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希望各位能知悉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特性,是世尊最常用来教导众生的法语,若将一切的教诲浓缩起来,就只是无常、苦、无我。
“无常”意即不永恒和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句子不难明白吧!尤其是目前的科学教育,都在指出各种现象的实质和原理,使我们更容易于明白、清晰地看到万物在不断变动。在佛陀之前,这个教诲已一直在流传和教导,但这无常的内容却不曾像佛教那样深入地被推广!
“苦”(Dukkha) 解释为看到之后有所感触和惊愕,令人厌恶;这也是在佛陀之前已有的教诲,但却不曾深入探讨苦因和圆满的灭苦方法-“道”,只因不曾充份明了“苦”的实质,所以不能与佛陀所觉悟的相提并论。
至于“无我”(Antta) 即没有实质的“自我”,这只有在佛陀的教诲中出现,也只有那些最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人,才能了解万物是“无我”的。因此,只有像佛陀那样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才能教导“无我”。
在众多的修行法门,都在教导要清晰地观照这三种特性,如果修行到能清楚观照无常、苦、无我,就会感觉到什么都不值得执着、不值得执取、不值得拥有,“结论是:不值得要、不值得是、不值得做,这是已看到无常、苦、无我的最精炼含义”。虽然有些人以前不曾听过无常、苦、无我,就如在你们之中,有些可能在不自觉间已看到“无常”、“苦”、“无我”的真相;那就是当你们明了看清任何的“是”、“要”都是虚假骗人的现象。不值得要、不值得是,这就是真正完全看透身心的生命,也即是你自己已真正的看到无常、苦、无我了;至于那些整天整夜背诵无常、苦、无我数百万遍的人,却可能无法看清无常、苦、无我,因为这不是从听、念、背诵或从理论中推论而能看到的。
依照着理由去判断一个原则,那不是“见法”、“清楚看到”,由于无常,将会改变,那个原则或事就随着变动或随着理由的变动而转变。“见法”不可能从理由的推测而见到,必须真正以内心的感受所清晰见到的,才是真正的看到,也即是说要以内心去看。举个例子说,有一个人观察他对所贮藏的东西迷爱着,使他忧悲苦恼,这种“见”不需要依靠理由,是真正的体验而有所感触,并能真正产生来自内心的感受,直到生起厌倦、惊愕,对贪欲的执着松懈下来,这样才被称为“见法”或“彻底看清”。这种方法才是见到无常、苦、无我的真义。因此相信有理智的人,当他在世间有一段相当的经历之后,必定会在某一个机缘中对世间的心境有所对抗,直到对那件事物真正的感觉到虚幻、被欺骗并生起畏怯退缩的心境,再也不迷恋这东西,不愿与其纠缠在一起。这种方式的清楚看透,会逐渐上升到最究竟,使我们对万物舍放,称为真正地看清、观照到无常、苦、无我的人。至于那些终日只是背诵无常、苦、无我或观察这个、观察那个,如果没有对万物生起畏退的感觉,不想有什么、不想是什么、不想执取什么,这还是不能看到无常、苦、无我。因此总结一句:“看清楚直到感觉: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我将会用更多时间尽力解说这个部分,使大家了解“三法印”—无常、苦、无我,同时也开导实践法门。
“空”(SUNYATA)是佛教的另一个精华,即是“空,无自我”的意义、“自我”的空。这个句子包含了一切精华,无常、苦、无我也在其中。“空无自我”也即“空无实质”,观照出万物是空无自我,没有实质能被执取为“我们所有”,那就是佛教的真相或佛教的核心,也是修行佛法的中心原则。看清万物为“空无自我”,就是最究竟地了解佛教,也即是究竟地了解“什么是什么”。把它浓缩为一句简短的“空无自我”也已足够了,因为无常、苦、无我都已被汇集在其中。万物在不断变化,没有一个部分是坚固永恒的,同样也可称为“空性”。当观照出充满着惊愕,也可说为是“空”,对于那可执取的部分,照见没有“自我”的状态,了解那只是大自然流动的现象,是依据大自然法则而存在,即是它不能“自主”或“主宰”;就能看出“空无自我”的特质。“空”性的意义和空掉献身于执取的意义,叫做“看出空性”,即是佛法的精华。如果一个人看出万物“无有自我”,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下,都能立刻有不值得“拿取”、“成为”的感觉。这不想“拿取”、不想“成为”的感觉,有着足够的力量来维护我们,不至成为烦恼或任何情绪的俘虏。这种人将不可能做任何的恶事,也不再偏向于那一种事物,或被其引诱而耽迷、攀缘、缠缚着,却时时刻刻都有一颗逍遥自在的心。这种状态是最必要的,也是最适合于一位将要执行审判事务的人,如果有那一种方法可以使心识完全自由,那这是一种最适宜于一位相当于审判官或法官所应学习训练的方式。我将会争取机会跟各位再做一次专题讨论。
● “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
今天的重点是讲述这种“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是怎样的感觉,以及我们有什么样的实践方法。这里的“拿取”、“成为”是以迷惑、执着的心去“拿取”、“成为”的方式,但并非指人们不必“拿取”、“成为”就能生存下去,但不要以迷惑的心态去“拿取”、“成为”。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拿取”、“成为”,譬如必须有着金钱、财产、妻儿等等,或成为一个善人、法官或是位胜利者、是位贪图小利者、吃亏者等,那也是各位所知晓的,但是为何佛教的原理却教导我们观照不要“拿取”、“成为”,这要点是佛教指导我们看出“拿取”、“成为”只是世间所假设的事情罢了!另外也是由于无明或不明白事物的推动力,因为当我们真正而又绝对的站在真理的岗位上,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什么能去“拿取”、“成为”的。
站在绝对的真理立场,我们将不能“拿取”什么,不能“成为”什么,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因为拿取的人和被拿取的东西,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希望能真正往这个方向加倍的做更多的观察,即是“拿取”、“成为”什么也好,或那些被“拿取”、被“成为”的,全都是无常、苦、无我。但是对心识还不知晓的人,还看不透那是无常、苦、无我,还有无明的存在,将必定自然的有这种感觉:“我们拿取”、“我们成为”、“我们拥有”,这是任谁也帮不忙的。也就是这种“拿取”、“成为”,使我们产生很沉重很苦的感受。所有的苦必定是从“拿取”、“成为”或想要“拿取”、想要“成为”产生的。“拿取”、“成为”其中也隐藏着想要某种的欲望,就是想不让他那正在“拿取”或“成为”的东西消失或失落。除了这欲望的“拿取”、“成为”、“拥有”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带来苦了,简单的说,欲望的想要是苦的起因,会贪爱是由于不知道那东西或一切的事物都不值得贪爱,因为当我们还在母胎中,就已有与生俱来本能的错误观念。自从我们出生到世间,从小就懂得贪爱,懂得依据贪爱去做事,即生起任何一种符合或不符合贪爱的果报。假如其果报是符合自己的贪爱,那将会加倍的贪爱,越是贪爱就越是随着它去做;假如其果报不符合那贪爱,也会挣扎着继续去做另一件事,直到能符合自己的贪爱为止。这也是使我们一直做下去的原因。当动手做了之后,它将生任何的一种成果,就形成一个“惑”、“业”和“苦”所组成的循环,即是你们所说的轮回。所谓的轮回,不应该理解为所谓的宿世、今世和来世,事实上这是由“贪欲”、“随着贪欲去做”和“从贪欲的行动所生起的果报”这三种组合而成的圈子。由于不能停止贪欲,因此继续的贪爱着某种东西,继续随着贪欲去做和贪欲行动的结果,又是另一个由这三部份所组成的循环圈子,就这样永无止尽地轮转,即是你们所说的轮回,因为这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圈子。
我们就停留在这个圈子里,承受着苦的折磨,若能脱离这个圈子,必然已从苦中解脱出来。但如果还在这贪欲的漩涡中,跟随贪欲行动,而获得那行动后的果报,也即是在滋长另一个贪欲的生起,永无止境,若是这样的话,必定无法脱离苦。不论是一位乞丐、富翁、大富豪、阎罗王、天神、梵神,不论是什么都好,每一位都陷入此洪流中,就必须承担任何一种契合于自己的贪欲行动后的苦果。因此可确切地说,在轮回中充满着痛苦,贪欲的驱使力和某种果报所折磨。倘若不能停止贪欲而不断贪爱下去,可说是轮回的极大痛苦,所以你们可以看出只用道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必须依靠着佛教的实习,即高层次的法,针对问题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苦,都是由贪爱而来,合于佛陀在四圣谛里所讲集谛,是直接造成苦的原因:世尊把它分为三种类:
第一类爱叫做“欲爱”,对色、声、香、味、触的满意、贪爱;第二种的爱称为“色爱”,随着自己的爱欲而想要成为这个、成为那个;第三种爱称为“无色爱”,即是随着不爱的欲望而想不成为这个,想不成为那个,共有三种类的爱欲。对于这三个准则,我们有胆量向任何人挑战证明: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爱欲吗?
最终任何人都会承认,在所有的爱欲中,有情众生汇集于三种爱欲中,爱欲就是苦生起的原因,这似乎是不须解释各位也都可以看到的。当在那里有爱欲,那里也将有热恼、烦躁,当随着爱欲去行动时,肯定的将由于这行动而有痛苦的果报。因为还不能说离爱欲,就依然继续成为爱欲的奴隶。由此原故可说恶人行恶,因为想要行恶,它就按着恶人的习性而有苦,甚至善人要想行善,也必须有另一种善人习性的苦;但是别误解这个句子,不是教导我们放弃行善,这个问题下一次有机会我们必须要互相了解。因为在这里的目的是要清楚地指出,以看清苦有着几个种类的层次,细微到一般普通人难以理解。因此,必须要依靠像佛陀这样有卓越智慧的人,清楚地指出:若我们只依靠行善而想究意的超越苦,那是不足够的,仍须实行比善行难度更高的层次,即是让心能脱离各种爱欲的控制,这是佛教的精华也绝不逊色于任何的宗教,它们是不能与佛教相比的。为了要击败这三种爱欲应继续不断的学习,所以必须要将这件事牢记在心,了解它才能彻底的超越一切苦。
● 洞察“拥有”和“成为”真相
现在进入这问题,到底我们要如何才能够拔除、熄灭欲望或完全彻底断除爱欲的根源?答案是:观察照见无常、苦、无我的法则,直到看出没有什么值得贪爱,到底有那一些“拿取”、“成为”不会带来苦恼的呢?“成为”、“拿取”、“拥有”那是由于爱欲的驱使力进而去“拿取”和“成为”,这些就是苦的原因。一般人不论如何,都会随着贪爱欲望的驱使而行动,当贪爱着某种事物,就必定会为了要获得而去做。譬如要拥有物质、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