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_@也就引導我們去思考第二方面。
全念住的適合性,強眨椒ū仨毰浜夏繕恕R虼诵姓弑仨毧紤'他的方法是否與正法一致,如果不一致,那麼正法的三個目標也就不能達成了。常聽人們說起他們的目標是要在此生達到極樂,但是當細心察看他們的環境,他們做事的方法,他們修行上所作的努力時,常常會發現他們的目的與方法並不配合。這樣的人們需要認識全念住的第二方面,以便能更精確地衡量他們的目標與行為。當這兩方面都確實地被修習時,自然會導入第三方面,全念住禪思的領域。
就像前兩方面,這也適用於傳統的靜坐、經行禪思的修習和日常生活的專注。任何一個禪思者都知道,心念很容易溜過禪思的主睿瑒x那之間就跑得很遠了。這種全念住可以防止這樣的事,它持續地把心念安住於禪思的主睿T谌粘I钪校粋熱盏亩U思者也能持守著禪思的主睿绕涫欠锤驳貙ψ约海☉浤睿┠承┦隆a崦鎸⒂懈嘤嘘P的說明,但這裡可以注意到許多佛教國家常用「佛陀」(覺者)、「阿羅漢」(應供)這些字眼;另外在英語裡有些字眼,例如「和平」或「愛」,也被使用。一旦開始眩b,只要念住,幾乎就能自動地持續下去,所以心念不會被各種感官的刺激所牽引。如此一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禪思的主睿膊恢蚂侗粧螚壛恕
但是一個人可能會被淬鍊成犀利(的內明),因為四種念住——身、受、心、法都成了禪思,那麼只有在洠в幸粋特殊主睿那闆r下才能趨近內明。由於在禪思領域中哂萌钭。哪钜簿筒浑x於法,而且每一件所做的事都了然於心,善根也因此而增長。同前面一樣,這也就導入最後一方面。
不愚痴的全念住:這個觀念是一向所認為是「我的」、「我」(我的房子、我的家庭、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看法)其實不是我的,因為實際上並洠в小杆姓摺勾嬖凇_@個觀念只有到正覺的時候才算圓滿,否則仍然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予以培養全念住的一方面,尤其是在所擁有的人、動物、無生物遭逢死亡、朽壞、遺失、被偷或有所損壞時。這種例子多的是,反應如何?是否拒絕接受無可避兔的改變和朽壞,或者變得憤怒?或者變得沮喪悲哀?這是世間俗法,而非正法。如果要學正法,必須隨時緊記存在(有)的三個特性——無常、苦、無我。它們的真正本性是不癡。愈是專精思惟這些特性,心念就愈能淨除愚癡以及經常隨伴的貪欲、瞋恚。
所以這個練習也一樣,從所謂世俗的專注結合著日常生活的細節,一路導向全然無癡之正覺的全念住。同時不能忽略世俗的細節而只注意所謂高雅的活動,因為有很多證得阿羅漢的拢呔褪菍W㈧度粘J聞諘r証悟的。例如沙彌桑奇克和潘迪達就在剃渡時自知煩惱已盡。其次,優波離王子也在如廁時看到跨下糯動的蛆蟲而達到深禪定。
從上所述的第一個身觀念處;或許就能知道佛陀所說「念住是處處有所助益」的真實性了。在下述三個觀念處的思考中,它的「真實性」將會更明自。
二、【受觀念處】
身體之後,「感受」是一個人接下來最明顯的組成了,「感受」並不是指所謂「情緒」那麼眩s的觀念,它只是單純的指「愉快」、「痛苦」、或「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也不包含因此而起的「喜歡」或「不喜歡」。
「受」在巴利語中叫做「vedana」,也告訴我們必須認識它們,它們乃是我們認知的一個根源。為何要認識「受」呢?因為他們非常明自地指示「什麼應予避免」、「什麼應予開發」。當正確念住「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時,便能提供禪思者許多有用的資訊。
樂受如何存在?佛陀解釋說,當某一感官先被刺激,如緣眼和色,眼識生起,三者和合謂之樱捎|之因緣生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樱暮头ㄒ嗤┩ǔ_@個過程的發展是透過想蘊回溯相關的一些記憶資訊,然後做出決定——基於記憶、感受而做出應予完成的意願,它被渴愛所增強,而伴隨著想像和臆測。
在此我們只對「受」生起的初期過程有興趣。關於眼和色並洠в性S多可予著力的,除了對眼睛(及其它感官)加以收攝之外,當能予收攝時,就不會有衝突,眼睛(和其他感官)雖是父母所生身的一部份,也稱為業報身,因為它的形成部份是緣自宿業。一個人所見的色(物伲澜纾糠菀彩蔷壸运迾I,對此色的評價也受宿業的染著。眼色缺一時,眼識便不生起,樱鼊t緣此三者。當眼識起作用時,色才樱鼊友郏谶@個接樱幕A上生起受。有趣的是許多人認為「想」比「受」先來。這就是說頭腦和理性的思考優於內心和感受。但佛陀開示——且禪思者必須細察——「受」先生起,然後彩繪(染著)後起的思想。
對禪思者而言,「受」先生起是一件很幸叩氖拢驗樗峁┝艘粋可念住的點,使通往渴愛的流程得以切斷。在十二緣起表中,佛陀一再說明「受緣愛」,這是很重要的連鎖。「受」在此意指因宿業而生起的「受」,連鎖繼起的亦可造業亦即業報或業果。但「渴愛」則是新業的造作,生死輪迴的強化者,所有苦痛之所繫者。所以一旦受觀念處被發展起來,渴愛便被檢查出來,讓我們更詳細地注意它。
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傷痛的經驗,然後至少感覺不愉快,或許變得不近人情。苦受先起,憤怒(激起瞋恚惡根)繼生。這可能蘊藏於己身,或表現於姿態、行動及言語。對多數人而言,一般都是採取壓抑憤怒或發洩憤怒的方式。但佛陀教導念住「受」的方式,以避免兩個極端。念住苦受,只要如實知苦,無言地觀照即可。憤怒和瞋恚因此洠в袡C會生起,所以就不用予以壓抑,也不會宣洩憤怒而造作惡業。「苦受」因此成為預警瞋恚的指示器,應及時的加以留意。
這裡先解釋苦受和瞋恚的生起,部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很樂於去除這兩者,部份是因為它對一些人來說,比樂受更為顯而易見。就如我們已指出的,通常它並不能因此而免除身體的苦受,但它卻常能免除因為瞋恚所引起的心理苦受。
並非每一個人都熱望去除貪慾——由樂受所激起的第一個不善根,有誰不喜歡快樂呢?念住樂受,只限於「快樂」或「樂受」,或檢查繼起的貪慾,以免流於放縱或壓抑。在家人的生活中,某些情況下,這樣地限制或檢查貪慾也是很有益的——因此可以免於紛云的人際關係所帶來的糾紛和痛苦。樂受也就成為一個必須予以注意的警示燈,使貪欲不致於增長。
一生中大部份時間則是不苦不樂受,因為不苦不樂,也就幾乎不被認為是受了。這種中性的受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實際上他指出比貪、瞋之毒更強烈和廣泛的癡毒。當中性的受生起時,令人無法察覺,無法清楚地認識它們,亦即對它是無知的,愚癡乃是無知的一部份,意指對我執的迷惑而不知因緣的法則,而一個佛教徒的目標則在以內明之光洞徹愚癡與無知。
世尊因此教眨В瑯肥苴呾敦澯嗍苴呾恫_恚,不苦不樂受趨於愚癡,皆應袪除。
三、【心觀念處】
心觀念處比起受觀念處要更為精細地、專注地觀察種種心理狀態的生起和消失。這裡必須說明英語的「心」(Mind)和巴利語的「心」(Citta) 兩者之間的差別。首先這個字通常包含了感受,它是情緒的基礎。所以「心情」(Heart)也包含在 Citta 裡頭。在心觀念處的前後關係中,並不強眨榫w那一邊,因為受已被獨立處理。然而貪、瞋、癡及對應的不貪、不瞋、不癡仍然深植其中,包括了喜和不喜的情緒。
第二,英語裡頭的「Mind」係用於單數的個人,當有人說到「Minds」 意指多數人。但是在佛教徒的習慣中,當談到傳統的真理時,一個人可以說經歷許多心境「Cittas」,許多 「Minds」,他隨著內、外部的刺激而轉變。當然,這是對事物迷惑的看法,因為「內明」顯示無「人」擁有或經歷不同的「心境」。
從一般觀點和一個剛開始禪思者而言,他是一個隨著自己心意來認知事物的觀察者。其實,在念處經裡也這麼說:「比丘於貪慾知貪慾」……等等。那就是說後起的心念知道前起的貪慾心念。意即後起的專注心念覺察到已經落謝或消失的事情,如不善覺,在此即指貪慾,它不能與基於專注和智慧的善念並存。但當貪慾被重眩鼐毩暎伸缎牡牟簧朴X,尤其是我慢的不善覺,便想像出「自我」來。堅定地予以解析,直到只有專注於心境的生起和消失。
前三個觀察思惟的項目,是三不善根——貪、瞋、癡。當它們發生在心觀念處之初時,這也強眨惺芘c心態之間的關連,廓繪出一個更微妙的方法來注意他們。哂眠@個觀察思惟的方法,需要警覺和關注於經上所說「袒裎」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善與不善)兩群對比的根性。關於這個心觀念處,佛陀並未做其他說明,所以除了極少數人能依此修行,最好是在需要時才使用這個方法。不論是在禪思中或是日常生活裡,如果足夠專注,那麼被不善根所惱害時,一個人便能依著心態的生起告訴自己:「這是貪心」、「這是瞋心」、這是癡心」。當心臁臒⿶篮軓娏視r,這個大量而無偽的專注便會一再的重眩浅S兄缎牫裏⿶馈
這個方法遠勝於其他方法,因為它不起衝突,只是忠實的辨識不善的心態,剛開始這還包括言語,對煩惱給予名相,後來就不必了,因為專注的心能夠無言地快速辨識出煩惱的製造者。
當與一般方法比較時,這個專注的方法顯示了它的殊勝之處。或許有人試著驅逐一個不善的心態,就像試著鬆開黏在岩石上的貝類一樣不容易; 或者刻意忽視它,假裝它不在那兒,就像駝鳥碰到危險時的古怪策略一樣; 或者評論說人人都有貪、瞋、癡,這是天性,洠颤N關係,就像一個人有了可怕的疾病卻宣稱「它是天生的」,即使有治療的方法也不去嘗試。這種態度非但不能減輕煩惱所帶來的痛苦,更談不上治癒。
這裡不用再多提有關不善根的事了,而很少提到的善根則須予更充分的陳述。
首先是「不貪」,這個字眼在英語看來較特殊,因為我們很少用否定的字形來表達正面的字義。在巴利語中則是普遍的用法,並有一些好處。使用這樣的字,可以跟「貪」字整齊的對比,易於成雙記憶; 更重要的是它的字義範圍更為廣大。即如「不貪」,包含了慷慨、不自私和捨棄等任何心臁砷L所必要的元素。慷慨不只是外在的佈施行動,因為任何身行、言語都須先經過內心的計劃或決定,即使瞬間的慷慨行為亦是內心的激勵。內心同時也鼓舞著慷慨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的禪思正在念住呼吸或慈心時,闖入這樣的思想,並不致於帶來墮落,只要知道它是「不貪的心」,再把注意回到禪思的主睿纯伞K鼈冊诙U思期間之後的適當時候將被吸收。
慷慨是長養慈悲並且使其開花的沃土。我們將有更多的說明,在此我們或可注意到慷慨也牽涉到別人,而捨棄(不貪的另一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