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渣
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硝。如冰如蜡。故呼盆硝。齐卫
之硝则底多。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是也。川晋之硝则底少。面上生牙如圭。角作
六棱。洞澈可爱。嘉 所谓马牙硝是也。状如白石英。又名英硝。二硝之底。则通名朴硝也
。取芒硝英硝。再三以萝卜煎炼。去咸味。即为甜硝。(中风活命金丹中用之)以二硝置风
日中。吹去水气。则轻白如粉。为风化硝。以朴硝芒硝英硝同甘草煎过。鼎罐升 。则为元
明粉。唐宋诸人不知诸硝皆是一物。但有精粗之异。谬猜乱度。殊无指归。(濒湖)
卷六卤石部
朴硝
内容:味苦咸。气寒。有小毒。朴硝澄下。硝之粗者也。其质重浊。芒硝牙硝结于上。硝之精
者也。其质清明。甜硝风化硝则又芒硝牙硝之去气味而甘缓轻爽者。故朴硝止可施于卤莽之
人。及敷涂之药。若汤散服饵。必须芒硝牙硝为佳。仲景伤寒论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
主治。与芒硝不远。惟本经朴硝所治者。六腑耳。第如承气入
胃。皆以芒硝。则朴硝不必更列可也。
卷六卤石部
朴硝
内容:味苦辛咸。气大寒。有小毒。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
除邪气。治百病。逐五脏积聚。结固留癖。久热胃闭。疗腹热胀。并大小便不通。破五
淋。及留血闭绝。痰实结搏。通经脉。推陈致新。利女子月水。治时疾壅热头痛。下瘰 黄
疸病。(诸本草)
卷六卤石部
朴硝
内容:即英硝也。味咸微甘。气大寒。功同芒硝。末筛点眼赤。去肿涩障翳泪痛。硝禀太阴之
精。水之子也。味咸气寒。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
唐时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通治积热诸病有神效。(濒湖)经云。咸味下泄为阴。又
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故陷胸承气。皆用芒硝以软
坚去实。(无己)承气用芒硝治大便难。夫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后言之。则前气
后血。以肾言之。肾总主大小便。溺涩便秘。俱为火盛水少。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佐之以苦。故芒硝大黄相须为使也。本草言芒硝利小便而堕胎。然伤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
大黄引之。直入大肠润燥软坚泻热。而母子俱安。经所云有故无陨。亦无陨也。(海藏)甘
露饮。治热壅。凉胸膈。驱积滞。芒硝一斤。用蜜十二两。冬加一两和匀。入新竹筒内。勿
令满。(半筒以上即止)蒸之。令有药处在饭内。虚处出其上。待饭熟取出。绵滤入瓷钵中。
竹篦搅勿停手。待凝。收入瓷盒。每卧时含半匙。渐渐咽之。如要通转。即多服之。关格不
通。二便闭胀欲死。两三日则杀人。芒硝三两。泡汤一升服。取吐即通。小儿赤游。行于体
上下。至心即死。以芒硝纳汤中。取浓汁。拭丹上。
〔论〕 硝生于斥卤之地。乃水土合德以立地。其气上蒸而出者也。水为至阴。土为太
阴。能入阴分而逐阳结。盖本于阴阳征兆之初气以为感化。(不等于他物咸寒但以气味论功)
即金石犹为之消。而非徒以相胜为功。谓其走血者。血固真阴之化醇。同气相求也。既走阴
分而取以化阳毒者。缘阳邪结于阴分而不散。则能蚀真阴以为大患。惟此消化之以全阴也。
夫消性固趋于阴。而阴之所药归者阳。又感上蒸之气。故目鼻口舌咽喉尤其奏功之地。大约
热从乎湿。与热从乎风者。胥治。不止如本草数条也。凡病有阴不能为阳之守。而阳亢还以
乘阴者。在阴固伤。有阴不得受阳之化。而阴郁还以结阳者。其阴愈伤。种种为患。咸借此
阴阳感化之初气消释最捷。(如热渴消瘅。面热唇焦。咽燥舌肿。口疮喉痹。目赤鼻衄。颔
颊结硬。以至谵狂惊痫。刚痉关隔。瘴疠疫毒。斑烂痈疽等症。一皆阴伤于阳而结之甚者。)
本经首曰。治百病。除寒热邪气。则已知其所主治侈矣。第元阳之虚者。是为禁药。而元
阴虚者。投此至阴之化气。反为绝其生化之元。贻害不小也。
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无己)用以涤肠中宿垢。破坚积热块。孕妇惟三四月及七八
月不可
风化硝 制法。悬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气。自成轻飘白粉。或以瓷瓶盛挂檐下。待硝
渗出瓶外。刮下收之。
甘缓轻浮。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主上焦风热。小儿惊热膈痰。清肺解暑。去眼睑
赤肿
元明粉 制法。用白净朴硝十斤。长流水一石。煎化去渣。星月下露一宿。去水取硝。
每斗用萝卜一斤。切片同煮熟。滤净。再露一夜。取出。每硝一斤。用甘草一两同煎。去渣。
再露一宿。取出。盛大砂罐中。筑实。盐泥固济。浓半寸。不盖口。坐炉上。炭火十斤。从
文至武 之。待沸定。以瓦一片盖口。仍前固济。再以十五斤顶火 之。放冷一伏时。取出。
隔纸安地上。盆覆三日。出火毒。研末。每斤入生炙甘草末各一
气味辛甘冷。沉也。阴也。阴中有阳之物。(仙经)主治心热烦躁。五脏结滞。退膈上
虚热。明目消肿毒。用代盆硝。去胃中之实热。荡肠中之宿垢。(东垣) 此粉 炼多遍。
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寒热积滞年少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
胃虚冷及阴虚火动者。仍忌。
〔缪氏简误总论〕 硝者消也。究其功用。无坚不磨。无结不散。无热不荡。无积不摧。
故仲景承气汤用之。非邪结下焦。坚实不可按者。不用。恐其误伐下焦真阴故也。若病不由
于邪热深固。闭结难通。断弗轻投。至于血涸津枯以致燥结。阴虚精乏以致骨蒸。火炎于上
以致头痛目昏聋渴咽痛吐衄咳嗽痰壅类实等证。切戒勿误。虽悔难追。
卷六卤石部
硝石
内容:一名焰硝。即火硝。诸卤地皆产之。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遍地生白。扫取
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
之硝也。澄在下者。状如朴硝。结在上者。或有锋芒。或如圭棱。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
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濒湖)诸硝自晋唐以来。诸家执名而猜。都无定
见。不知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惟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神农所列朴硝。
即水消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者为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
其气味皆咸而寒。神农所列硝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
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以此为正。
(又)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咸卤煎成。南地不产也。(崔 )
卷六卤石部
硝石
内容: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阳也。火为之使。主散热行结。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破
积块。散痰饮。疗肾虚气逆头痛。湿热黄胆。女劳黑疸。风热喉痹。赤眼肿痛。重舌鹅口。
发背初起。得陈皮。性疏爽。
卷六卤石部
硝石
内容:味辛苦。气大温。治风热癫痫。小儿惊邪螈 。风眩头痛。肺壅。耳聋口疮。喉痹咽塞。
牙颔肿痛。目赤热。多眵泪。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
热缓急之病。 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硝石之性暖而散。
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濒
湖)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是物得火焰生。与樟脑火酒性同。本经别录言其性寒者误也。
今兵家火药。用消石者。直入云汉。性升可知。(濒湖)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
升辛散。乃从治之义。(炮炙论序)畜川王美人怀子不乳。淳于意药之。旋乳。诊其脉躁。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硝石一剂。出血豆。比五六七枚而安。此去结之验也。(史记)甘露丸。
治伏暑泻痢。及肠风下血。或酒毒下血。一服效。远年者不过三服。硝石舶硫黄各一两。白
矾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黄家日晡发热及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腹胀如水。大便
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洽。用硝石矾石散。消矾等分。烧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
匕。日三。病随大小便去。小便黄。大便黑。是其候也。此乃本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
以燥湿。同硝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亦治湿热之一则也。喉痹及缠喉风。玉钥
匙。用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白僵蚕一钱。脑子一字。为末吹之。此用硝石为主。佐硼砂
以除痰热。僵蚕去风。更合龙脑以开壅结。又治风热之一端也。重舌鹅口。竹沥同焰硝点之
。内外障翳。三五月不效者。一点复明。焰硝一两。铜器熔化。入黄丹二分。片脑二分。铜
匙急钞入罐收之。每点少许。神效。发背初起。恶寒啬啬。或已生疮肿瘾疹。硝石三两。暖
水一升泡化。青布折三重。温拓赤处。热即换。频易取瘥。
〔论〕 硝石从火。性升而散。(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主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
朴硝入血。又本出地之初阳。以真气而散邪结。不等于朴硝之以胜气而为化也。其同硫黄用。
名二气丹。(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升降水火之功。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
以暑之中。先于心胞。惟硫硝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硫黄入
命门。补真火。其用流动。故曰降而归之。伏暑伤心包。俾之降归命门。正一气相召也。且
有硝石以升散之。故曰升降二气。若伏暑有腹胀疼痛者。更入滑石以利滞热。加白矾以收阴
化阳。庶乎伏者不留耳。是以玉龙丸又为要剂。)按二气来复及大黄龙三方。用硫硝等分。
至玉真丸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苦甚者。则硫倍于硝。缘玉真意主归补肾气于下。而上
逆之阳。第藉硝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耳。
〔朴硝硝石总论〕 朴硝硝石。咸生卤地。假水火二大以为形质。但胜劣有异。故水火
之用迥别。水硝火劣水势。故火体似藏而水用独着。火硝水劣火势。故水体似藏而火用独着。
第二硝初生卤地。硝石色白易炼。朴硝黄赤必再三煎炼始成也。(子由)朴硝属水。味咸而
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硝石属火。
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治诸热病。升散三焦火
郁。调和脏腑虚寒。(濒湖)按朴硝硝石。二者同原于水。同归于治热。但水硝治热之结。
结则多属血分。所谓阴不降而阳不化者也。能行阴中之阳结。则阴降而阳化矣。火硝治热之
郁。郁者多属气分。所谓阳不升而阴不畅者也。能达阳中之阴郁。则阳化而阴畅矣。即就其
味辨之。亦有大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