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时,罗喉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
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尔时,罗喉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
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
注涅槃,浚输涅槃。”
尔时,世尊观察罗喉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喉罗言:“罗喉
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喉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喉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
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喉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罗喉罗前往佛所,向佛陀顶礼之后,退坐于一旁,禀告佛陀说:“善哉
世尊!为我说法!我听闻法义之后,将单独一人,于一清静的地方,专心精勤思
惟法义,住于不放逸。独一静处,专心精进,思惟法义,住不放逸后,作如是思
惟:‘所以族姓子弟,剃除胡须头发,清楚的知道世间所认知的这个家,并非身心
35 一切法浚输涅槃
36 守护六根如来禅
所能安息与依止的地方,因此出家学道,追求生命的实相,修持清净的身、口、
意行,终于见证宇宙实相,并且自知作证:我从此刻起,心已不再染着于色、受、
想、行、识五阴之中,也不会再受其影响而生起各种烦恼,清净的身、口、意行
也已建立起来了,心意识也都处于明觉的状态而不动摇,自知于各种处境都不再
有所取着,因此就不会再于五阴的现象中轮转不休,也不会再有有续的冲动。’”
那时,世尊详细的观察罗喉罗的心,了解他虽然对于法义有所理解,但解脱
的智慧尚未成熟,暂不宜教授较深之法,便问罗喉罗:“你有没有教授别人:色、
受、想、行、识五阴的本质,以及它们的集、灭、味、患、离呢?”
罗喉罗禀告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就告诉罗喉罗说:“你应当为人演说五受阴的法义。”
那时,罗喉罗受佛陀的教示以后,便四处为人演说五受阴的法义:五阴的本
质是因缘生灭,无常、苦、空、变易不定的。因为未如实知见五受阴的本质,而
于其中抓取不断,故生苦集;若如实知见此一本质,而于五阴的现象中不取、不
着,苦即灭而不起。并说明五受阴的滋味、它所带来的祸患、以及出离之道。
罗喉罗为人演说五受阴的法义之后,回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顶礼后,便退
于一旁,禀告佛陀说:“世尊!我已为人演说五受阴的法义,希望世尊能教授我更
精深的法理,我听闻之后,必当独一静处,专精的思惟,住于不放逸,一直到最
后能自知自证不受后有。”
那时,世尊再次观察罗喉罗的心行,发觉他对于正法的理解更加坚定了,但
解脱的智慧尚未成熟,此刻还不宜教授较深法义,又问罗喉罗:“你有没有为人演
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处的法义?”
罗喉罗禀告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喉罗说:“你应当为人演说六入处的法义。”
那时,罗喉罗离开佛所后,就时常为人详细演说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触入处的法义:一般人的心意识在无明的覆盖下,于六触入处,所触皆为无明
触,对于由触所生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产生贪着或排斥,进而生起各种
37 一切法浚输涅槃
38 守护六根如来禅
祸患,所以应该要时常作‘无常观’,深观此一切现象无常、变易不定、苦、
空、无我,因此善护六根,舍离无明抓取,明觉而不随转,心则清净自在。
罗喉罗为人演说六触入处的种种法义之后,又回到佛所,向佛陀顶礼后,退
于一旁,禀告佛陀说:“世尊!我已依您教示,为人演说六入处的种种法义。但愿
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之后,当独一静处,专心精进思惟,住于不放逸,乃至自
知不受后有。”
那时,世尊再次观察罗喉罗的心,知道他的解脱智尚未成熟,此刻依然不宜
教授其增上之法,又问罗喉罗:“你有没有为人演说过因缘法?”
罗喉罗禀告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喉罗:“你应当为人演说因缘法。”
那时,罗喉罗离开佛所,带着佛陀的教示,适时的为人们闻演十二因缘法:
为什么人会有老、病、死这些现象呢?原来是因为有‘生’的关系,若没有生,
就没有老、病、死这些现象。‘生’又是何来?是因为有‘有续的冲动’才有生。
‘有’又是何来?因为有‘取’的关系,故有‘有’,如无‘取’,就没有‘有’
的现象。‘取’又是怎么产生?因为有贪爱所以会去抓取。贪爱又是何因而起?因
为有感受,于乐受生起爱喜。感受又是何因而有?因为有接触就有感受。接触又
是从何而来?缘六入处而有触。六入处又是从何而生?因为有名色(身与心识);
六入处就缘著名色而来。名色又是从何而来?因为有识,名色就缘识而生。识又
从何来?因为在无明的覆盖之下,而有行的冲动,进而生起妄想分别故识生。就
是这样,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入处,缘六
入处而有触,缘触而爱,缘爱而取,缘取而有,缘有而生,缘生而老、病、死,
就在这种因缘之下轮转不休。
所以,于六根触境时,若念念明觉有贪,觉知贪,离贪;有瞋,觉知瞋,
离瞋;有痴,觉知痴,离痴则无明转明,住于清净,由无明所生的行的冲动
就不生,行既不生,由缘起法可知(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识则灭,乃至生、
老、病、死灭,轮回也因此不再相续而止息。
39 一切法浚输涅槃
40 守护六根如来禅
罗喉罗为人演说因缘法之后,再次来到佛所,向世尊顶礼之后,退于一旁,
禀告佛陀说:“世尊!请为我说法!我听闻之后,将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法义,住
于不放逸,直到能够自知作证,不受后有。”
那时,世尊再次观察罗喉罗的心,经过了这段时间,有为人说法的经验,对
于法义已更加的纯熟,法住智已坚固,但解脱智尚未成熟,便对罗喉罗说:“你应
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独处,专精思惟你为人们开演的种种法义,详细观察其中的
道理。”
那时,罗喉罗就依佛陀的教示,独一静处,内寂其心,思惟世尊所说的种种
法理、以及自己为人演说的法义,思惟观照,对照自己的身心经验,体验五阴、
六入处与十二因缘法的种种关系。最后发现:佛陀所说的法义,皆在引导着想要
追求宇宙真理、探知生命实相的修行人,依其所教,渐次导向涅槃、流向涅槃、
趋向涅槃;并发觉,佛陀教示的是一条通向解脱的单行道,只要进入此法流,依
法修习、多修习,解脱的大道就在眼前,要成为一位解脱自在的修行人,就指日
可待。
那时,罗喉罗带着欣悦之心,再次往诣佛所,顶礼佛足,退于一旁,禀告佛
陀说:“世尊!我已将于世尊处所听闻的正法、以及我所为人演说的法义,独一静
处,称量思惟,观察其义。知道世尊所说的一切法,皆在引导修行人趋向涅槃。”
那时,世尊观察罗喉罗的心,知道他解脱智已经成熟,是教授他更深法义的
时候了,就告诉罗喉罗说:“罗喉罗!一切现象皆无常生灭。哪些现象无常生灭?
就是:眼根为四大因缘和合所造,无常变易;色尘亦因缘所生,随着因缘的离散
而变灭;眼根触色尘所生的眼识,亦是因缘生灭,无常变易;眼根、色尘、眼识
和合生眼触,以及由眼触而产生的感受,都是无常生灭,变易不定,无可取着。
耳、鼻、舌、身、意的情形,也是如此。故时时根本作意,随时观照一切现象皆
无常、苦、空、无我,善护六根,不取不着,即能当下自证寂灭涅槃、清净自在
的境界。”
那时,罗喉罗听闻佛陀的开示之后,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41 一切法浚输涅槃
42 守护六根如来禅
那时,罗喉罗受佛教示后,便独自一人在清静之处,专精思惟法义,住不放
逸,思惟:“所以族姓修行人刮掉胡须,剃除头发,穿着袈裟,正信此一世间所认
可的家,并非心灵所能安息依止之处,所以出家学道,追求解脱自在的生命实相,
专一的修持清净的身、口、意行,一直到最后见证宇宙的真理,并且自知作证:
我从今以后已不再生起贪、瞋、痴,清净的身、口、意行已建立起来,应知已知、
应断已断、应修已修、应证已证,自知不会再有有续的冲动、不再轮回受生了。”
罗喉罗成就阿罗汉,心随时都住于解脱界,出入自在。
佛陀说完此经后,罗喉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五篇】
离欲则明
当正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
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
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43 离欲则明
44 守护六根如来禅
'经文' 印顺本入处相应七六经、大正本二0三经、佛光版二0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能断一法者,则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
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
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
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右膝着地,合掌,白
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无明离欲,明生?”
佛告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
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
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毗舍离国(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为离车子族所居地)耆婆
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医药师耆婆皈依佛陀后布施之园林)。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果比丘能离断无明,就得到通向涅槃的正智慧,
能自证知:我所有会生起烦恼的因都已灭尽,清净的身、口、意行已确立,心意
识已完全净化、明觉、不动摇,确信不再有有续的冲动,不再于三界轮回。”
45 离欲则明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