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亲陨碇獾娜魏蔚胤健4锏街の蚴保ㄉ砑盎斫煞ㄉ砘帧
现在,我们也许会怀疑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具有广大无边的证悟力量及深不可测的功德,这似乎不太可能。然而,由于我们确实拥有同样的证悟本质,当全然证悟之身展现时,这些善妙的功德特质全部都会自动彰显出来。
其次是“如如本性不可分”。如如本性即法界的本性。全然证悟时彰显的如如本性,和我们现在拥有的如如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在本质上,它们完全一样——全然证悟的佛所具有的如如本性,和我们这些平凡众生所具有的如如本性,完全没有丝毫的差异。如果全然证悟的如如本性非常高超,而众生的如如本性非常低劣,那么,这仿佛是我们缺乏佛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两者没有丝毫的差异。因此,达到全然证悟时所显现的功德,此时此刻就自然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
最后,一切众生都自然具有证悟的潜能。在任何一百位众生当中,一百位全部都具有证悟的潜能;我们不能说只有其中的九十五位会达到证悟,其余的五位不论多么努力精进都没有机会成佛——每一位、任何一位众生都具有此证悟成佛的潜能。
这三种理由说明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永不离佛性。
认定我们与生所具的潜能至为重要。为什么?就佛法而言,修持及成就的最大障碍是怠惰及丧志。“丧志”包括贬低自己,心想:“我没有修行的能力。像密勒日巴那样的伟大人才能达到证悟,像我这样的人没有这么好的根器,我永远也无法开悟。”与其贬低自己,我们应该谨记在心;释迦牟尼佛达到证悟的原因是他具有佛性;密勒日巴之所以得到完全解脱,也是因为他具有佛性——因为我们具有同样的佛性,达到证悟的能力也和他们完全一样,不论贫富、男女、教育程度的高低,都能修持佛法并达到解脱;就此而言,我们都是一样的。
就世俗的观点而言,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想:“我找不到工作,我该怎么办?我不想活了!”并萌生自杀的念头,或许有人真的就这么做了。如果人们认清自己有累积功德而证悟的潜能,他们必定可以利用此无可限量的能力,找到其他谋生方法。因此,了解我们与生俱有的证悟本质,对此生及来世、对达到究竟成果——完全的解脱及圆满的佛身——都至为重要及有利。
佛陀为众生开示佛性,并非仅是为了鼓励他们修行,而是在阐明真相;了解真相之后,我们就能开展必要的精进力,圆满修行道。
佛性
佛性可以十种方法描述(如来藏十义):
·本性(其性)
·因(其因)
·果(其果)
·作用(其用)
·功德(其相应)
·渐及(其行相)
·阶段(差别)
·徧在(徧一切处性)
·不变(不变性)
·不可分(无二)
本性
第一项是原理。弥勒尊者利用三种隐喻——宝石、虚空及水,帮助我们了解清净无染之佛性的原理。他解释:虽然宝石、天空及水可能暂时被染污,但原有的本性却永远都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瑕疵。
通常宝石深埋在地里,被挖掘出土时,往往仍然覆盖着泥土;然而,宝石本身仍是清净的,不为暂存的泥土所污染。
有时天空蒙上云朵、雾气或废气,对地上的人来说,天空被遮蔽了;但是,天空的本质仍然是清净的、无染的。同理,虽然我们的证悟本质目前被烦恼遮蔽了,但它仍是清净的、圆满的。
当水与泥土混在一起时,它变得浑浊不清,但是,这并非不可回复的状况;水和泥土并未成为不可分离的混合体,水中的泥土可以被净除,水可以再度恢复原有的清净,因为水的本质一直都是清净的。同样的,虽然佛性现在被各种明显及微细的烦恼染污所遮蔽,但这些染污可被净除,佛性本然的清净将可展现。
乍闻之下,三种比喻似乎极为类似;但是,此论注是证量极高的弥勒尊者的开示,故此,这三种比喻实际上有稍为不同的涵义。
宝石的比喻表示;虽然目前为泥土所覆盖,一旦被洗净之后,宝石原有的特殊性质将立即显露出来。
为什么以虚空为例呢?一方面,虚空不为云朵染污的比喻,及宝石不为泥土染污的比喻,两者的意义类似。但是,另一方面,虚空代表不变,从世界开始存在以来一直到现在,虚空永远都保持不变;同样的,佛性也是永远不变的。
为什么以水为例呢?水是湿润的,使生物发育及成长,它滋养花、草、农作物……,同样的,证悟本质充满自利及利他的慈悲,证悟本质具有如水滋润生命一般有利益的俱生功德。
因此,就其存在的原理而言,证悟本质是:
·原本清净、不为暂存的烦恼所染污
·充满功德及能力
·不变的
·充满慈悲
因
四种因可净除遮障证悟本质的染污:
·虔信佛法
·智慧
·禅定
·慈悲
使我们的证悟本质无法彰显的原因有四种,所以,我们须要具足这四种原因以使其彰显。我们为什么无法了知证悟本质的第一种理由是:我们对佛法不感兴趣或有敌意,因而无意实修佛法。如果对佛法产生兴趣或虔信心,我们的犹豫或敌意自然消逝,同时我们将能诉诸实修而了悟真相。
虽然我们对佛法产生兴趣及虔信,但若不离弃“我执”,仍然无法了知证悟本质。我执是相信“有我”或“自我”,并对这个“我”产生执着。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只要它继续存在,各种烦恼就会不断地困扰我们;若不断除我执,我们将永远无法解脱轮回。断除我执的方法是开展辩识真相的智慧或“般若”;一旦智慧开展之后,我们自然会放下对自我的执著,断离轮回的因,并了悟本具的佛性。
有时我执的升起是由于我们对身体的态度,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是我。”有时则是基于我们对心的态度,或“这个心是我”的信念,我们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物品、衣服及住宅是“我的”。然而,自我的信念起自最初的错误及继之而生的幻惑。例如,看到朋友拥有一支很好的手表时,我们不会想说:“这是我的手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属于别人的东西。看到这只表掉在地上而摔坏时,我们会想:“他的表摔坏了。”但并不会感到特别难过。如果这位朋友把表送给我们,我们会想:“这只表是我的。”如果它坏掉了,我们就会想:“唉哟!我的表坏了!”而会感到相当难过。这种难过是由我执造成的,手表本身并不在意谁拥有它——表只是表;当我执被离弃时,痛苦将会自动消逝,手表也将如实地了解为一只手表。
此外,虽然我们畏惧轮回的痛苦并希望自其中解脱,但是,证悟的因尚未具足,因此,我们须要具有另外一项因素;殊胜的禅定或“三或地”(梵文samadhi)。由于三摩地的妙乐及其他功德,我们对轮回痛苦的恐惧将消散无遗。
具有前三项证悟的因之后,如果我们不关怀、怙念其他众生,反而心想:“自己能开悟就足够了,我不在乎其他人会怎样。”那么,达到完全证悟的因缘条件仍然尚未真正圆熟。
慈悲心是不可或缺的因,由于慈悲之故,我们将生起“为利众愿成佛”的大愿心(菩提心);地殊胜心的升起,将使达到证悟的因缘完全具足。
果
第三点是果或成果,具有四种无上的功德特质:
·无上清净(胜义净)
·无上自在(胜义我)
·无上妙乐(胜义乐)
·无上恒常(胜义常)
这四种无上的功德——清净、体性、妙乐及恒常——描述佛性彰显时所展现的特质。
无上清净,指证悟本质本有的清净。当然悟本质彰显为法身时,清净的特质自然地展现,因为二障及使二障沿袭不断的习性皆已完全净除。
由于众生执迷有我,因此佛陀给予无我的法教。但既然“我”从未具有真正的存在性,所谓的“无我”又如何可能具有真正的存在性呢?
第二种功德特质——无上自在的体性——不仅指心所造作的“我”已完全平息,也指“无我”之思惟概念——“人无我”及“法无我”(两种无我)——的完全平息。这种全然的平息使真正的全性——自在——显露出来。证悟本质或证悟时所显现的法身,都不具有“我”及“无我”的心识概念,因此,当“我”及“无我”的概念作用完全平息时,真正的体性——自在——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通常,有情众生因为对情感的执着而陷于无尽的轮回,虽然这些情感只不过是三种痛苦的组合,众生却误以为它们是快乐。因此,佛陀开示轮回的痛苦本质(苦谛)及其原因(集谛):五蕴(色、受、想、行、识蕴)、烦恼及恶行。由于五蕴的真正本性是痛苦的,因此,只要仍然具有五蕴,我们就没有达到圆满、恒常之乐的机会。
由于知道痛苦是苦,小乘行者——声闻及缘觉——因而产生厌弃及解脱轮回的强烈意愿(出离心)。当证悟本质或超越痛苦及快乐的法身彰显时,行者已完全断除痛苦及苦因:烦恼、恶行、五蕴及习性等,第三种功德——无上妙乐——因而也展露出来。
第四种功德是恒常。虽然佛陀为了驱散众生执着无常为常的迷惑,而开示无常的真谛,但当法道的成果圆熟时,行者证知轮回与涅槃无二(轮涅不二),两者都不具真实的存在性;由于缺乏真实的存在性,本性不因轮回而有所减损,也不因涅槃而有所增进。这种“轮涅不二”、“本性为一”的了悟是恒常不变的,也就是成道的第四种功德:无上恒常。
作用
描述佛性的十种方式之中,第四种是叙述证悟本质的作用。由于证悟本质自然赋有智慧,众生都能对轮回之苦感到至深的厌恶,并产生脱离它的强烈欲望。对轮回的不满,即是由于证悟本质的作用及影响。
功德
传统上,有两个比喻被用来叙述证悟本质及其功德:在“根”的阶段或一开始时,证悟本质及其功德如同充满珠宝的海洋;在“果”的阶段或证得法身时,证悟本质及其功德如同酥油灯的火焰。
在根的阶段,证悟本质如同充满珍贵宝石的浩瀚海洋,具有无数不可思议的功德,例如佛的圆满智慧。此外,海洋就好比一只装有无量之水的宝瓶;同样的,证悟本质或法身是一切佛功德的基础或容器。而且,如同水的本性是湿润,证悟本质天生蕴涵着对一切众生的无量慈悲。
在果的阶段,证悟本质彰显与之无二无别的三种殊胜功德:
·无瑕
·清明
·不可分
这三种功德如同酥灯的火焰,基本质是光,其本性是清晰及明朗,此两种层面——清晰及明朗——是不可分的。
回到证悟本质,“无瑕”的功德,指一切诸佛的智慧是清净无染的:“清明”的功德,指证悟本质或法身本具的卓越觉知力(例如天眼通)是清明无碍的;“不可分”的功德,指前两种功德——无瑕及清明——是不可分离的。
渐及
“渐及”——逐渐涉入、达及——表示证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