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慷慨是長養慈悲並且使其開花的沃土。我們將有更多的說明,在此我們或可注意到慷慨也牽涉到別人,而捨棄(不貪的另一內涵)則不需牽涉到他人。當然,要佈施一件禮物時,一個人的內心會有若干程度的捨棄感,否則禮物就送不出去了。但捨棄不只是一個人的財產,也包括了自己的身、心乃至自己所有的一切。在這方面來說,捨棄並不是一種人為造作佈施的樂趣(它往往只是一種薄弱地掩飾的壓抑)而是一種因為缺乏興趣而自然的放棄。在一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中,因為日漸成熟及降低慾望。捨棄便會自然地發生。所以「捨棄」並不是一個可怕的字眼,也不是一幅特殊苦行的景象,它只是顯示了心臁某砷L過程,當然在一個好老師的教導及更透徹的修習之下,它是可以增長的。
念住「不貪的出現」,能作為增長的因緣。但在訓練自己專注的時候,卻不能念著「我是多麼的慷慨」,否則只會增長我慢。留意這些善良的品德,只限於坦盏刈⒁狻覆回澋男摹梗@樣才不致於執著於自我為中心的大名聞、大利養,而成為深度寧靜與內明的基礎。在佛陀的說法中和本生故事中有許多這類的例子。
第二個善根是「不瞋」,也廣闊地涵蓋了「慈」和「悲」的意義。
這裡我們僅大略地提及這兩個重要名詞的範圍。
慈(Metta) 是一種淨化而不自私的愛。「愛」在英語裡有包含太多不同的意義,因此容易發生混淆。巴利語則有三至四個字來涵蓋「愛」的範圍,因此易於區別何者值得開發,何者則否。「慾」(Kama)是第一個意義,廣泛地包含感官的慾望和因此獲得的樂趣。但在此係指性慾和性的樂趣。在此慾望中,通常進入情感的因素——貪慾。這被歸屬煩惱、不善的心理因素。它引起煩惱,帶來一連串的憂苦,進而增長情感上的困擾,它當然是世間持續的根基,但它卻不能做為放縱第三條戒規(不邪淫)的藉口。這性愛本身是自私的,因其所渴望的只是快感。不會考懀У狡渌娜耍敃r甚至連對偶以外的關係人也不會被想到。所以慾(性愛)的範圍是非常狹窄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它當然可以用慈心 (Metta)來進行,也可以做為增進慈愛的工具,但後者並不需要用性來表現。其次是執著 (Sneha),尤其是家庭中常見的那種愛,裡頭並洠в卸嗌僬嬲臏嘏驗槿藗兪潜诲e綜的情愛纏俊谝黄稹_@就像是一種交易的安排,爸爸得到炊食,媽媽得到安全。它也存在洠в行詯坳P係的家庭成員中,也就是所謂的親愛(piya)。在這些執著和親愛之中,對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懷,但站在這個愛的程度上,並不能排除傷害到家族外的別人。因此在特定程度內,它仍屬自私的,因為他自己的目標仍優先於別人的,即使他以虛偽的體貼來對待他們。就開發慈心來說,它是比慾愛(Kama)更佳的基礎。慈心(Metta) 凸顯了這方面的愛,它是完全不自私的,寧願人人福利增長的。在慈心(Metta) 裡是不依靠別人的,不取諸於人的,不以自己的目的來役使別人,甚至對他們也洠в星閻邸6鴺I愛和執著則會產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慈心(Metta) 則不如此,對開發它的人而言,果報是快樂的,依報的環境也是和諧的。
現在我們對「慈」(Metta) 的意義已有一些概念,但它的範圍呢?它從自己開始,那就是說,在一個人能以慈心待人之前,必先對自己有相當合理的愛和尊重。對別人是一種同等無私之愛的延伸,不僅是對人類,對所有動物乃至平常看不見的生物也是一樣。這是對任何生物都不懷敵意的心,因為忿怒和敵意不會有好事而慈心不會帶來傷害。
接著提到「悲」,對別人的悲哀寄予同情並進而幫助他,除非有了慈心的根基,否則是無法發展出悲心來的。悲心是「不瞋」的一方面,當想到其他生物的悲哀的時候,它會在禪思中生起。然後被這個憶念深刻地激勵著,果真如此,它便成為深入禪定或生起深奧內明的基礎。如果它導向這種淨化情感的深刻激勵,那麼這是很好的,但不要成為沮喪的結果,也不要產生不想見到痛苦的願望,它是摺幢牡摹.攦刃奶傅r,有時可用它來對治,恰如服藥治病。但在其他時候,悲憫的思想勿寧是一種耄⒌耐睿蛘撸皇翘颖苣承┩纯喽眩约罕仨毭鎸λ
「慈心」和「悲心」組成了不瞋的善根。佛陀曾經高度稱讚它們,並強眨鼈兪强鞓飞罴胺x增長的基礎,也是禪者所必要的。
如果要贏得最高的,那麼就要注意到「不癡」的增長,這是智慧的別名。智慧(Panna) 包括了明晰的思想(就是所謂的理解力),但智慧遠非如此而已。比如透過用心學習佛語並由此深省,進而對法產生明智的尊重,這是以禪思徹悟真理的基礎,禪思時所生起的「不愚癡」的狀態,必須全神貫注予以強化。它們關係到三件事:無常、苦、無我(最後一個包含空)。
四、【法觀念處】
這包括了法義最微妙的部份,飛逝的事情或生起又消失的法相,需要很敏銳的專注去明查這改變的過程。只有很少數的人能夠一開始就修習這些課程。一般都是在修習前面所提的念處之一後,有了基礎,再修習這個念處。一個直接哂眠@個方法而不需任何修習的例子(由於夙業殊勝),就是舍利弗尊者,世尊的首座弟子,當他聽了下述偈語的前兩行,他就証得了預流果(須陀洹果)。
諸法從因緣生起
如來說明其因緣
諸法熄滅亦如是
大師沙門教此道
這裡佛又稱做「如來」——到於真實,或字義上「到達如是之境」,又稱做沙門——自止於寧靜之境。這就是「緣起」之教,用以觀察思惟心法,非常殊勝。我們在法觀念處中第一個練習的節段裡會看到。
(一)五種障礙(五蓋)
這些是要達到深入禪思狀態(jhana 禪那)首先面臨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障礙智慧的生起。它們就是感官的欲望、敵意、懶散昏沈、激動沮喪、猶疑不定(北傳譯為:惡貪、害覺、睡眠、掉舉、疑法)。
禪思者應該以這個模式思惟:
(1)感官的欲望出現知其出現。
(2)感官的欲望消失知其消失。
(3)知道感官的欲望如何由未生而生起。
(4)知道感官的欲望如何由生起而捨棄。
(5)知道感官的欲望如何由捨棄而於未來不再生起。
這項思惟的目標僅在內明,所以禪思者只要坦盏膶W㈧冻霈F、消失、生起的過程,努力熄滅的過程,用於未來消除障礙的過程。亦即必須完全地認識障礙本身和它們的消失。行者必須很清楚的知道「何種思想」或其他的刺激,會發動生起的過程。雖然煩惱不需要努力,對治則需要它,所以行者必須很清楚地知道要多麼努力,要用什麼方法去努力才能對治它。當確知這點後,未來面對類似的情況便胸有成竹了。一個關於醫生的比喻可以用於這裡,當生病的時候,他可以從顯露的症狀得知;也可以從症狀的消失知道疾病的痊癒。他很清楚何種情況下會生這種病,也很清楚要用什麼藥來治療它。最後,他知道那種藥將來對這種疾病也是適用的。當禪思者了了分明時,他也就成了自己內心疾病的醫師了。
剛開始,這些思惟在心裡可能會用到一些字眼,起了效用之後,他們就進步到默然了知一切,不必再標識「出現」、「消失」……等等。這顆不必藉助語文、概念即能明了的心是精細而微妙的,但距離正覺的境界仍很遙遠。它仍是攀緣有為心,而不是無為的(或涅槃),但是這個普通的過程卻是通往無為之道,因為,第一,它靜息了語文、概念(甚至「佛教徒」一詞);第二,相關於此,「自我」的觀念也被排除了,只有「法義」或「事情」被留意著。
這五個障礙對所有禪思者都是關係重大的,即使他們並不修習這個課程。這項思惟所包含的內容是為了內明,它的重要性由此可証,這裡所列出的思惟,對大部份的人都不見得有效,除非禪定已經達到了相當程度,否則太散亂和粗劣的心意是看不到精細而耄⒌奈迳w之相的。
(二)五種積蘊(五蘊)
同樣的在這個修習中,佛陀分析所謂「一個人」的五種合成群組,也被視為是它們的生起和消逝的顯現。五蘊是身體、感受、覺想(因感覺而生)、心意的形成、和意識(北傳譯為:色、受、想、行、識)關於第一種積蘊不必多說,但重要的是要留意,不要把它看成是「我的身體」,只要知其為「身體」即可。三種感受也已經提過,不必再說。「覺想」意指察覺、認明的過程,也包含了記憶。「心意的形成」是指思想,可能是有意志力的,也可能洠в校嗉矗麄兛赡艹蔀樾聵I(業是意志力或意願)或者它們並不成為新業,它的形成只是夙業的結果而已,「意識」意指六個感官的意識,眼、耳、鼻、舌、身、意。
這就是人的總體,也就是所謂「人」的觀念,在念住的檢視之下,通常被解析而視之為「一個臭皮囊」的,其他的概念全都包含在這裡,例如臁辍⒆晕摇⒓吧竦o。它們也是心意的形成(諸行),由其他的積蘊所支撐著,例如覺想、意識和感受。它們都是緣生的事物。
所有這些緣生的事物,都應該以這個模式來注意五種積蘊。
(1)這就是身體(……等)。
(2)這就是身體的生起。
(3)這就是身體的消逝。
這些存在的時間都是非常短促的。通常我們的缺乏念住與智慧,意指著我們面對自己這個「臭皮囊」,卻看不到「積蘊」的生起和消逝,更因我執的觀念而障礙了內明。當修成了這個課程,「人」就被分解了(這是不善心態的觀念所植基之處)。內明在一切現相的緣起法性中生起。一旦內明生起,捨棄「自我」的觀念才有可能,如佛所說,就像放下了一個大重擔,而不再撿起另一個。
在這個修習中並不需要分析五種積蘊,因為如果加以分析的話,便容易導致對其他念處的混淆,例如身觀念處和受觀念處。只要如實地注意到他們的「生起」、「存在」、「消逝」就夠了。這個修習的初期也一樣,在心裡會有一些字眼出現。後來就消失了,只看到「生起」和「消逝」的過程。
(三)七個正覺的因素(七覺支)
這七個因素——念住、擇法(細察心法)、精進、喜悅、安樂、定和捨棄。如果均衡發展,便能通往正覺。要注意,念住為首要,如果洠в懈叨乳_發的念住,是不會有「正覺」的。即使在初學的禪思者之中,這七個因素也都會有若干程度的顯現,但是到了能被認為是正覺的因素時,它們卻是非常微妙的。禪思者很容易把它們開發得「失去平衡」,例如,耽溺於喜悅或安樂的因素,卻犧牲了念住和精進,這也就是再度需要一位老師加以指點的地方了。
注意到念住的領導位置之後,便要明自第二個因素——擇法的意義。這並非專指佛陀的教法,而是指禪思者內心生起又消逝的事件(各種心法)。這個因素特別的可以直接導致內明 (Vipassana)。要細察什麼呢?心法的無常、苦、和無我。這裡值得指出的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