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温热暑疫全书
作者:周扬俊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属性:医之道难矣哉。凡病伤寒最重。温热尤烈。伤寒仅在一时。温热暑疫。每发三季。为
时既久。病者益多。苟不明其源。溯流不得清也。不辨其类。疗治不得当也。则温热
暑疫。皆热证也。燎原之下。竟乏清凉一滴。人无今昔。性有异同。神酣往圣。志切琳
。俊以一隙微明。静中索照焉。夫上古圣人。首重色脉。以营之未交已交。定人生
死。片言已毕。中古圣人。专论谷气盛衰。定人生死。片言已毕。仲景叔季圣人也。既
立方论。复出不尽之脏。纬以膀胱之伤与绝。定人生死。先后合符。了无剩义矣。乃
仲景于伤寒论中。温热森森。具载黄芩、白虎等汤。是其治也。后之学人。苟能引伸
此意。便可变化不穷。神明千载。不能细察其理。反执以为治伤寒之法。盍思本汤
既无外解之功。又无内夺之力。圣人立法。果何谓乎。自晋以来。疑鬼疑蜮。陋湿无
巳。如崔文行解温。用白术、乌头、细辛、桔梗四味。更加附子。名老君神明散。更加萤
火。名务成子萤火丸。热药相投。以火济火。谁其辨诸。如仲景书。谓太阳病发热不
恶寒而渴者。为温病。朱肱活人书。谓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者。为温病。已悖圣训矣。
又云。春秋发斑咳嗽为温病。至风温治在少阴。其所立五方。如葳蕤汤、知母葛根
汤、防己汤、栝蒌根汤、葛根龙胆汤。风火相炽。燔灼无休。复改圣散子。仍用附子。表
里香燥同之。东坡先生在黄州时。颇称其效。岂知朱肱已三易其方。用败毒散而
远热药。然厥功奚减厥罪。吴氏谓伤寒坏病。更遇温热为温病。洁古老人。伤寒名
家也。其子云岐。以伤寒过经不解者为温病。指叔和之言。为仲景之文。赵嗣真谓
仲景云重感异气。变为温病。汪机谓仲景云遇温气为温病。遇温热为温毒。竟不
顾圣经之载于方策者。何曾有此一语。巢氏病源。遵崔文行解散法。一日用摩膏
火灸。二日针灸解散。三日复汗之。四日用藜芦丸、瓜蒂散吐之。五六日解未了了
者复针之。七日热已入胃。鸡子汤下之。遂使庞安常自撰微言。一以和解为主。奉
为灵宝。少移则蹶。巢庞比匪何极。李思训亦宗和解。王海藏称其当宋全盛。明哲
莫逾。拟非其伦矣。丹溪长于温热。善用凉药。温热遇之。自能解散。要非有斟酌于
其间也。东垣不善外感。长于内伤。乃从内经悟出冬温春温二义。诚暗中一大炬。
嘉言极口欢颂。真先得我心者矣。迨刘河间伤寒直格。于热病每多入理深谈。然
混在正伤寒中。在人眼光采择。不免金屑杂于泥沙者欤。至明季方中行着伤寒
条辨。可谓直登仲景之堂。独开生面。惜其论温热。亦分阴分阳。似可用热。遂为嘉
言所宗。嗟乎。病名温热。自需寒凉。乃千百年来。盈庭聚讼。先后支吾。阳春寡和于
汉庭。埙篪迭奏于晋室。良由来派不清。复无面墙体认。诚习焉而不察耳。不然。岂
诸公各自名家。乃甘悖圣矩如是耶。若夫夏月暑证。即金匮中湿 气蒸之病也。
洁古东垣。以动静分阴阳。动而得之为阳。用白虎。静而得之为阴。用大顺、冷香诸
剂。岂知夏月杲杲炎威。有阳无阴。动静不甚相远。惟多食冰果冷物。及恣意房帏。
致伤太阴少阴者。热药可以暂用。岂得视温热之味。为通行之药乎。漕宪北海林
夫子。为一代伟人。医学宗匠。俊立雪程门。三五年间。极蒙提命。因授所刻明计部
张凤逵治暑书。申明理蕴。精确不磨。虽有小疵。不掩大德。诚可振聋 于千古者
也。至叔和云四时不正之气。感则为疫。不知非时不为厉气。仅为寒疫。而大疫之
沿门阖境。传染相同者。允在兵荒之后。尸浊秽气。充斥道路。人在气交。感之而病。
气无所异。人病亦同。所以月令于孟春。掩骼理 。不敢或后者。圣王早虑及此耳。
非徒泽及枯骨也。后世治疫之法。未有定见。如嘉言上焦如雾。升逐解毒。中焦如
沤。疏逐解毒。下焦如渎。决逐解毒。俟其营卫既通。乘势追拔。勿使潜滋暗长于未
尽之时。此固不易之论。然求其反复尽义。变态直穷。老长吴又可之言。别无根据傍
也。俊幸生明备。不安苟且。日引光明之藏。志披榛莽之途。辑仲景伤寒论。三注金
匮。补注之余。先将温热暑疫四证。厘订经文。采集方论。无背圣法。有合病情。各自
成帙。蒙藩宪丁夫子。因戊午年时疫盛行。悯编户之疾苦。如恫 之乃身。遂下询
疫所自始。与所为治。恻然叹曰。嗟乎。安得明此理者数十辈。循行救治。俾在火轮
火树。梦魇心迷者。一旦提置冰山雪宝之中。奚止饮醍醐而称快哉。命急付枣。以公同志。
x康熙己未辜月吴门周扬俊禹载识x
卷一·温病方论
属性: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周注。温病由伏邪自内发出。一达于外。表里俱热。热势既壮。郁邪耗液。故发而
即渴。其表本无邪郁。内方喜寒。故不恶寒。延至三五日间。或腹满。或下利者。即
此证也。与伤寒之先表后里者大异。然独系太阳。以未显他经之证。明自少阴发出为表里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
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方注。灼热。谓热转加甚也。风温。谓于温病有风也。阴阳俱浮。太阳本浮。而风温
皆阳。故上下皆见浮也。自汗出。亦卫受伤也。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者。风拥则气昏。热甚则气郁也。小便不利者。太阳主膀胱。而风温皆阳。下则反
攻。徒亡其津液。而膀胱之气伤也。直视者。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故不转睛
而上窜也。失溲。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火。灸熨之类也。微。言攻之微。则变亦微。
发黄者。火热则土燥。故其色外夺也。剧。言攻之剧。则变亦剧。如惊痫时螈 者。
火盛热极而生风也。熏。亦火劫也。一逆。言乍误也。尚引日。言犹可俄延。再逆。言
复误也。促命期。言夭枉人之天年。其致警之意深矣。
周注。此条紧承上文云。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是仍太阳病温。误发其
汗。与更感于风者自是不同。然亦名风温何也。既曰太阳。不即显少阴证。惟误
汗则其证本温。复以辛热之药汗之。则阴津外出。表里增热。脉必至尺寸俱浮。
正以风与温混。肾水不能独沉。其证自汗身重。肾本病也。多眠睡。鼻息鼾。语言
难。肾本病也。始先太阳。因汗使少阴之候同时荐至。危且殆矣。古律垂戒云。风
温治在少阴。不可发汗。发汗者死。岂知太阳亦不可发汗。发汗则亦同于风温
之少阴乎。缘医者误认为伤寒。而用正汗药也。若不汗而误下者。伤膀胱之气
化。小便不利。津液大伤。直视失溲。一腑一脏。同时两绝矣。至误被火劫者。微则
热伤营气。而热瘀发黄。剧则热甚风生。而惊痫螈 。盖因乱其神明。扰其筋脉
也。然则于三者之中。一逆已待毙。再犯则立危矣。喻嘉言论内经刺热论温。首
引太阳之脉色荣颧骨。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争见者死。期不
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
少阴脉争见者死。互言得汗。非发汗也。故圣人专论谷气。肾中精胜。乃汗则生。
肾中虚甚。更热则死。其旨至矣尽矣。仲景复出不尽之脏。更视膀胱以纬之。视
小便不利。则膀胱伤甚。直视失溲。命门所藏之精不能照物。神髓涸矣。瞳子高
为太阳不足。戴眼为太阳已绝。已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是以中风暴病。多绝膀
胱。不识人者。风温扼要。首视膀胱。未有膀胱不绝。而肾水先绝者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周注。黄芩汤。治温本药也。明言太少二阳。何不用二经药。非伤寒也。伤寒由表
入里。此则自内发外。无表何以知太少二阳。或胁满。或头痛。或口苦引饮。因不
恶寒而即热。故不得谓之表也。如伤寒合病。皆表病也。今不但无表。且有下利
里证。伤寒协热利。必自传经而入。不若此之即利也。温何以即利。外发未久。内
郁已深。其人中气本虚。岂能一时尽泄于外。势必下走作利矣。
x黄芩汤x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x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周注。黄芩涤热。故为温利主药。以能泄热也。然用芍药者。性酸寒,深入阴分。一
泄一收。热去而利止耳。取甘、枣者。和中也。膀胱与胆。二腑既病。胃无独安之理。
至有呕。明有痰饮结聚。非姜、半不除。姜、半辛燥。非伏气所宜。而去呕则有殊功
也。况以芩为君。又何畏乎。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方注。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位。故曰三阳合病。但欲眠睡者。热
聚于胆也。目合则汗者。少阳少血。虚则不与阳和。寐属阴。故盗汗出也。
周注。温气发出。乃至三阳皆病。其邪热溷实。不言可知。故其脉浮大也。忆邪伏
少阴时。则尺脉亦已大。今因由内发外。由下达上。而浮大见于关以上。故曰上
关上也。邪虽上见阳位。少阴之源未靖。则欲眠尚显本证。而目合则汗。即为盗
汗。又显少阳本证。何以独见少阳。因母虚子亦虚。而少阴邪火与少阳相火。同
升燔灼也。所以稍异热病者。但目合则汗。不似热病之大汗不止也。然何以不
言太阳阳明二经证。以浮为太阳经脉。大为阳明经脉也。治法当以小柴胡去人参、姜、半。加芍药为主。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
弱。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周注。于伏气之时。见伏气之病。而脉得微弱。则是少阴脉也。其人肾气虚者。不
及于阳。而即发于阴。以少阴脉本循喉也。故将发必咽痛。至发后则痛极似伤
矣。岂可认为痹证。而误治耶。然咽痛势已发于上。殊不知肾司开阖。阴热上升。
岂遂尽泄。故必疾趋后阴。而下利可预知也。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周注。伏气发出少阴之经。必咽痛者。不必言矣。先与甘草汤。以缓其上升之势。
更与桔梗汤。以开其怫郁之邪。亦不必言矣。但伏气为重证。少阴为至虚。仲景
轻轻先试。不用黄芩本汤者。夫岂无故。以才发少阴。止见咽痛。无胸满心烦等
症也。无下利呕渴等症也。欲用他药。从何入手。故二三日间。姑就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