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修四念住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其丘应为修四念住,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四正勤耶?”若……不可不精。若复……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四神是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五根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五力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七觉支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八支圣道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八支圣道”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八支圣道,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己修八支圣道”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止、观耶?”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止、观”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止、观,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己修止、观”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证明、解脱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证明、解脱”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证明与解脱,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己证明与解脱”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而住。
舍利弗!凡过去世,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等,是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清净乞食。舍利弗!又凡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等之应如是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应清净乞食。舍利弗!又凡今日之沙门、婆罗门等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清净乞食。舍利弗!然者,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观察,观察而应清净乞食。”舍利弗!实如是,汝等应如是学。”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五二 根修习经
北传汉译 杂阿含一一、二八二 (大正藏二,七八页。)
世尊问谓郁多罗之青年学徒,其师之根(感官)修习法。彼答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为修习乃师之教。佛即然者,盲者、聋者应是最上之根修习者,使其青年穷屈无言。后,佛为阿难说佛教之根修习法。即于圣律无上之根修习法、学人之行道、圣者之根修习法。圣者之根修习者,虽由根识六境,当住于舍、知正念。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征伽罗国无启儒林。时,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已,坐于一面。世尊如是言坐于一面之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曰:“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根之修习耶?”
学童言:“尊者瞿昙!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根之修习。”
世尊曰:“然者,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对诸子说如何类之根修习耶?”
学童言:“尊瞿昙!于此,“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尊瞿昙!如是,波罗奢耶婆罗门对诸弟子说根之修习。”
世尊曰:“郁多罗!如是者,盲者应是根之已修习者,聋者应是根之已修习者。若如波罗奢耶婆罗门之言者,郁多罗!任何盲者亦是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也。”
如是言时,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沉默、困惑、落肩、俯颜、悲丧而无可对言他。
时,世尊知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之沉默、困惑、落肩、俯颜、悲丧而无可对言已,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一根之修习。而且较异于圣者之律,无上之根修习。”
阿难曰:“世尊!正其时。善逝!正其时。请世尊于圣者之律,说无上之根修习。从世尊闻已,诸比丘应受持之。”
世尊曰:“然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尊者阿难奉答世尊:“如是,世尊。”世尊乃如是曰:
“然、阿难!如何于圣律,为无上之根修习?于此,阿难!于比丘以眼见色已,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如是证知:“于我如是之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而此是有为、粗、缘已生也。此为寂静、此为胜妙者,即舍此。”于彼,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者舍乃住立。阿难!譬如有眼之士夫开眼已而闭眼,闭眼已而开眼,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于如是速、于如是急,于如是容易,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舍乃住立。阿难!以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眼所识之诸色,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耳闻声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如是证知……。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容易如弹指,阿难!正如是,对任何人亦如是速、如是急、如是容易于已生之可意、己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舍乃住立。如是,阿难!于圣者之律,关于耳所识之诸声,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鼻嗅香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少倾之荷叶之触水者,即摇动不止住。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如是,阿难!于圣者之律,关于鼻所识之诸香,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舌味味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舌端集唾团已,容易吹飞。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舌所识之诸味,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身触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伸屈腕或屈伸腕,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身所识之诸所触,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土夫,于日中极热之铁板,洒落二三滴之水,阿难!徐徐洒落之滴水,其忽尽灭、消散,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意所识之诸法,谓无上之根修习。
阿难!实于圣者之律,无上之根修习乃如是。
然者,阿难!如何为学人之行道?阿难!于此,比丘以眼见色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而恼、惭、厌忌。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而恼、惭、厌忌。阿难!如是,即学人之行道。
然者、阿难!圣者如何修习根?阿难!于此,比丘以眼见色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若欲:“于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己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于无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以避如是两者即有有舍,应住有念、正知。”即于其处,有舍、有念、正知而住。
复次,阿难!于比丘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若欲:“于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避如是之两者,而有舍,应住有念、正知。”即于其处,有舍、有念、正知而住。
阿难!实圣者乃如是以修习根。
阿难!如是,我于圣者之律,说无上之根修习。说学人之行道。说圣者之根修习。阿难!凡大师求诸弟子之利益,由怜愍而垂怜愍,应为之事,我为此乃为汝等。阿难!如是,有诸树下,如是,有诸空室。阿难!应禅思、勿放逸。应不可有后悔。此乃我为汝等之诸教诲。”
世尊如是已,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中部经典四 注
注第二品 不断品
1 不亲近(anupayo)以an+upayo看为无方便。
2 不没入(anapayo)以由an+apa+i而来之语而译。
3 于圣想(ariyaya sahnaya)之有“于圣慧”(ariyaya pannaya),当然是后者谓正确。
4 彼作性(tammayata),于注释书,为渴爱tanha
5 赤手(lahitapani)从玄奘译。原字意为手染血的人。
6 有主之女(saparidapda)谓a waman protected by a stick之原意。
7 知 原本虽为na janami,此乃误传。
8 语行 于原本kayasaniacaram即马身行,想是由此下略文之关系而错误,因此今暂如所记以订正。
9 见云云 下皆用“现在之历史”。今亦仍如是译出,其他同样时亦类此。
1O 善善云云(abhinnatehi abhihnatehi)即暂以叠语之力说译之。
11 见证之可能 原本为sakkhibhavyatam今以sacchibhabbstam译之。
第三品 空品
1 兜率身(Tusita…kaya)兜率天众之意。
2 妙欲(kamaguna)于北传皆译为欲功德,
3 以下对诸注之文,原本虽不附( ),恐有逸脱,今加附之。
4 出家云云 由次受具足之文推之,此不能忆测为出家式(得度式)。
5 洗肢体 原本有gattaparikamme byapajjita想是错误,今读为gattaparikamme vyaparita=肢体之准备,从事于(洗、按摩等)。
6 阿义耶萨那(Aggivessana)阿夷罗和提沙弥之称呼。中含作阿奇沙那。
7 “对于心”之次于原本有“对于法”之续述,此关于所谓四念之观法,中途之略记,例如唯前后详述之形式者,暂取其意,故改译之。
8 只管 如往还力说之语,以取其意而译。
9 法王 原本有dhammassami为呼格,已有bhante(尊!)今暂读为dhammassami。
1O 此偈亦出于律之憍赏弥篇中,请参照。
11 他云云 原本nanham bhiyyo amnnarum(or amannatha)为两重否定,因难取其意义,读取最后之mannarum or mannatha。
12 那伽云云 原本有matang;aranne va nago以matango aranne va nago译之。
13 自爱形(attakamarupa)是“爱自己”之意,近乎“悠悠自适”之意。
14 为其云云 原本虽为uahatonidanam异本为tato nidanam故,今从此。
15 舍俱行定云云 此上虽略记之符号,想是作此打算。(故此勿记乐俱行定故。)
16 饮酒者 原本例如“饮者于须罗,迷罗耶酒之放逸处”(surameraya majjapamadatthayi)若照如此记述,其文过长故,今略之。
17 彼其比丘(Sa kho so bhikkhubalo)下之贤者时,“彼其,诸比丘!贤者……”即为(Sa kho so;bhikkhatve;pan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