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
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之,令诸生
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
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
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这里所说佛性,即是佛之体段、佛界,如来法身。(《经》卷25曰:“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佛性潜藏于众生界,众生见佛性则得涅槃。佛性并不就等于涅槃,涅槃是佛性的显相。众生去除烦恼即可见佛性,而起常、乐、我、净之妙相涅槃。众生本有之佛性,并不是一实体,而只是第一义中道空性。这说明,佛性是遍在的,无论凡圣、染净皆平等共有佛性,犹如虚空遍在于一切诸法。而所谓见佛性者,即以般若中道智(第一义空智),双观生死空与涅槃不空。若只见空则不得涅槃妙有,只有见生死真空而又见涅槃妙有,才可谓真见佛性,得妙相涅槃。
然则,《大般涅槃经》以第一义空智见空及;见不空,尚是分解的说法。容易让人理解为涅槃妙有是实体性的有,而以为在生死法之外别有自体的存在。若是如此,也是一种自性实有之妄执,违背了中道第一义空不碍空、有的原则。《大般涅槃经》认为,不能把涅槃妙有理解为实体性的有。涅槃也是自性空无,非是实体性的有。菩萨见佛性得涅槃,也是以无所得为涅槃。如《经》说:
菩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
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色 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
萨见一切法是空。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萨安住
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见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以无所得为大涅槃,这与中观般若学以见毕竟空为涅槃的学说,在表达方式上简直如出一辙。此外,《大般涅槃经》又解释了为何在说涅槃为空的同时,又说涅槃常住妙有,认为这是佛随世俗说的方便法门,不是佛最后的真实了义说。如《经》说:
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永断故得名为净,净即涅槃。
如是涅槃亦得名为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
俗故,说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父母
而言父母。涅槃亦尔,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
善男子,涅槃之性实非有也。诸佛世尊囚世间故,说
言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实无有子说言有子,实无有道
说言有道。涅槃亦尔,因世间故说言为有。
因此,《大般涅槃经》所说常住妙有之涅槃,并非离生死法之外别有涅槃可得。实际上,菩萨由观诸法性空,当体即见中道佛性,得常住涅槃。生死因缘法是相对的有差别相,涅槃则是绝待的无差别相。菩萨若能于世间见诸法性空,则能当体泯除世间的差别相,而一起超升人平等无二、没有差别相的涅槃界。在此,生死世间法已与妙有涅槃相即不二。这亦如《中论》所说:“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这就是说,涅槃妙有并非抽象的自体存在,而是即着二十五有生死世间当体即是常、乐、我、净之妙有涅槃。《大般涅槃经》说:“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以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就是说,如来得菩提智,证大般涅槃,一切世间法皆当体翻转成涅槃界的不思议功德法。在涅槃界中,一切世间的相待差别相皆已泯除,“唯有一切真实法在”。
《大般涅槃经》说:“佛言善男子,色是无常,解脱色常,乃至识是无常,解脱识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观色乃至识无常者,当知是人获得常法。”这即是由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而当体翻转为不思议无为佛法功德而说。色、受、想、行、识等无常有为法,是杂染的世间法,而如来之色、受、想、行、识则是清净的出世间佛法。前者是烦恼世间,后者是无烦恼涅槃。一为杂染,一为清净,然其体性不二:“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不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圣者断烦恼即可于色、受、想、行、识当体超升为佛法界的清净存在。这体现了《般若经》“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维摩经》“除病不除法”的不间断的解脱思想。《大般涅槃经》常说:断生死法而得常、乐、我、净。所谓断者,应当理解为断取著而不是断尽一切法。如《大般涅槃经》说:
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
塞诸道,所谓若我,若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
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 即是如来。
所谓“唯断取著,不断我见”,就含有“去病不去法”的意思。由断取著,所以心不生贪,心不贪着则得常、乐、我、净大涅槃。如《大般涅槃经》所说:“见生死过,心不贪着,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
上述对《大般涅槃经》中世间即涅槃学说的分析,只是在揭示《大般涅槃经》中隐含的佛教圆融思想。实际上,《经》中多是从分解的角度说生死无常,涅槃是常,而很少用圆融的语言来表达生死与涅槃的不二。按后来中国佛教的判教思想来说,《大般涅槃经》属于“扶律谈常”教,为破钝根众生执空成病,而多分解地、方便地言说涅槃妙有常住,然而其根本思想仍是坚持了生死与涅槃不二的大乘圆融说。在这一问题上,《大般涅槃经》与中观般若学别无二致。
第八章 《胜鬘经》的涅槃学说
在印度大乘如来藏学中,除了《大般涅槃经》之外,还有一类经就是《胜鬘经》类。胜鬓是人名,经即以她为因缘,把佛说的道理记下来的。经的部头小,译本仅一卷。汉文有两译,菩提流支译本收入《大宝积经》内的第四十八会,经名也叫《师子吼》。其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是以如来藏为主题。但是《胜鬘经》讲如来藏,并不同于《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如来三德秘密藏说,是指佛之体段、佛界,而《胜鬘经》则结合众生本具自性清净心来讲如来藏,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成佛的性能来讲心性、佛性。《胜鬉经》认为如来藏为客尘烦恼所染,但本性清净,并认为如来藏即是一种空性智,能观烦恼性空而断无明住地,获证涅槃。《胜鬓经》指出如来藏是一切染净法所依,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生死与涅槃不二。
一、自性解脱与离垢解脱
《胜鬘经》的主题即在于论述“心性本净,客尘烦恼”的思想。《经》说:“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意即,众生心性本净,烦恼只是外来的,并不能影响心性的本净。烦恼只能说是心相,性净则是心性。所谓解脱,不过是透过烦恼心相而得见清净心性。
《胜鬘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来藏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所依的思想。《经》说:“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这是说,生死染法是依于如来藏而有,如来藏是无始无终的,本际不可知,所以生死法本际也不可知。此外,《经》还说:“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就是说,作为一切法生成根本所依,如来藏必是常住不灭的无为法,它不仅是一切有为生死染法的所依(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而且也是一切清净的佛法之所依(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胜鬉经》强调说:“若无如来藏,不得厌苦求涅槃。”
《胜鬉经》将生死染法与清净佛法系于一心,实际上是将生死世间与涅槃境界维系于众生本有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烦恼的生死世间是依存于如来藏清净心,清净的涅槃境界也依存于如来藏清净心。因此,转生死为涅槃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众生本有的如来藏清净心。普通的众生之所以沉沦于生死杂染的世间,是因为有无明住地及四住烦恼,但这些都是心相,众生烦恼心性则是如来藏清净心。如果能破烦恼见心性本净,则杂染的生死世间就能转成清净的涅槃佛国。
《胜鬉经》认为,成佛证涅槃要靠自力,不得靠他力,如经说:“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这个自力就是指众生本有的如来藏,如来藏就是一种空性智:“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这种空智有二种:“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前者,是从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角度来说的,因如来藏本性清净,不与烦恼相应,所以说它“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故称作“空如来藏”。对后者则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二恒沙不离不脱不异”理解成不离不脱不异烦恼,所谓“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这是从心相是杂染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指“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故称“不空如来藏”;另一种说法,则是把“恒沙不离不脱不异”理解成如来藏本来就具有不思议佛法功德,只是由于烦恼的遮障而处于潜伏状态,故称作“不空如来藏”。笔者倾向于认同前一种说法。因为,其一,《胜鬉经》所说如来藏的本性是即烦恼而清净,“空如来藏”是从心性本净上来说的,“不空如来藏”是从心相上来说,如来藏不离烦恼藏,并不是要断坏烦恼法(非坏法),故说不空;其二,经中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第一种空智讲心性本净,不与烦恼相应,这里讲的空是指心性本空(与烦恼不相应),第二种空智,则直指烦恼,但这种空智不是说要断灭烦恼法,而是指由空性智认识到烦恼本性是空,即是说,烦恼是不空而空的,这恰能体现出如来藏作为空智不同于小乘佛教断灭空的特点。经说:“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这是说“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其隐含的意思是指,大乘佛教说即烦恼而清净,不断生死而得涅槃,这是凡夫二乘所不能理解、不能思议的事情,只有佛才能了知。这样看来,那种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理解成不离不脱不异无量佛法功德的说法是有不妥之处,不能体现出空性智所追求的即烦恼而清净,不离生死而得涅槃的思想旨趣,而且一味地把不空理解成实有无量佛法功德,也没有体现出如来藏第二种空智之作为空的特点出来。但是如果以第一种理解为基础,也可以说“不空如来藏”是指如来藏潜在地具有无量无边清净佛法功德。因为,如来藏空性智能于烦恼当体见其性空而翻转成清净的佛法功德。此清净的佛法功德并不是脱离烦恼法之外的某种存在,而就是烦恼世间法在清净心的映现下当体超升成涅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