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咳
伐木
治
痛。
四两
梧子
卷十一蔓草部
忍冬藤
内容:在处有之。藤蔓左缠。茎色微紫。对节生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花初开
瓣俱白。经三日渐变金黄。幽香袭人。燥湿不变。名金银花。藤名左缠藤。俗曰甜藤。
忍冬。夏采花。秋采叶。冬采藤用。
味甘。气微寒。主寒热身肿。解散热毒。治风除胀止渴。及一切风湿气诸肿毒。痈疽疥
癣。
其治风
气。所云
虺雷。治
忍冬酒。
叶入砂盆
铁。生甘
渣。分三分
及疔疮便毒。
以渣敷上。败
痛实热。状
一两。甘草八
〔论〕忍冬凌冬不凋。取其汁能伏硫制汞。故有通灵之号。其质凝于严冬。而花吐于春
深。
性以
以为
诸
有
门
方书治消渴已愈。防发痈疽。预取忍冬酒煮窨服。至大小肠通利。方为药到。此证乃脏腑热
除。而经络之热未净也。必用此酒透去之。且不特治痈。亦能止渴。是则从脏腑而经脉。从
经脉而肉里。斯味实有全功矣。别录谓其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岂尽妄哉。忍冬。其藤左转
。已属肝剂。而茎色微紫。又肝之血剂也。春深吐花。始白而后黄。是又由肝达肺。由肺达
脾之味也。故不只于行经络。且能周肉理。散血分热毒。缪氏治偏头痛属肝经血虚有热者。
用之。又忍冬花浸酒。能令血热而大肠结燥者通利。亦是乙庚相合之义。
忍冬藤补血。惟气虚及寒多人。不宜。
〔修治〕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采用。
卷十一蔓草部
黄药子
内容:在处栽之。茎高三二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根长尺许。围三
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黄药红药。一物二名。
子。方书亦用之。未审何物。
x根x
味苦气平。平即兼凉。气薄味浓。降多升少。阴也。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凉血降火。治
肺热咳唾血。鼻衄舌衄。舌肿咽喉肿痛。疗诸恶肿疮 。消瘿。(不越凉血和营散结之义)
解
肝
地
两
量
治一切发背痈疽俱效。阴毒尤要。如无赤药子。以黄药子代之。吐血咯血。能解诸热烦躁。
及
两
服
臼捣
〔论〕黄药根味苦气平。苦者火味。平者金气。火合金以为用。则气归凉降。气凉降以
化血
金火而降于水
缪氏。痈疽已溃。不宜服。阴证当以内补为急。药子之类宜少服。只可外敷。
卷十一蔓草部
王瓜
内容:三月生苗。其蔓多须。其叶圆。如马蹄而有尖。面青背淡。涩而不光。六七月开五出
小黄花。成簇。结子累累。熟时有红黄二色。皮亦粗涩。根如栝蒌根之小者。澄粉甚白腻。
须
下尖长
x根x
气味苦寒。有小毒。能吐下人。主治消渴内痹。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疗诸
邪气
下乳
能除湿
黄胆变黑。用土瓜根汁。平旦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当从小便出。不出。再服。小便如
泔。
末。
王瓜
〔论〕经云。寒泣血。王瓜乃以苦寒而效活血之用。知其所治之瘀血。皆因于热者。第
细绎
又或
用于
再以
实于六
x子x
即赤雹子
味酸苦。气平。生用。润心肺。治黄病。炒用。治肺痿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疗反胃
吐食
赤雹儿
半两。
卷十一蔓草部
络石藤
内容: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贴石。折之有白汁。其叶小于指头。浓
强。面青背淡。涩而不光。有尖圆二种。功用相同。六七月采茎叶用。其绕树生者。叶
薄也。气味苦温。微寒。入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治喉舌肿闭。背痈 肿。口干舌
焦。养
地之阴气
毒也。喉
即通。神
叶相对
栝蒌一
小便白浊。
史载之言
用络石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 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
米饮下。日
〔论〕凡味苦寒则就水。苦热则就火。络石味苦。凌冬不凋。得于阴气最浓。六七月采
之。
达清
浊。
〔修治〕粗布揩去茎叶上毛。熟甘草水浸。晒干用。
卷十一蔓草部
木莲
内容:即木馒头。一名薜荔。延树木垣墙而生。四时不凋。浓茎坚强。大于络石。不花而实
微似莲蓬而稍大。六七月实内空而红。八月后则满腹细子如稗。一子一须。其味微涩。其
轻虚。
味甘涩。气平。主治壮阳道。固精。消肿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肠痔。心痛阴 。
〔论〕黑丸子治久年痔漏下血。以木馒头为君。集简方治阴 囊肿。烧木馒头酒服。又
有与
振之
证矣
卷十一蔓草部
五龙草
内容:即五爪龙。纲目不载。因治背疽奇中。故详录之。此草蔓生下湿地。叶似丝瓜
五丫。丫俱有须。故名五爪龙。三月间采。阴干用。
背疽总略。背疽属火毒酝酿而成。不能外散。势必内攻。不能中出。势必旁溃。医以凉
药围
以火引
照。即
火捻提照方。照法日每一次。初用捻三根或四根。次日用四根或五根。以次至六七根止。
大
子
药
法熏
太乙
心等方
先。
x熏药方x
雄黄朱砂血竭没药各一钱。麝香二分。血竭没药。赝物极多。须按本草求其真者。
细末。绵纸为捻长约尺许。每捻药三分。真麻油润灼。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遭徐
之。火头上出。药气内入。疮毒随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五七条。
渐消又渐减。熏罢随即敷药。自外而内者。言自红晕外。左右旋照以渐将捻收入疮口
更须将捻猛向外提。以引毒瓦斯。此是手法。
x敷药方x
五爪龙车前草连根叶 草金银花各等分。上四味鲜草。一处捣烂。加多年陈小
起。仍加飞盐末少许。共为稠糊敷疮上。中留一顶。拔脓出。若冬时无鲜者。用根及
药。(蓄草者阴干。无见火日。)陈醋调敷。如五龙草急觅不得。而疮势紧急。即将车
味捣用。亦能奏功。疮初发时。取五龙草汁半盏。黄酒和水饮。能内消。
x太乙膏x
元参当归白芷肉桂大黄生地赤芍苦参 八味切片。用麻油二斤。入铜锅内。煎至
隔棕滤去渣。入黄丹十二两。再熬。滴水成珠。捻软硬得宜。即成膏矣。制丹法。先
紫色。倾入缸。滚水泡之。再汲凉水满缸。用棒常搅。浸一宿。去水。再炒如前。两
研。务要极细。
凡人将发痈疽毒。半年一年前。必常自觉口干。或作渴思饮茶并水。或食已即饥。名为
中消
金银
十余
共
得酒
卷十二水草部
泽泻
内容: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吐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秋末采根。曝干用。
味咸甘淡。气寒。沉而降。阳也。入足太阳少阴轻。逐湿行水。去三焦膀胱停水留垢。
伐
渗湿热。治泄精。及疝痛香港脚。肾脏风疮。去阴间汗。除阴湿之圣药。(洁古)去脬中留垢。
以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易老)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
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仲景用治支饮苦冒。使之降而奏功也。(濒湖)下焦湿
热致精泄者。宜投之。(嵩)八味丸之用泽泻。取其伐肾邪。起阴气。助补
多服病患眼。(扁鹊)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阳潜耗故也。(濒湖)无疾服之。令人目
(洁古)水肿昼剧夜平者。阳水也。泽泻同二苓术芍人参陈皮赤豆桑皮治之。多服必
剧昼平者。阴水也。同车前赤苓生地白芍薏仁木瓜石斛赤豆桑皮治之。多服必愈。同
苓半夏陈皮紫苏。治一切停饮停水。饮证病甚欲眩者。用泽泻五两。炒术二两。水三
煎服。必效。肾脏风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研。炼蜜丸梧子大。空心。温酒下十五丸
十丸。
〔论〕泽泻本水草。味咸气寒。的入水脏。为逐湿行水之捷药。然咸得有甘。此濒湖所
谓淡
其能起
如中焦阳衰
焦膀胱病于
相火郁于肝。
泽泻皆治之
升以达阳。
则阳郁而
致肾气虚
及支饮苦
茯苓汤下
化而水行
病患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精滑作泻。目虚不明等候。咸禁。
〔辨治〕不油不蛀者良。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晒干用。一法。米泔浸。去毛蒸。或
捣碎
卷十二水草部
石菖蒲
内容:一名尧韭。类凡五种。生于池泽。蒲叶肥。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
蒲叶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
石菖蒲也。栽之以砂。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如韭根如匙柄。高四五尺者。亦石菖
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蒲。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
x根x
味辛微苦。气温。主治开心帅气。通九窍。明耳目。治耳鸣或痛。客忤癫痫。除心积
伏梁。并下气湿痹。(在阴在脉之痹。乃湿乃风之因。咸能宣发。设寒水专令。取效更捷。)
止
心气不足。人参茯苓石菖蒲。水土和合。抽为草木。惟石菖蒲全得生阳之气。吮拔水液。盘
络砂石。不假地土之力。昌美溪浦之间。故曰菖蒲。以治病之用言。当号昌阳。以发生之体
言。当号阳昌。(子繇)古方有单服菖蒲法。心腹冷气KT 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吴茱煎
汤饮之。猝患心痛。嚼一二寸。热汤或酒送下。(颂)下痢噤口。虽是脾虚。亦热气闭隔心
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温。用山药失之闭。惟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粳米饮调下。或用参苓
石莲肉。
阳精芳草
(仲淳)同
萆黄柏。
为补心之剂。
以猪心一
蒲八两锉。斑
子大。每服三
〔论〕菖蒲感百阴之气。冬至后五十七日始生。盘水石间。吮拔水液。不假土力。稍有
泥滓
菖蒲
为君火
语以
阳既昌乎阴
脉络之宗主
蒲补心气之虚
即随丁。然后
阳。其阳气之
生阳之气。感至
阳气之通天也。
〔辨治〕生石上者。嫩黄紧硬。节稠一寸九节者。真。中心微赤。辛香少渣。更妙。其
有形
刮去
。晒干用。
卷十二水草部
蒲黄
内容:蒲即今取以为席。或并作扇者。黄即花中蕊屑也。
气味甘平。手足厥阴血分药。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
便。
止血消瘀。疗血气心腹胃脘痛。治吐衄。(鼻舌)尿泻血痢血。及女子崩漏堕胎。又通经脉。
除
草
黄
不变。是知蒲性精专在黄。然亦具夏火长夏土秋金三义。(子繇)与五灵脂同用。治一切心
腹
肿满口。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而愈。(芝隐方)据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
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剂也。得地之阴气。兼
言甘平者。是兼辛而言也。甘能和血。辛能散结。故或生或熟。皆可奏功。(
干姜炒黑豆芎归地膝泽兰。治产后诸血病。同车前牛膝生地麦冬。治溺血。同阿
麦冬赤苓车前杜仲川断。治血崩血淋。生纳舌下。数数易之。消重舌。一切跌扑
停滞腹中。生蒲黄煮浓。和童便饮之良。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
行血药主之。老幼吐血。蒲黄末每服半钱。生地汁调下。量人加减。或入发灰等
血。方同上。口耳大衄。蒲黄阿胶炙各半两。每用二钱。水一盏。生地汁一合。煎
温服。急以帛系两乳。止乃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