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君主法规论释+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各人之言行必须相应于自己的身份,适合而止,不能过低也不可太高,所言所行,当恰如其份!
  设若自心不放逸,则于身口诸行为,
  无有不能纠正者,故当恒时谨慎行。
  假如能善护自心而不放逸,则身语之一切行为没有不能纠正的,所以应于二六时中恒常谨慎行持。
  如古人说:“身口皆是心之奴仆”,所有的善恶行为均由心主导。若没有以正知正念善护自心,必然会导致身语做出一系列的非理行为。若以智慧摄持自心,则能使身语精进于善法,不杀生、偷盗、邪淫、不说妄语、绮语、粗恶语及离间语,如此身心必然会调柔,从而专注于善法与正念之中。所以一切行持以观心最为重要,麦彭仁波切曾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一法”,此一法就是观照内心。若长期摄持自心,则我们外在行为上的过失是没有不能改正的。如有些人刚到寺院出家,性情刚强,行为粗鲁,智慧鲜少,如狂象一样极不调顺,但依止师父一段时间后,依三宝的加持熏陶,其心稍得调伏时,智慧日日增上,行为也有很大的改观。所以于一切行持中,摄持自心,恒不放逸,至为关要。以前的尼登堪布凡开讲前,惯于以《入行论》中的“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作开经偈,意思就是要首先观察自己的心相续,心稳定下来,才能行持一切善法。如是日日经久不断地串习,时时刻刻谨慎行持,必将臻于至善的境界。
  若人往昔虽放逸,尔后行为不放逸,
  此亦如同离云月,犹如难陀具见等。
  如果有人以前因烦恼业力所驱而放荡无拘,非法乱行,此后能知取舍,改邪归正,再不放逸,就如皎月远离了阴霾的阿难陀、央具等尊者一样。
  古人云:君子之过犹如月上云,显现时人皆见之,消失时人皆仰之。沉溺于轮回中的一切有情,没有一个不为业力所牵,故身心不得自在,以无明痴暗造下了种种恶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失坏戒律等等。虽然如此,一旦善缘现前,值遇上师三宝,依止善士后,深明因果道理了知取舍,行为也会由放荡转变为不放逸,进而成为行为如法的修行人。如:“石弃海中必沉,乘于舟上必越”,意为再小的石头投进海中必定会下沉,再大的石头借着船这个顺缘必定不会沉底,得以到达彼岸。同样,罪业之人若无善缘,必将沉溺入轮回的苦海中,若幸遇善士仁者,引导其断恶忏悔,肯定会脱离苦海。从前的阿育王依佛法善缘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同被层层乌云笼罩的月亮,待风过云散,依旧清辉遍散大地,正所谓:“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往昔的阿难陀、央具等,初被贪嗔等无明所覆,一旦依止正法,改过自新,仍是超凡入圣。
  世尊住世时,以方便劝导堂弟阿难陀出家了,可他“人在朝,心在外”,总是思念昔日丽质殊容的妻子冰扎日嘎,佛陀以神变使他上天堂去地狱,目睹了一切,知道了自己以后的果报,其贪心便烟消云散,一心办道,最终证得罗汉果位。央具理摩罗被外道所骗,愚昧地认为杀死一千人就能获悉地,于是见人就杀,杀红了眼,连自己的母也不准备放过……,嗔心极重的未生怨王杀父囚母也是如此。他们虽于最初行为放逸造大恶业,而幸遇佛陀,施教调化后,弃恶从善,最终证得圣果位,解脱了轮回。
  这样典型而生动的事例,在当今世界俯仰皆是,故我等后学者不宜妄自菲薄,仅执着过去的放荡行为而内疚不已,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应依靠正法使自己趋入究竟的境地。
  依人言行装束等,推知未来贤劣事,
  是故皆不应违越,昔日优良之习俗。
  历来的古德先贤,皆依人们的语言行为装束等方面,推知未来将发生的好事或坏事,因此世人不应当轻易违越,舍弃遗留至今的优良传统和习俗。
  通过人们的言行,的确可以推知未来的祸福和佛法的兴衰。莲师说:人不变心变,心变则会身语相应做不如法的行为。历史上的刘伯温就是从小孩子们口中所说的和身体所作的,分析预知国家未来的军事形势政治格局。以前藏地也是这样,象罗科玛部有一个名叫杰特的孩子,在玩耍时,一边杀虫,一边说:“哎哎……你看,杀了罗科玛的大官,魔军来到,毁了寺院……”“我父亲很厉害,跟他们拼斗,杀死三百三十人……”当时的人观察到这些时,内心很担忧。果然,后来这些都一一应验了。另一方面,世人的言行服装变化多端,将预示着社会有出人预料的变化。出家人穿着僧俗不分,戴草帽等是佛法衰败的征兆。故如今的大德在主持道场,摄受弟众时,一直很重视并再三强调:一定要遵循世尊和先圣的足迹,绝不能改变。虽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佛教僧团清规净戒等以三宝的加持力,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中亘古未衰,尤其是诸佛菩萨化现的历代高僧大德,遵照世尊的金口所宣苦口教诫,以生命继佛慧命,终使几经沧桑的佛法再宏于人间,广利有情,普济群生。
  内在虽具诸功德,装束若劣众人欺,
  是故依照自财力,衣饰随顺高尚者。
  内心相续中虽然具有很多功德,装束若过于低劣,也会遭到众人的欺凌,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财力,衣着装饰尽量随顺高尚者。
  明人智者对自己具足的功德,从来不于众人前炫耀,对自己严持净戒,甚深修证等更是藏而不露。但凡事皆宜适中不失偏颇,在衣着上也应相应,若衣衫褴褛或随顺恶俗,则会遭到别人奚落和凌辱。这样,即便你已内证大圆满,具足菩提心,但别人一见到你就不屑理采,甚至生起邪见,怎么可能有度化别人的机会呢?当今物质发达的西方国家,有些高官老董,由于内心的空虚,白天西装革履指挥上下,晚上却身着乞丐服,露宿于街头……这种颠倒行为,当然会遭到公共的谴责怀疑。以前某法师不,讲究穿著,有个人以讽刺的口吻对他说:“哎,我该怎么称呼你,看上衣应称你为“同志”,看下裙应称你为“师父”……。所以,我们应依照佛陀的教诫,量自己的财力,尽力使自己穿得如法而得体,一位上师曾在众人前严厉呵责喜著破衣的弟子说:“如果你的内心我执未破,外面穿着再破有什么用?”所以内心专注修持外表尽力随顺高尚者,比较让人容易接受。
  喜欢打扮之穷人,身著破衣之富者,
  此二世人所笑处,故当适宜用衣饰。
  过于喜欢打扮的穷人,故意身穿破烂的富者,这两种人是世人所讥笑处,所以在穿着服饰上应与自己相适合。
  在此娑婆世界,众生的业感千差万别。有两种人会遭世人讥笑。一种是往昔没有积累福报,今生贫困,却又喜欢以打扮来满足虚荣心。象有些人把面粉卖了饿肚皮,把换来的香粉涂在黑黝黝的脸上,一看上去,就象冬天早晨牛粪上挂的一层白霜。自己以为很美,别人看了忍不住捂嘴大笑。真是“无财而欲著妙衣,于人乞讨又自慢,此为众人所笑处”。另有一种人虽然财富圆满,对自己很刻薄节衣缩食,完全是个守财奴。世界名剧中的欧也妮葛朗台与高老头,自己庄园里存放多年的面粉已结成粉块也舍不得吃,竟然跟老鼠抢夺食品,衣着更是一踏糊涂。以前,有个拥有上百头牦牛的富人,装着很穷酸的样子,整天穿着一件上百个补丁的衣服,当地的人都称他“百疱富人”。在修行人中,有些刚出家几天的僧人,为了标榜自己是苦行大德,成天穿一件价值昂贵补丁规则的“百衲衣”。所以在如今看衣不看人的潮流中,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众,既不要过于打扮,也不要过分地显得寒酸,而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出家人穿着如法,在家人要随俗随份。否则,对出家人来说则会有损于自己的弘法事业及整个佛教的尊严,对在家人来说,将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
  眷属服饰若美丽,则知君主极大方,
  如驹佩上胜装饰,亦为主人增光彩。
  眷属的衣服装饰如果精美华丽,则可推知其君主非常大方,犹如骏马良驹佩带殊胜的装饰也是为主人增光添彩。
  若上级国君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其属下也会金玉满堂,锦衣美食。如云:“眷属若得诸圆满,此乃长官之光彩,为马严饰缨络者,岂非主人之庄严?”象那些藏蒙等民族的人们,对自己的衣食并不太重视,而十分注重马的配饰,若谁家有高头大马,并配以金鞍子,银辔头,铜铃子的装饰,那么周围的人都会觉得马主人富有而另眼相看。
  同理,若臣民装束服饰整齐精美,就说明他们的君主肯定极为大方;若是破衣烂衫,衣不蔽体,从眷属的衣饰行为就可以推知其君主心胸狭小。当然对智者来说,虽不会有很大的执着,但可推知作为众人的君主是什么样的胸怀,具有如何的行持。所以,君主应该有大方好施的善行,给他人带来方便也增添自己的光彩!
  言说种种其他语,罗刹诸众不满意,
  若说罗刹之语言,则令彼等生欢喜。
  如是世间浅慧众,不知内在之功德,
  外表善于随顺行,则令世人心满意。
  对罗刹说种种其它的语言,他们是不会满意的,如果用罗刹语与之交谈,就能令他们生起欢喜心。同样,世间上那些智慧浅薄的众生,不能了知他人相续中的功德,唯有外表上暂时随顺他们去做,才能使他们心满意足。
  这里以比喻和道理来说明:度人要观待其根机,善巧方便,才能使自他都满意。罗刹是很恐怖的,看起来与魔鬼没有差别,他有一种特性,如果对他说非人天人等语言,他们都不乐意接受。若对他以罗刹语交谈,他就会非常高兴。世人也有这个怪习气,若一见面就用对方的土话方言打招呼,彼此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所以,我们若有语言的天才,对什么人说什么方言,则那些愚昧刚强的人会满心欢喜地接受教言,也就容易调化很多众生。因为他们智慧浅薄,没有修证神通,也没有学过教理,根本不知道敬仰具足内证智慧的大德,只知顺己意则纳之,违己意则舍之。所以应先随顺他们的言行,正象美国乌尔赖博士说:“讲话是一门极高超的艺术。要抓住对方的心理,站在对方的立场,否则开口闭口都是我,让别人很不耐烦,根本不愿意听下去,怎么可能去说服对方呢?”就象我们刚学佛时有很大信心,却不知道世人很愚痴,一味想让别人信佛,若没有说话的技巧是绝对不行的。从前,有一位大法师辞亲割爱,弃尘出家,埋头修学几年,满腹经论返回故里探望昔日亲友,先到挚友家去,想劝其学佛,他的好朋友纯碎是个老顽固,两个人各执己见,寸步不让。结果非但没有劝服老友反而在深更半夜被赶出门外。所以,对待世间的愚人就象对待罗刹一样,先让他们欢喜接纳自己的观点,才能逐渐度化他们。
  是故诸胜大菩萨,虽无刻意打扮心,
  然为引导世间人,故意身著妙装束。
  是故诸多殊胜的大菩萨,虽然无心刻意打扮一番,然而为了方便引导世间人,有时候还是故意身著美妙的衣服装束。
  无论是哪一阶层的人,其言行随合于大众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佛的人,对自己的亲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