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尋」的解義是心觀注於所緣的感覺,如眼前心正在注視著所凝構相境上,相境是所緣,心繫於所緣便是「尋」。心滲透於所緣叫作伺。在同一時間,又會發生歡喜的感覺,有如作事成功時覺得十分滿意的情境一樣,隨人而異,有的喜在心頭,有的喜露於形色;這叫作「喜」。同時又因定靜而感覺到安樂,心曠神怡,這叫作「樂」。這時心集中在一處,堅定不移,不動不搖,這叫作「一境性」。
  觀見「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感覺,一齊而生,表示心已經定止,達到初禪或第一禪的境界,心繫於所緣也知道,心滲透於所緣也知道,喜也知道、樂也知道,心集中於一境也知道,五種禪支完全感覺到,這便是第一禪地的特徵。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察修持,這一階最難修,因為太過精微,如果有雜事紛擾便修不成;但也不一定,關鍵在於修持的人耐性如何,有忍耐力的不妨埋頭苦修,便是在家也好,只要有空便可找比較安靜的地方修練。有私室的人更妙,不過太嘈雜的地方便不適合,因為這種修持適合於山林幽靜的地方,故最好有特設的靜室或園林為標準。如果達到這個初禪境界,便等於完成了「身行定止」階段,亦即平息呼吸的最後目標。
  達到初禪時,會感覺到又喜又樂,一心集中在所緣,並透澈了知,這裡必須分別清楚,心攀于所緣是一件事,心透澈了知所緣是另一件事,修行達到成功了便感覺到喜慰與快樂,心神完全集中在所行的事業上,這便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禪分的解義,學者必須知曉,第四階課程到此為止,由修行身行定止而進入初禪的境地得到了正定。

  【第一段復習提要】   再從頭復習一次,第一階觀察長呼吸,直到與其混熟,洞識長呼吸的一切情形。
  第二階觀察短呼吸,作同樣的修法。
  第三階觀察呼吸支配身體的關係,同粗同細,同動同靜,知道這兩種身乃屬一體的原理。
  第四階眨澓粑蛊渲饾u平息,以跟走、守觀、取相、似相的技巧引心達到初禪境地,觀覺禪分而得到正定。這便是第一段「身觀念處」的課程,共有四階。有什麼疑問,不妨試行探討。
  若要繼續修持第二禪、第三禪,乃至第四禪,並不困難,乃枝節問睿灰螠p低禪支分量,便可如願以償,用不著累述。第一段「身觀念處」到此為止。
  為什麼要稱為「身觀念處」呢﹖因為呼吸氣息與肉身同體,肉體稱為身,氣息也稱為身,兩者有不能分開的關係,現在我們已經平定了氣息,身體也跟著平定,知覺便十分圓滿,第一段也就此圓滿。

  第二段:受觀念處

  現在繼續修持第二段,稱為「受觀念處」,這一段也分四階,完全與「受」(感覺)搞在一起。
  「受」從何而來﹖這裡的「受」便是指禪定裡的喜、樂感受而言,大家諒必記得,當我們修習「身行定止」的氣功而達到初禪地時,發生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感受,便是以其中喜、樂兩種感受作本段修持的基礎,到了這第二段,什麼都不管,只要在喜、樂的感受上著手,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觀察「喜」發生的情形,熟識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識呼吸的一切一樣,知道什麼叫作「喜」﹖其狀態如何﹖為什麼會發生,有什麼威力﹖這便是第五階的課程。乃全部的第五階,亦即第二段的第一階,以下皆以全部階數稱。
  第五階觀察「喜」純熟了,便移觀第六階的「樂」受。喜受性粗,樂受性柔。必須分別清楚,喜與樂並不相同,當我們作事成功時,會歡喜得肉跳,有時更會高呼踴躍,表現出各種激烈的舉動,這便是「喜」。
  到了第六階,極喜之後必生安樂。
  必須拋開喜念,以便露出樂念,易于分別觀察。樂念比較溫柔定靜,更加舒適,心曠神怡。這一階便是觀察這種樂受,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詳細觀察,直至純熟洞識,知道什麼叫作樂,其狀態如何﹖因何而生﹖有何結果﹖有什麼威力﹖正如我們洞識長短呼吸一樣,洞識了第五階的「喜」和第六階的「樂」。
  現在再繼續修第七階「心行」,「心行」即心的支配者,亦即「喜」與「樂」,這兩種感覺稱為「受」。「受」乃心的支配者,驅使心作種種的妄想,想要這樣,想要那樣;樂受發生時,便生愛念,想要佔有,結果造成煩惱與痛苦。
  我們便是觀察這種「受」支配心的情形。受即是心行,是心的真正支配者。 
  樂受有樂受支配心的一種方式;苦受有苦受支配心的另一種方式。總之凡名為受,都是心的支配者。
  在這第七階上,唯一觀受支配心的情境,喜與樂對心的一切感應都要完全透視,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修行觀察,以備作第八階抑制心行的力量。
  第八階亦即第二段最末的一階,控制心行以達定止。其法在於消退心行的力量,不令其自行支配於心,如樂受發生時,引起煩惱與執著,我們便控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維樂乃屬無常,虛偽欺詐,不執著於它,樂念便會自然而退。蓋心的本性不喜歡虛偽欺詐,如果不思惟觀察,便易受騙,但若明白那是煩惱與痛苦的禍源,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會消退。故知道思想乃煩惱的真諦,其結果使我們能夠控制心行執著的力量。拢湓弧胳冻鋈胂㈤g學習抑止 (息止 )心行」。這便是第八階課程,到此為止,現在已經完成了第二段受觀念處的修持,共有四階,連前合共八階,亦即修完了兩段。

  第三段:心觀念處

  第三段稱為「心觀念處」,直接修行御心。從第九階開始至第十二階,共有四階;第三段的第一階,亦即全部的第九階,以下作第九階稱。
  第九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心的現狀:眼前心正處在什麼情形﹖是喜還是樂﹖有貪還是不貪﹖紛亂還是靜定﹖污穢還是清淨﹖等等不一而足。我們都要完全觀透,是非善惡好壞完全知道。如此坐觀明察,便是第九階修行的課程。直至了然純熟,便可移上第十階。
  「呵!現在我要控制你了!」第十階便是控制心使其生極喜。處在喜悅的情境中。拢湓弧胳冻鋈胂㈤g學習心生極喜」必須學習到控制自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全心都沈浸在極喜的感覺中。這一階也許比較難修,但鍛鍊純熟了心便被降伏,受我們控制。這是第十階課程,御心生極喜。
  第十一階控制心使靜定。心由極喜轉為靜定,不再喜樂了。拢湓弧胳冻鋈胂㈤g學習心靜定。」必須學習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的地步,不用依靠禪定,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御心停定,控制成功了,便算是完成了這一階。
  接下第十二階令心解脫,拢湓弧胳冻鋈胂㈤g學習心解脫。」即令心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也可說解放心脫出雜念。
  有什麼染著於心,便把它解除去,或者將心拔出染著,兩種說法都行得通。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解放心脫離染著,便是第十二階課程。亦即第三段最末一階,這裡稱為第十二階。
  再復習第三段課程:第九階觀心各種形態。第十階御心令其生極喜,第十一階御心令其定止。第十二階御心令其解脫,這一段稱為「心觀念處」,看出了嗎﹖知覺一直控制著心,故有心觀念處之稱,第三段到此為止。

  第四段:法觀念處

  第四段「法觀念處」,乃觀察法的演變,共有四階,本段的第一階,亦即全部的第十三階,包括第十三階至第十六階,成為一段。
  第十三階拢湓弧胳冻鋈胂㈤g學習觀無常」,必須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察諸行無常,直至透澈了悟為止。
  要從什麼地方觀無常呢﹖本修法不于外境,不于外人,不于外物觀無常,唯于修者本身觀無常,詳細觀察自身內所有的一切,即從呼吸觀起,長呼吸無常,短呼吸也無常,身行也無常,身行定止與心行定止都無常,禪定也無常,尋也無常,伺也無常,喜也無常,樂也無常,一境性也無常,凡屬身體的一切都無常。
  再觀第二段的喜也無常、樂也無常,喜與樂支配身的情境也無常,就是心行定止了也能變化,同樣的無常。又再觀第三段心的各種形態都無常,心生極喜也無常,心安泰也無常,心解脫也無常。用不著觀別的,只要觀察我們正在練習的每一階課程,都充滿著無常的境相。
  禪定也無常,那真是可笑!當我們修持達到禪定境界了,但回頭一觀,呀!前後左右都屬無常。所以用不著外觀,只要內觀便得。這便是第十三階的課程,叫作無常觀。
  這一階是全部最緊要的一階,能不能脫身完全在這一階上,如果不見無常便得不到道果;無常觀越濃厚道果越深,無常觀越詳細道果越明顯,為第十四階修持離貪的先決條件。
  「離貪觀」即觀見脫離貪著慾念。如色染之消退,慾念層次之脫離。由觀見無常而脫離執著,這一階便是坐著觀察脫離執著的情形,故稱為「離貪觀」。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明顯的觀見貪慾消退,這便是第十四階的課程,觀見脫離貪欲。第十四階脫離貪欲之果,乃得自第十三階觀見無常之因。故第十三階修持火候如何精純,第十四階的道果也跟著同樣的深厚。亦即是說:觀見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跟著那樣。這裡「離貪」的解義,離即是漸次消滅,貪即慾念,「離貪」就是漸次消滅煩惱慾念,漸次消滅執著,漸次消滅痛苦。
  接下來第十五階「滅盡觀」,觀見煩惱與痛苦消滅殆盡。貪欲消滅,煩惱與痛苦便跟著消滅殆盡。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見慾望盡滅,稱為「滅盡觀」。
  其實修完第十五階便夠了,已經達到最後的道果。在第十四階與第十五階之間,由離而滅,離便是道,滅便是果。
  但還有第十六階在後,用以觀察修行的成功,稱為「捨棄觀」,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見捨棄的情境。
  其情形正如已經斷絕完盡了,斷絕完盡了一切煩惱與痛苦,完全捨棄了。第十六階課程到此為止。 
  無常也好,離貪也好,滅盡也好,捨棄也好,都稱為法,在這一段上觀察四種法的演變,故稱「法觀念處」,是最末的一段。修完了這一段便告功德圓滿,因為煩惱已經滅盡了,痛苦也熄滅了。本梵行因此也告終結了。
  再從頭回觀一下:
  第一段有四階,完全處理呼吸與身體互相支配的關係,稱為「身觀念處」。
  第二段觀察喜受與樂受的生滅,稱為「受觀念處」(也有四階) 
  第三段觀心與御心作種種變化,稱為「心觀念處」(也分四階)。
  第四段觀無常、離貪、滅盡、捨棄四種法的演變,稱為「法觀念處」 (共有四階)。
  合共四段,稱為「四念處」。如果四念處修持圓滿,便能得到滅苦之果,同時「七覺支」也隨著圓滿。即在修持「四念處」時,「七覺支」跟著發生,「四念處」修持圓滿了,「七覺支」便跟著圓滿,有「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七種覺支全備,故佛世尊曰「修四念處圓滿,七覺支也圓滿。七覺支圓滿,一切智與解脫也圓滿。」智慧圓滿便能滅盡煩惱,煩惱滅了便能解脫痛苦,痛苦解脫了一切便完結。所以修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