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病人不同的气质、性格特点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过程。例如一个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的病人,急性期过后遗有不同程度的偏瘫。为了能早日坐起、下地行走和自己独立料理日常生活,需要对他进行一系列逐步加强的锻炼。瘫痪肢体机能康复的速度和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病人对疾病所采取的态度,如是否有信心,能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并有坚持不懈的意志, 循医嘱,在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地锻炼。如何使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在各类疾病的康复中起促进作用,是医学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
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
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伴有生理机能的变化,而且还能调节后者使之受控于自己的意识。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面部发白等现象。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会使其植物性神经系统(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所支配的脏器的机能不至于受到损害。如果有意识地去控制消极的情绪,采用调节呼吸的办法(如使呼吸由原来每分钟10…20次减慢至4…6次),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躯体某些器官,想象这些器官处于放松的状态,通过学习和训练,就能进一步使躯体内的某些生理机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活动,焦虑紧张的负性情绪则往往随着想象中全身各部分的放松而逐渐消失。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于自身某器官的活动,使脑内不出现其他任何的思想活动(即排除一切杂念);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脑力活动。然而,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一种静默状态,主观的体验只是局限的字、词(如“松”)或单调的视、听形象而无起伏的情绪。反复地练习或锻炼就会愈来愈自然地、习惯地控制全身各部分、各器官的活动。这种用精神控制躯体生理活动的方法,在祖国医学中是很受重视的。作为一种祛病、强身、养生、益寿的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气功”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气功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和调节呼吸等辅助方法来使一个人的整个机体进入一种宁神入静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能促使机体内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国外也有类似气功的方法,例如瑜珈、禅宗、静默、渐进性放松和生物反馈等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以没有意识到任何心理活动,即没有什么主观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来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如果代之以积极的认知活动,集中注意力想象或思考一些能引起高度兴趣的事情,并伴以视、听感官刺激(影象、图画、音乐)引起轻松、愉快的情绪,是否也可能更好地促使全身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校对时间:00…09…18 16:32:2220 Mar 2001 21:17:05 +0800 陈卫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在医学领域,医学心理学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也进一步专门化。西方文献和医学心理学书籍出现了很多专门术语,诸如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健康心理、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等。在以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命名的书籍中,其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基本一致,但各有侧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医学心理学本身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大家所接受,因此学者皆根据各自的见解和经验阐述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二是学者的专业训练不同,研究重点和工作范围不一样。心理学出身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医学出身的精神病学工作者以及未曾受过上述两种专业训练而又从事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和心理卫生工作的其他人员,在阐述疾病和健康的问题时,其着眼点都各有侧重。在他们的著作中,章节标题和所叙述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国外的有关著作和他们的学说后,对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三者的关系作了如下叙述:
第一、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它从总体上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规律,以及它所引起的躯体生理、生化过程的机理、提出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学观点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还叙述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者区别在于:前者重视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学问题,并着重介绍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后者则重点阐述精神病的心理学问题,并较多地从理论和心理变态上进行分析。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
一、临床心理
二、变态心理
三、神经心理
四、护理心理
五、健康心理
六、医学心理学其他领域:药物与心理、缺陷心理等
(李心天)
校对时间:00…09…18 16:34:3520 Mar 2001 21:17:05 +0800 陈卫 (作者:李心天)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
第一节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医学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医学心理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哥顿挺大学哲学教授洛采(B。H。Lotze)提出的。他在1852年出版了一本命名为《医学心理学》的著作,全书共有三篇。第一篇的标题为“生理的一般的基本概念”,明确地采用了心理生理学一词,讨论了心身问题、颅相学和灵魂的位置;第二篇的标题为“精神生活的元素与生活的机制”;论述了感觉、感情、运动和本能、空间知觉;第三篇的为“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生活的发展”,分章论述了意识的状态、精神生活发展的条件和精神生活的扰乱(即心理病理学)。洛采在书中虽然列举了较多的生理学事实,但他的哲学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因而他的心理学也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在理论上影响不大。
德国学者威廉。冯特(William Wundt 1832…1920)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说明人的高级心理现象,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范畴,进入了科学的行列。他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开创人,科学心理学历史应从他写起。冯特和洛采一样,从一名医生转向生理学,而后又转向心理学,被称为第一位心理学家。在他以前,只有心理学而没有心理学家。冯特在1867年出版了《医学物理学手册》一书,论述了用实验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医学心理学发展开拓了道路。但真正应用心理学于医学临床实际,解决临床问题,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应首推美国的魏特曼(L。Witmer)。他是冯特的学生,1892年获得了冯特的博士学位。他学成回美国后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治所(或称临床心理门诊,psychological clinic)专门诊断治疗有情绪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儿童。他在美国心理学会讲授心理学中的“临床方法”,首次创造了“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他认为“心理治疗所”这一结构的使命应该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培训人才,为社会服务。这位用心理学的知识为医学临床服务的心理学家被后人尊称为美国的“临床心理学之父”。由于医学心理学在美国发展较为迅速,以下重点介绍美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在美国,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是由心理学家而不像德国是由医学家发起推动的,并且一开始就使用了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是在临床心理学的概念下进行的。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师于冯特的美国心理学的先驱者霍尔(G。S。Hall)、卡特尔(J。M。Cattell)、魏特曼等回到美国,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霍尔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1879…1880),回美后于1881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心理学,并于1883年在该校创立了美国第一个供研究用的实验室。他的兴趣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大规模地使用问卷方法研究儿童的认识范围。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由于他的推动而得到发展,他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奠基人和首任主席。1887年创办了《美国心理学杂志》。1909年为庆祝克拉克(Clark)大学20周年校庆,霍尔邀请弗洛伊德和几位早期的精神分析专家到美国开会讲学。他们首次将心理分析介绍到美国,对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分析在美国流行与霍尔的介绍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组织出版了具有心理分析内容的《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他本人还勉励自己的学生从事临床医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促进心理测验的发展。
卡特尔(1860…1944),曾是霍尔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1883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从师冯特并兼做冯特的助手。他是获得心理学博士的第一位美国人。1888年学成回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时,正好魏特曼大学毕业。卡特尔的学位论文是《反应时与个别差异》。他于1890年首先提出了“心理测试”(mental test)这一术语,用以探查个人间的差异。他所谓的心理测验不仅指智力测验,而且还包括自感觉敏锐度到解决难题的一切能力的测验,测定人的能力的广度和变异;并订出第一套标准化了的测验方法。与此同时,法国的比奈(A。Binet;1857…1911)也于1889年在巴黎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5年他和西蒙(T。Simon)根据当时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编出了一份测定智力年龄(mental age)的测验量表,用来检查小学生留级的原因是由于先天智力不足,还是后天习惯不良。这一测验立即广泛流传,英国心理学家H。Goddard于1908年将此量表引进美国,并加以修订和推广。1916年斯坦福大学的同事们将比奈―西蒙量表修订成为斯坦福―比奈量表。这一方法是当时公认的最佳心理测验。它第一次应用智商(IQ),即心理年龄与时序年龄的比率这一概念,它能反映出一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比其他儿童先进或落后的程度,在临床上有使用价值。
此外,在本世纪初,由于精神病人的悲惨遭遇和不公正对待,美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理卫生运动。事情的起因是当时耶鲁大学商科大学生皮尔司(C。W。Beers)的哥哥患有癫痫病,皮尔司担心兄弟间遗传因子相同,自己也会患同样的病。他由于过份紧张而企图跳楼自杀,以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住了三年。病愈后,他以生动的文笔于1908年发表名著《一颗失而复得的心》潮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叙述了他住院间的经历,揭露精神病人所遭受的粗暴而又残酷的痛苦折磨和过的非人生活,呼吁改善对精神病人的待遇。此书一出版,立即受到社会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