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 
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脾肾阳虚饮逆咳呕) 
桂苓甘味汤 熟附都气加胡桃。 
陈 痛久气乱。阳微。水谷不运。蕴酿聚湿。胃中之阳日薄。痰饮水湿。必倾囊上涌。而新进水谷 
之气。与宿邪再聚复出。致永无痊期。仲景云。饮邪当以温药和之。又云不渴者。此为饮邪未 
去故也。则知理阳通阳。诚有合于圣训。断断然矣。真武汤。 
张(四一) 痰饮喘咳。肌肉麻痹。痞胀不堪纳谷。冬寒日甚。春暖日减。全是阳气已衰。阴浊逆干犯上。 
肺药治嗽。无非辛泄滋润。盖辛散则耗阳。滋清助阴浊。浊阻在阳分。气不肃。为夜不得卧。小 
青龙意。主乎由上以泄水寒。直从太阳之里以通膀胱。表中里药也。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 
和之。驱阴邪以复阳。一定成法。 
早肾气去萸换白芍。炒楂炭水法丸。晚外台茯苓饮。姜枣汤法丸。 
程(六十) 肾虚不纳气。五液变痰上泛。冬藏失职。此病为甚。不可以肺咳消痰。常用八味丸。收纳阴 
中之阳。临时撤饮。用仲景桂苓味甘汤。 
孙 未交冬至。一阳来复。老人下虚。不主固纳。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嗽。发散寒凉苦泻 
诸药。焉得中病。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后贤每每以老人喘嗽。从脾肾温养定 
论。是恪遵圣训也。 
桂枝 茯苓 五味子 甘草汤代水。加淡姜枣。 
李 肠红久病。不必攻治。今者气冲喘嗽。脘胁痞阻。是饮浊上僭。最宜究悉。 
川桂枝(七分) 茯苓(三钱) 干姜(一钱) 五味子(同姜合捣一钱) 杏仁(一钱半) 白芍(一钱) 
炙草(五分) 生左牡蛎(三钱) 
吴(二七) 壮年下元久虚。收纳气泄。每交秋冬受冷。冷气深入。伏饮夹气上冲。为咳喘呕吐。疏肺降 
气不效者。病在肾络中也。盖精血少壮不旺。难以搜逐。病根不去谓此。绝欲一年。小暑艾灸。 
静养一百二十天可愈。附都气加车前。(肾阳虚饮逆喘咳呕) 
潘(二九) 劳力喘甚。肩背恶寒。饮泛上逆。皆系下元虚损。莫以喘用泻肺等药。薛氏八味丸。 
王 秋深天气收肃。背寒喘咳。饮浊上泛。缘体中阳气少振。不耐风露所致。最宜暖护背部。进 
通阳以治饮。 
茯苓 桂枝 半夏 姜汁 苡仁 炙草 
又 早肾气丸 夜真武丸 
陈 脉虚微。春阳地升浊阴上干。喘不得卧。治在少阴。 
人参 淡熟附子 猪胆汁 
又 照前方加淡干姜一钱半。 
又 脉弦。暮夜浊阴冲逆。通阳得效。议真武法。以撤其饮。 
人参 淡附子 生白芍 茯苓 姜汁 
又 真武泄浊。脘通思食。能寐昨宵已有渴欲饮水之状。考金匮云。渴者饮邪欲去也。当健补 
中阳。以资纳谷。 
人参 生于术 淡附子 茯苓 泽泻 
又 早服肾气丸四五钱。晚用大半夏汤。 
人参 半夏 茯苓 姜汁 
董 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症。岂止一端。喻 
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 
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 
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姜汁 南枣 
戴 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辛。服后已得着 
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再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 
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真武汤去白 
术加人参。 
计 不卧呛喘。泛起白沫。都是肾病。议通太阳膀胱。(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降) 
茯苓 川桂枝 淡干姜 五味子 白芍 炙草 
顾 饮邪泛溢。喘嗽。督损头垂。身动喘甚。食则脘中痞闷。卧则喘咳不得息。肺主出气。肾主纳 
气。二脏失司。出纳失职。议用早进肾气丸三钱。以纳少阴。晚用小青龙法。涤饮。以通太阳经 
腑。此皆圣人内饮治法。与乱投腻补有间矣。小青龙去麻辛甘芍。加茯苓杏仁大枣。 
某 形盛面亮。脉沉弦。此属痰饮内聚。暮夜属阴。喘不得卧。仲景谓饮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 
治咳。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 半夏 干姜 五味 杏仁 石膏 茯苓 白芍 
某 服三拗汤。音出喘缓。可见苦寒沉降之谬。素多呕逆下血。中焦必虚。而痰饮留伏显然。议 
治其饮。 
桂枝汤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某 太阳经气不开。小水不利。下肢肿浮渐上。着枕气塞欲坐。浊饮上干。竟有坐卧不安之象。 
医者但以肺病刻治。于理未合。急用小青龙法。使膀胱之气无阻碍。浊饮痰气自无逆冲之患矣。 
桂枝 杏仁 干姜 五味 半夏 茯苓 
章 伏饮阴浊上干。因春地气主升而发。呕吐不饥。自然脾胃受伤。六君子宣补方法。未尝不 
妙。今诊得吸气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肿。其腑中之气开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 
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一法。 
牡蛎 泽泻 防己 茯苓 五味 干姜 
张(二七) 呛喘哮。坐不得卧。神迷如呆。气降则清。水寒饮邪。上冲膻中。用逐饮开浊法。 
(寒饮浊邪上冲膻中)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炙白附子 茯苓 桂枝 炙草 石菖蒲 
某(三四) 咳缓。痰少。脘中不爽。肌腠瘙痒。皆湿邪未尽。痰饮窃踞之象。当用六安法。(肺胃湿痰) 
杏仁 白芥子 炒半夏 茯苓 淡干姜 橘红 
王 当年阳虚。浊饮上泛喘急。用真武汤丸而效。因平素嗜酒少谷。中虚湿聚。热蕴蒸痰。目黄 
龈血。未可为实热论治。议方用外台茯苓饮。减甘草佐以微苦。清渗理其湿热。以酒客忌甜 
故也。(中虚湿热) 
茯苓(四两) 人参(二两) 苡仁(四两) 枳实(一两) 半夏(二两) 广皮(二两) 
金石斛八两。煮汁为丸。 
汪 面色鲜明。脘中漾漾欲呕。因郁勃热气。蒸为痰饮。宜暂缓参术。务清中焦热痰。(中焦痰热) 
杏仁 枳实汁 橘红 栝蒌皮 郁金 半夏曲 桔梗 黑栀皮 
张(氏) 痰饮挟燥。咳。喉中痒。(痰饮挟燥) 
杏仁 花粉 茯苓 象贝母 橘红 半夏曲 
陈(妪) 痰饮挟气火上踞。脘痞胀不爽。宜理气热。(气火不降) 
半夏 茯苓 栝蒌皮 黑栀皮 橘红 郁金 
某 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 
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 
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 
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又四。辛散再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 吴萸 茯苓 枳实 竹沥 
潘(三八) 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络脉之中。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劳 
碌形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 
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之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岁。仍受其累耳。(哮喘伏饮)小青龙汤去 
细辛。 
童(五六) 背寒。短气。背痛映心。贯胁入腰。食粥噫气脘痞。泻出黄沫。饮邪伏湿。乃阳伤窃发。此温经 
通络为要。缓用人参。(饮伏经络) 
川桂枝 生白术 炒黑蜀漆 炮黑川乌 浓朴 茯苓 
叶(四十) 脉右弦。舌黄不渴。当心似阻。昔形壮。今渐瘦。咳久不已。卧着则咳。痰出稍安。此清阳少旋。 
支脉结饮。议通上焦之阳。(胸次清阳少旋支脉结饮) 
鲜薤白 栝蒌皮 半夏 茯苓 川桂枝 姜汁 
杨 头中冷痛。食入不消。筋脉中常似掣痛。此皆阳微不主流行。痰饮日多。气隧日结。致四末 
时冷。先以微通胸中之阳。 
干薤白 桂枝 半夏 茯苓 栝蒌皮 姜汁 
又 微通其阳已效。痰饮阻气。用茯苓饮去广皮加姜汁。 
程(三三) 支脉聚饮。寒月喘甚。初因寒湿而得。故食辛稍安。(支脉结饮) 
杏仁 半夏 浓朴 苡仁 茯苓 姜汁法丸。 
赵 支饮。胁痛咳逆。小青龙去麻辛。 
汪(氏) 支脉结饮。阻气喘胀。入胁则痛。厥逆为眩。 
茯苓 桂枝 半夏 杏仁 郁金 糖炒石膏 
黄 支脉结饮。发必喘急。病发用。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冯 悬饮流入胃中。令人酸痛。涌噫酸水。当辛通其阳以驱饮。(悬饮) 
桂枝木 半夏 茯苓 炒黑川椒 姜汁 
又 照前方加淡附子。 
施 诊脉右虚。左小弦。面色黄。少华采。左胁肋痛。五六年未愈。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 
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录仲景旋复花汤。加柏子仁归须桃仁。 
又 初服旋复花汤。未应。另更医谓是营虚。用参归熟地桂芍炙草。服后大痛。医又转方。用金 
铃半夏桃仁延胡茯苓。服之大吐大痛。复延余治。余再议方。谓肝络久病。悬饮流入胃络。致 
痛不已。议太阳阳明开阖方法。 
人参 茯苓 炙草 桂枝 煨姜 南枣 
服苦药痛呕。可知胃虚。以参苓阖阳明。用草桂开太阳。并辛香入络。用姜枣通营卫。生姜 
恐伐肝。故取煨以护元气。而微开饮气也。 
又 前方服之痛止议丸方。 
人参 半夏 川椒 茯苓 桂枝 煨姜南枣汤丸。 
某 夏季阳气大升。痰多呛咳。甚至夜不得卧。谷味皆变。大便或溏或秘。诊脉右大而弦。议以 
悬饮流入胃络。用开阖导饮法。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煨姜 南枣 
又 早诊脉。两手皆弦。右偏大。凡痰气上涌。咳逆愈甚。日来小溲少。下焦微肿。议通太阳以撤 
饮邪。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五味 干姜 
又 脉弦略数。不渴不思饮。此饮浊未去。清阳不主营运。前方甘温。主乎开阖。能令胃喜。次法 
开太阳以撤饮邪。亦主阳通。据自述心下胃口。若物阻呆滞。其浊锢阳微大着。其治咳滋阴。 
适为阴浊横帜矣。议用大半夏汤法。大半夏汤加炒黑川椒。 
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饮之名。两汉以前谓之淡饮。仲景始分痰饮。因有痰饮悬饮 
溢饮支饮之义。而立大小青龙半夏苓桂术甘肾气等汤。以及内饮外饮诸法。可谓阐发 
前贤。独超千古。与后人所立风痰湿痰热痰酒痰食痰之法迥异。总之痰饮之作。必由 
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 
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营运不停其机。 
何痰饮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后人不知痰饮之义。妄用滚痰丸。茯 
苓丸。消痰破气。或滋填腻补等法。大伤脾胃。堆砌助浊。其于仲景痰饮之法。岂不大相乖 
谬乎。然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 
气溢而为饮。故王晋三先生取仲景之小半夏茯苓。及外台饮三汤。从脾胃二经分痰饮 
立治法。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术甘。外台茯苓饮。肾气丸。真武汤。分内饮外饮治法。而 
于痰饮之症。无遗蕴矣。愚历考先生治痰饮之法。则又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