尽。
菩萨圣根本智,虽与二乘圣根本智,俱无明习气所染,现证法性。然安立为菩萨圣地者。在是否随大悲转,有无十二类百种功德等增上。又如上说,于资粮加行道中,是否以无量理门,观察二无我之真义。即从彼智现证真理,亦与二乘有大差别。各别分位者,谓即一无漏智,就义别立,前后诸分位,即各别诸地。名为地者,以是功德依处,犹如大地,故立是名。此等是说胜义十地皆依无分别智安立。虽是一智,略以四门差别,各别立为极喜地等。一,由功德数量展转增长之差别,谓初地中有十二类百功德,第二地中有十二类千功德等。二,由殊胜神力展转增长之差别,有说此谓能动百佛土千佛土等。然彼已摄入功德数量增长之内。此中似说各地净垢之力与进道之力展转增长。三,波罗蜜多各别增上之差别,谓初地布施波罗蜜多增上,二地持戒波罗蜜多增上等。四,受异熟生展转增长之差别,谓初地作瞻部洲王,二地作四大洲王等。以是当知各地无分别智,成就功德数量之功能,胜劣有大差别,故各别安立为地。各地后得位之功德,亦各地所摄。故非唯说根本智德。
诸地差别虽如上说,然胜义地之所缘行相,则无不同。如十地经云:【如空中鸟迹,智者难思议,菩萨地亦尔,难说况能闻】。此说如鸟虽于空中飞翔。然彼鸟迹,世间智者语所不能议,心所不能思。如是如飞鸟之胜义地,虽于如虚空之法性中行。然彼行相,即彼圣者亦不能如自所证而说,闻者亦不能如彼所现见而闻。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终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宗喀巴大师造
释第一胜义菩提心之二
戊二诸地各别建立分三,巳一释极喜等五地,巳二释第六现前地。巳三释远行等四地。初 又分五,庚一极喜地,庚二离垢地,庚三发光地,庚四焰慧地,庚五难行地。初又分三, 辛一略说地体性,辛二广释地功德,辛三结说地功德。今初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安住初地之佛子。由见众生皆无自性;以无自性为悲心缘起之差别。此心为度诸众生故,随大悲转。由普贤菩萨之大愿,回向众善。其无二相智,名曰极喜。证得功德数量等果。此地菩萨之胜义心,名最初出世间心。初地菩萨发无数亿大愿,如十地经之十大愿等,皆可摄入普贤愿中。故本论唯说普贤大愿。于中【文殊室利勇猛智】等两颂,集学论尊为无上回向。
释论说:【如声闻加行道非初果向,如是无间将入初地之胜解行地上品菩萨,亦是未发菩提心地】。此约未发胜义心说。于彼地前,早有菩萨,已发无上菩提心。为此宗所许,如前已说。
若作是念杂集论说:【始从一座顺抉择分,乃至未得初果,是预流向】。故譬喻不成。答:此两派,俱舍论说要得圣道方立初果向,而集论则如上说。今此师所许同俱舍论。亦与集经论相顺,彼说假使有人经恒河沙数劫,于日日中以百味饮食天妙衣服,供养世界微尘数随信行者。若复有人,于一日中以一餐食供养一随法行者,其福过彼无量数倍。复次设有人如前供养尔许随法行者,若有余人于一日中以一餐食供养一八人地者,其福过彼无量数倍。此中二随行人,显然是约资粮加行位说。
辛二广释地功德分三,壬一庄严自身德,壬二胜过他身德,壬三初地增胜德。初又分二, 癸一别释功德,癸二总明功德,初中又三,子一得真义名初功德,子二生佛家等四功德, 子三趣上地三功德。今初,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菩萨入初地以后,已得胜义心,已超异生地。尔时唯应以胜义菩萨之名称之。不应称以不称之名,以彼已成圣者故。释论引宝云经说: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未得胜义菩萨地。故知特说胜义菩萨,非通名也。又般若经二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