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生气等等,都与气有关,气是检验人状态的依据。中医说伤了肝气、动了胎气、损了精气、耗了元气,乃至把一个有才学的或生得俊俏的人称之为“有灵气”,都与气有关。气,不仅仅同于气息,气到底是什么,很难下准确定义,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又的确存在,有说法认为气是人体内的气流,是被虚化了的真实存在的东西。
气的延伸产物有很多,气是源头,亦是选择。这听来很玄,但研究“气”首先要把握的原则就是如何理解“气”,气由心而发,贯通全身,源自精神,再由精神作用于全身,达到循环的和谐,并形成力量,支配一个人的行为,这个行为串联起来就是一生,即现世。不必强调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李大钊也说过“今天才是大实在”,钱钟书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皆悲”,朱自清也喟叹问人“聪明的,请告诉我时间去哪儿了”,所以,把握今时今世才要紧。
所谓心、心灵及上述的“气”,都是同一概念,同源同根,产生的效果也相同。可以说心、心灵、气皆属精神,“精神”的确玄,但由精神产生的行为却是物质的,精神完全可以通过行动指挥演变成物质,所以精神与物质不是分离分裂的,而是相存相依能够相互转换、渗透的。
人的情绪:高兴、悲伤,你选择什么,你得到什么;人的追求:成功、失败,你选择什么,你走向什么;人的情感:爱人、恨人,你选择什么,你拥有什么。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你选择什么,你是什么。
有人说,你这句“选择什么,就是什么”说的绝对了。告诉你,原因是你没有仔细想。一个规律性问题是,当你想达到一个怎样的状态、结果,你会做一个决定,经过你的合理或不合理的判断,你至少认为这个决定能够指引你达到那个内心的最初愿景,在你行动之前,你已经和自己的心灵发生了互动,即西方定义“心灵吸引力法则”,这种心灵吸引是可以用来研究的重要学科。假如一个人掌握了这个原则,学会与自己沟通,了解人性的精神层面从未引起过注意的玄机,就完全能把握自己、驾驭自己。中国有句警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心灵吸引”研究是细化的,我们已知的心理疑难杂症若说都是些大手术、大解剖,那么这无疑是将脑部一根细神经挑出来用最小、最快的利刃来庖丁解牛。
我们的历史曾有段时间,非常排斥唯心主义,大力弘扬唯物主义,这其实没有错,错在走极端。如今文化多元化,古老的被研究透的和没被研究透的知识已然复兴,重新燃起人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对易经的热烈讨论,对庄子道家学说的分析讲演,传播的支点其实就是精神,而非物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针对什么去“唯”什么主义,才不偏颇,在某一领域或许的确有另外一种定义存在,并且只有这种定义是恰如其分的,是真实有效的,这是理解的进步。
西方所说的“心灵吸引力法则”,如加拿大人迈克尔?劳塞尔著的《吸引力法则 心灵使用手册》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美国受到热烈追捧,热销全球。迈克尔?劳塞尔告诉人们如何培养主动吸引力,基本分三个步骤,首先得辨清自己的愿望,知道自己不喜欢、不想要什么东西,了解自己想要的;其次,高度重视你的愿望,吸引力法则会给予人更多能够引起自己注意力、能量和聚焦度更加集中的东西;最后,愿望实现。这个简单的道理颇像中国古话常说的一句“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也即“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引黄泉,用心一也”的持之以恒。请看看,中国的古文化是多么的丰富,而中外文化观点往往又多么“英雄所见略同”。
值得注意的是,迈克尔?劳塞尔纯西方式的讲解中也提到中国古老的易经学说。也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中华老祖宗过于智慧也过于勤奋,在几千年前就把天象、循环、因果等捻熟于心,但后代对其卜卦方式的一知半解和滥竽充数式的模仿,始终使这门精深的文化处于尴尬地位,后因强烈的文化宣传需要在批斗伪占卜的同时将优良文化一刀切,加重人们对古文化的可笑滑稽感,终于导致后继无人,变成讲桌上能授业而不能解惑的局面。总之,只是进入了新的尴尬而已。
撇开文化拯救不谈,若谈国学的继承,恐怕不是这篇小文的字数所能承载。狭隘地从为年轻人角度考虑,中国古文化涵义艰涩,学而不易;西方理论口语化,易而好学。但这不是我们推崇洋学的理由,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好的、优秀的文化,结合自己的文化进行思考。
比如,对心、心灵、气的研究,既然三者同属一个概念,讲“气”不容易理解,那么就单纯讲心灵。研究心灵重要性在于什么?把握自己的心,指挥好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这艘小船驾驶的更好,进而使我泱泱大国之大船更加顺利航行,于己有利,于人有利,于国有利。
心灵,是一种力量,把握你的心,可以心有灵犀,也可以心想事成。
《吸引力法则》 神奇的心灵感应
作者:方璐
提起心灵感应,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所有的人每天都有意无意地与自己的心灵打着交道。心灵感应,也可以与他人发生,但多通过具体的一些动作、神态等表现。
心灵感应作为精神表现的一种,指导、支配着人的操作活动。当我们要办一件事时,不同的心灵感应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积极或者消极。在加拿大人迈克尔?劳塞尔所作的《吸引力法则 心灵使用手册》一书中,将心灵感应推上举重若轻的地位。作为一名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实践者,迈克尔?劳塞尔认为,要想知道你是在发出一种积极的心灵感应,还是一种消极的心灵感应,只需要简单地看一下自己所得到的结果就行。这些结果,反映了你先前发出的心灵感应构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极的选择,带来积极的效果;消极的判断,带来消极的后果。人们复杂、功能强大的思维能力,几乎全部来自天然和自学成材,也就是说天生发育完全,后天实践学习,这些会让人们自然而然投入思考,并调整情绪进行实践。做怎样的思考?拿出怎样的情绪?
思考由大脑完成,情绪由神经系统调节,两者完美结合的前提是积极、乐观、向上、勇敢,如此进行心灵暗示,就会使你渴望得到的美好事物追随而来,不管这个速度是快、是慢,总之它会来。
思考与情绪若被苦恼、沮丧、皱眉、悲观、胆小左右,也就是说自己给自己这样糟糕的心灵暗示,其结果就是“糟糕”几乎就是你选择的,那么继续糟糕。
获得成功的人一定是渴望成功的,就连买彩票的人知道中奖率低也一定非常渴望成功一样,你需要有强烈的渴望,渴望会带领你,渴望是你的指航灯。许多人不是缺乏渴望,而是缺乏渴望的内容。没有渴望的内容,奇怪吗?如果一个人,叹息频率较高,喜欢独居,喜欢白天挂上窗帘,任由植物枯萎在瓶子里,那么,很有可能他/她失去了渴望的内容。
就连被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也有渴望之心,封闭只是暂时,封闭只因需要疏通。假如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没有看见这团“渴望之心”的小火苗,火苗就不会燎原并改变他/她的精神面貌。
渴望什么内容,拿什么做精神寄托,活着的动力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为乐观面对开路。不仅仅高喊口号,还要花时间进行分析,观察缭绕在自己心头、手头的事物,帮助自己明白究竟想要什么。想要什么的推理方法,也可以先圈出自己不想要的。拒绝你不想要的,能帮你尽快找出你想要的,说不定想要的方向就在不想要的对面,一步之遥。
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心的秘密,是你的心与大脑作了一次亲密的约会。这个约会完成后,带给你全身心的沐浴,有些人精神焕发,你会奇怪“是遇到喜事了吗?”是的,谁说自己的心灵清澈、向上不是件大喜事呢?
心灵感应是宽泛的,不分年龄段,不分性别,不分工种。假如你是演讲家,新的一天,你告诉自己今天我的演讲一定会得到满堂喝彩,无疑你的好心情和自信会让在座欢欣鼓舞;假如你是一位缔造城市大楼的工人,晨阳初出,你告诉自己今天我的一转一瓦一定要结结实实,无疑你充实带来楼结实,也吸引人们感谢你的心更坚实;假如你是夜班公交司机,余晖已落,你告诉自己星光会指引我和我的车,我披上星光让更多的人踏实平安,无疑你的服务精神会让每个人感知你平凡中的伟大。
我们追求积极的心灵感应,无论你遭遇贫穷,你陷入困境;我们鼓励积极的心灵感应,无论你刚刚倒霉,你正在哭泣;我们开怀大笑着认真告诉你,你立即积极的心灵感应,不容置疑,无论你懵懵懂懂,你半信半疑。
坚信,积极的心灵感应能更好地对抗困窘的严寒;坚信,积极的心灵感应能更强地打败失败;坚信,积极的心灵感应能让人们给你更多的友好;坚信,积极的心灵感应能让你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吸引力法则》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作者:王晓枫
刚刚渡去的情人节热似乎还没有完全消退,在不少简单且很有特色的小Pub和coffee shop中似乎依然可以见到浪漫的气息。人们几乎已经把情人节演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整个二月里“浪漫”成了主旋律,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一年之中最短的月份被人们赋予了“情人月”这样一个全新的定义。
那么,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是否被浪漫的气氛所感染着呢?你是否有情人陪伴着一起渡过呢?如果你是单身,这样的日子里你会不会觉得有些失落呢?但如果陪伴你的人并不是自己认为最满意最心仪的对象,你是否又会觉得遗憾呢?
大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对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在感情世界里不断反反复复兜兜转转的人,不是有首歌也说“爱一个人好难”吗?那到底怎么做才能毫无遗憾地“有情人终成眷属”呢?其实,可以很简单,神经语言程序学专家迈克尔?劳赛尔的新作《吸引力法则——心灵使用手册》可以给出你一个很实用很合理的答案。
在管理心理学中,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推进。管理中组织设置的目标以及表扬、奖励、奖金、荣誉、职务晋升等都是一种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论你的注意力、能量集中于哪个方面,也不论这种注意力和能量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都在吸引着自己的生活。就像某些你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偏偏越容易发生一样。书中的贾妮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是有一些她不喜欢的类型的男子追求她,从而让她感到很有挫败感,身心疲惫。为什么她所吸引的男子都是那些她不感兴趣的、无法真正得到的或者不把她放在心上的呢?她又该如何面对呢?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