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4-温热暑疫全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炒盐汤或二陈汤探吐之。通则可救。即定后周时。勿进粒米。得食复发。慎之慎 
之。集论曰。中暑一证。不过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补真气而已。即脉来虚弱。重者伏 
匿。喘促逆冷。卒然昏晕。不可用温。此热伤阴气。用温则助阳耗阴。且冬月脉浮紧 
浮缓。分中风伤寒。夏月弦紧伤风。弦缓中暑。表疏自汗则脉缓。表致无汗则脉紧 
耳。世俗不明。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为必用之药。夫阴非寒也。阳外而阴内耳。丹 
溪云。伏阴在内。阴字有虚之义。作阴冷则误矣。火令之时。烁石流金。何阴冷之有。 
孙真人用生脉散。气虚可知也。古人用大顺。非谓伏阴。本治冰果所伤。冷香饮子。 
治阳气大虚。多欲厥逆。浆水散治汗多亡阳。脉微欲绝。其余不过清暑益气汤。消 
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饮之类足矣。 
薛氏曰。若中 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为主。先哲多用姜、桂、附子。或云 字当 
作暑字看。然何不竟用暑字。而滋后人之惑耶。 
周禹载曰,薛氏本东垣大顺散而有此说。其乖谬不可胜言。草菅人命。难逃作俑之罪。 

卷三·暑病方论
服药总法
属性:伤寒伤暑。温凉诸证。皆邪气欺正气也。用药如对敌。药入则邪渐退。药力尽则邪 
复炽。必一服周时。即详势诊脉。药对则日夜连进三五服。以邪退病安为主。此法 
惟张长沙伤寒论。孙思邈千金方中载之。孙云。夏月日五夜三服。冬月日三夜五 
服。必期病退而后止。如御敌者。愈驱逐愈加精锐。荡平而后班师。此万全之胜算 
也。自宋以后不传。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予用此法。屡获神效。 

卷三·暑病方论
李东垣暑伤胃气论
属性: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 
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 
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 
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 
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利 
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 
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 
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 
身热自汗。以黄 、人参甘温补之为君。甘草、橘皮、当归甘辛微温。补中益气为臣。 
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 
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 
柏苦辛寒。借其气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 
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卷三·暑病方论
王宇泰复立清暑益气变证加减法
属性: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 
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 
如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盖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 
脾胃中左迁。少阳行春令。生万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 
如脾虚缘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用黄 最多。甘草 
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阳药也。盖脾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之甘温。以益 
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言语。须用人参以补之。 
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然甘草最少者。恐滋满也。若 
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经曰急者缓之之义 
也。若从权治。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臀尻肉 
添而行阴道。故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出地。右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 
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干嗌干者加干葛。 
如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 
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胞络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 
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 
使周身血气逆行而乱。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 
生而阴长也。或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 
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稍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 
则心气得平而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 
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阳气也。 
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以防泻阳气之反陷也。如 
心中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陈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而分 
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故长夏湿土。客邪火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散 
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盛。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更加五 
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之药也。 
按东垣意见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气汤。近世多宗之。然气血虚弱之人。用之最 
宜。如遇强壮者。不能取效。且助湿火。不可不斟酌也。 

卷三·暑病方论
朱丹溪辨动静二暑
属性:苦暑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亭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 
静而得之阴证也。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无汗。 
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 
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冰水生冷瓜果者。前药再加干姜、 
缩砂、神曲之类。此皆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按静得动得。分中暑伤暑。此论出自张洁古。后皆因之。夫盛暑之时。炎火若炙。无 
之非是。故古人闻避暑而未闻避寒。深堂广厦。正以避暑。安得入而中之。且房室 
阴凉。正可护卫阳气。又安得而遏伤之乎。即膏粱深处。必不能无。冒暑应接。其伤 
暑者。亦于动中得之耳。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静即可祛暑。何从而 
中也。至于冰水瓜果等寒物。多食自伤脾胃。亦生杂证。谓泻利诸证。内有此物积 
聚则可。谓专以此致暑病则不可。若执口得寒物。身犯寒气。同冬时寒病治之。则谬以千里矣。 

卷三·暑病方论
方古庵论
属性:寒则伤形。热则伤气。何以言之。人与天地同一橐 。夏月天之气浮于地表。则人 
之气浮于肌表。况被盛暑所伤。肤腠疏豁。气液为汗。发泄于外。是表里之气俱虚 
矣。不善摄生者。暑热伤于外。生冷戕于中。若之何而能运化也。是以水谷停积。而 
为湿热。发为呕吐。为泄泻。甚则吐泻俱作。而挥霍闷乱也。若不即病。湿热拂郁于 
内。他日为疟为利之所由矣。今大顺散非治暑热之药。乃治暑月饮凉过多为病之剂也欤。 

卷三·暑病方论
王安道中暑中热辨
属性: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云。避 
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俱急。肢节疼痛而烦 
心。肌肤火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主之。若行 
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 
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窃谓 
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 
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曰中热。其实一也。今乃以动静所得分之 
何哉。夫中暑热者。固多在劳役之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病。不虚则天令 
虽亢。亦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大厦。得头痛恶寒等证者。盖亦感冒微风。或 
静夜着凉耳。不可以中暑名之。其所以烦心与肌肤火热者。非暑邪也。身中阳气。 
受外邪所遏而作也。既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乎。苟欲治之。则辛温轻扬之剂发 
散可也。夫大顺散一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其三物皆炒者。 
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 
甘草、干姜。皆经火炒熟。又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 
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今世俗往往不明。 
类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吁。其误也。不亦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 
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竟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 
阴果为寒。何以夏日则饮冰乎。然则苍术白虎汤。岂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 
暑诸方。随所见之证而用之。然后合理。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当夏月。即非 
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之惑。 

卷三·暑病方论王安道中暑中热辨
附医案十三则
属性:罗谦甫治蒙古百户。因食酒肉。饮潼乳。得霍乱吐泻证。从朝至午。精神昏愦已困。 
急来告。罗视之。脉皆浮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调桂 
苓白术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静。又于墙阴掘地约二尺许。贮以新水。在内搅动。 
待一时澄定。用清水一杯。再调服之。渐渐气调。吐泻遂止。至夜安卧。翌日微烦 
渴。遂煎钱氏白术散。时时服良愈。或曰。用地浆者何也。曰。坤属地。地属阴。土平 
曰静。顺感至阴之气。又于墙阴贮新汲水。以收重阴之气也。阴中之阴。能泻阳 
中之阳。霍乱因暑热内伤所得。故用地浆治之也。 
又治提举公年近八十。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乱吐利。昏冒终日。不省 
人事。时夜方半。请罗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头热如火。足冷如 
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因思内经五乱篇中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 
胃气逆行。乱于胸中。是谓大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于是霍乱之名。自此而生。 
盖因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则泻。阴不维阳则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 
且泻矣。前贤见寒多以理中丸。热多以五苓散为定法。今暑气极盛。阳明得时。 
况因动而得之。中 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则不能泻其暑热。坠浮溜之火。而 
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白茯苓以分阴阳。约重一两。冰 
水调灌。渐渐省事。而诸证悉去。后慎言语。节饮食三日。以参术调中汤之剂增 
减。服之理正气。逾十日后。方平复。 
又治一仓官。季夏时病。胸项多汗。足逆冷谵语。医者不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