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涅槃界的佛法功德。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体现出大乘佛教不断烦恼而得涅槃的思想旨趣。
如来藏不离烦恼而自性清净,从解脱论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灭谛。经曰:“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尤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这是说,众生本有如来藏清净心,无始烦恼心相丛生,但心性本净,离一切烦恼,这就是苦灭,并不是要断灭烦恼才叫苦灭。这种苦灭,也叫做自性灭、白性解脱。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断灭烦恼就能证得苦灭呢?《胜鬘经》认为,圣者用如来藏空性智观烦恼性空,就可出离烦恼,明心见性(清净心性),证得灭谛。关于这一点,同样讲如来藏清净心思想的《究竟一乘宝性论》说得更为明确。《论》说:
清净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自性清净,二者
离垢清净。 自性清净者,谓性解脱无所舍离,以彼自性清
净心体不舍一切客尘烦恼,以彼本来不相应故。离垢清
净者,谓得解脱。又彼解脱不离一切法,如水不离诸尘而
言清净,以自性清净心远离客尘诸烦恼垢更无余故。又
彼果离垢清净故。
这就是说,清净有两种,即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者,众生本具自性清净心,而为烦恼覆障,然心性本净,不与烦恼相应。心自性清净不与烦恼相应,即是灭谛,称“性解脱”。离垢清净者,就是离烦恼见清净心性而证得涅槃佛果,这是从最终果位上来说的解脱。在《宝性论》看来,所谓离烦恼并不是断灭一切烦恼,而是由空性智见烦恼无实(性空),本来寂灭而得见自性清净心,故称离烦恼,此如《宝性沦》所说:“此见自性清净法身,略说有二种法。何等为二?一者见性本来自性清净,二者见烦恼本来寂灭。偈言以能知彼自性清净心见烦恼无实故离烦恼故。”
由此可见,《胜鬘经》以及同样讲如来藏心性本净思想的《究竟一乘宝性论》是在如来藏心性本净,客尘烦恼的基础上来宣扬大乘佛教烦恼即菩提、生死与涅槃不二的思想。《胜鬉经》就明确主张: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
坏世间,于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界。
二,有余涅槃与常住涅槃
《胜鬉经》认为,烦恼生死依如来藏而有,如来藏无始本际以来不可知,故烦恼生死无始以来也不可知。所谓解脱,就体现为舍离烦恼得见本净心性的过程。《胜鬉经》把烦恼分为两种,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这四种烦恼具有根本的性质,由之能起一切起烦恼。起烦恼,即心刹那相应烦恼。然住地烦恼与起烦恼,并不是烦恼的产生的最终根源。除了住地烦恼及起烦恼外,尚有一种心不相应根本烦恼,这就是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始终伴随着有情众生而轮回六道,甚至是阿罗汉、辟支佛都有无明住地。《经》说: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
其力最大。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
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爱数四住地其力最
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
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无始无明住地是有情众生中根深蒂固的烦恼根源,也即自我意识(人、法二执的根本)。即使是阿罗汉、辟支佛虽具净智,也不能断除,唯有佛具如来藏空性智,才能断尽无明住地。
《胜鬘经》区分了两种智慧,也叫圣谛智,一是声闻缘觉的初圣谛智(净智),一是佛的第一义圣谛智(也即如来藏空性智)。声闻缘觉圣谛智之所以叫初圣谛智,是因为它只能断四住地烦恼而不能断无明住地。此外,声闻缘觉圣谛智是“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也即,先生苦谛智,再生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也就是说断烦恼,证谛理是渐次的。而佛所具有的第一义圣谛智,则是“无渐至法”,也就是一刹那证得究智慧而断尽一切烦恼藏。佛的第一义智之所以能一刹那顿断一切烦恼藏,而不是渐次地断烦恼证谛理,就是因为第一义智是平等不二的空性智,能见烦恼性空而顿得舍离一切烦恼,如《经》说:“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佛具第一义空性智,断无明住地及一切烦恼,成就无量功德,证得涅槃。而声闻、缘觉的初圣谛智,渐断烦恼渐证谛理,不能断尽无始无明住地,故成有量功德而不具足一切功德,不能证得涅槃。
声闻、缘觉乘的圣者由于断烦恼未尽,所获得的成就是有限的。《经》称小乘圣者“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知有余苦、断有余集、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名向涅槃界”。之所以说声闻、缘觉乘的圣者所得有余解脱(即有余涅槃),就是因他们只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在自力,亦不作证”,而所谓“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声闻、缘觉乘的圣者)证有余涅槃也可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这只是佛的方便说法,不是究竟的了义之说。《胜鬂经》安立两种生死身,即分段生死身与变易生死身。分段生死身是由无明住地缘有漏业而成的众生身;变易生死身则是由无明住地缘无漏业而成的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的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只是了断了分段身,但尚有变易身,所以“二种死者,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但是尚有变易身,“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又,阿罗汉、辟支佛既了断分段身轮回的可能,证有余涅槃,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但是,由于未断尽无明住地,还要受到因缘的限制,所以“梵行不成故不纯”。又,阿罗汉、辟支佛已断四住烦恼及起烦恼,这是凡夫及七种学人所作不到的,故说所作已办,但是由于他们所成就的毕竟是有余功德,所以“事不究竟,当有所作”。最后,阿罗汉、辟支佛断四住烦恼,已了断分段生死的因缘业力,故说“不受后有”,但未断无明住地,尚有变易生死身,不能彻底地摆脱因缘轮回的束缚,所以也不是究竟的“不受后有”。
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所得只是有余果证,“去涅槃界远”,之所以称之为得涅槃,只是佛之方便而已。唯有佛如来断尽无明住地及一切烦恼,以平等不二的空性智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远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证一切法平等如如、自他不二的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也就是佛才能证得的究竟了义之不思议涅槃。
《胜鬘经》把佛所得涅槃称作常住涅槃界,如经说:“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于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界。”佛是因如来藏空性智见烦恼无性,顿舍一切烦恼,证得涅槃。在佛看来,一切法皆平等无二,一切皆解脱自在,一切皆是清净的佛法功德。涅槃界的清净解脱的功德法,并不是此烦恼世间之外,而就只是烦恼世间的存在意义的超升。因此,常住涅槃界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是不二的。这种涅槃境界是通过以空性智(般若智)观烦恼无性、体证如来藏本净心性的途径来实现,体现了对般若观空思想的运用,显然是一种智慧的解脱之境。经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法身者则究竟一乘。”佛证涅槃境界,常住于此,不生不灭。这是因为佛所成就的法身(即如来藏从烦恼中显现)不生不灭、常住不变:“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因此,佛断无明住地及一切烦恼后,于现世证涅槃,在生死后际(持执的根身寿命舍离后),并不是消失无余,他的法身永恒不灭,常住不变。如来法身是一种超出时空限制、永恒遍在的、智慧的生命存在。他超出了世间的轮回,“不受后有”。这体现了神圣世尊的思想,在这一点上,《胜鬉经》与大众部、经量部和《大般涅槃经》是相同的。
三、真常心性与大乘涅槃
《胜鬘经》认为,众生都有如来藏清净心,只是由于无明烦恼丛生,而不能证知自己的清净心性。众生一旦接受了佛法,按佛法修持,“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信者,就是信自己本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污。随顺法智而得究竟者,就是依此自性清净心而作五种善巧观察,就能于“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获得确定无疑的证信。随顺法智有五种:“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观察业报,观察阿罗汉眠,观察心自在乐禅乐,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对自在通。”观察此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由此现起根意境界,即初巧便观;由如来藏为依,有生死业报,即第二巧便观;观察阿罗汉所不能断微细烦恼,即无明住地,即第三巧便观;离部分烦恼,得心自在乐与禅乐,即第四巧便观。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已断舍起烦恼及四住烦恼,已能得自在神通,即第五巧便观。依此五种巧便观,就能于“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而得究竟”,也就是能进入“不思议如来境界”。这一系列的解脱过程,都是以众生本有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依因,所谓“依如来藏故,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众生本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是一种先天本有的超验心,不生不灭,永恒常住。这也可以称作佛性,或真常我。所谓涅槃,不过就是对众生本有清净心性(佛性真我)的显现之境。这种佛性真我(真常佛性)不是轮回主体,轮回主体是以无明住地为根本的业力执持者——识心。《胜鬓经》通过批评凡夫断、常之见以及阿罗汉、辟支佛的“清净边见”,来强调如来藏佛性我的真常性。凡夫于五蕴无常坏灭而生断灭之想,这就是断见;见意识相续不绝而产生灵魂实有之想,这就是常见。声闻、缘觉二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他们只能断除四住烦恼,而不能断根本无明住地;只能断舍分段生身,不能断舍变易生身;并且,将生死与涅槃割裂为二,认为断生死(分段生死)得涅槃,所以是一种清净边见,不是佛法正见。《胜鬘经》对凡夫及二乘圣者断、常及“清净边见”的批评表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作为一种佛性真常我,不同于任何世间的常见,同时也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得变易我(意生身)。世间的常见执五蕴为实有,这违背了佛法中五蕴无我的原则;变易我也只是一种“心相续”我,也属五蕴假我。如来藏佛性真我是一种超验心,虽然内在于五蕴世间,但本质上不属于五蕴世间。但是,如来藏佛性真我又不离五蕴世间,所谓“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众生只要开发自己本有的清净本性,用一种平等不二的空性智慧能于烦恼世间当下见其无性,而证得涅槃。这与二乘圣者将生死与涅槃割裂为二的“清净边见”是根本不同的。
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