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赡墒苡诒恕W魇悄钜眩嫫捧阒殖黾遥骸杆嫒晁剩蔽馑怠埂F捧惆追穑骸冈坪析年迹∮猩啤⒉簧品ㄒ梗糠鸫鹧裕骸赣小埂F捧惆追穑骸傅蔽宜瞪撇簧品ǎ钗业媒狻梗》鸶嫫捧悖骸肝医竦蔽曷运瞪撇簧品ǎ刑扑肌F捧悖√坝呤遣簧品ǎ鞣坝窃蛏品ā2_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是则善法。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法。是为婆蹉!我今已说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是圣弟子,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实知十种不善法、十种善法。如实知者,则于贪欲无余灭尽,瞋恚、愚痴无余灭尽者,则于一切有漏灭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瞿昙!今当说譬」。佛告婆蹉:「随意所说」。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随下。瞿昙法律亦复如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随流,向于涅盘,浚输涅盘。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为余异道出家,来诣瞿昙所,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几时便听出家」?佛告婆蹉:「若余异道出家,欲来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于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为人粗作齐限耳」。婆蹉白佛:「若诸异道出家来,于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听于和尚所受衣,若满四月听出家者,我今堪能于四月在和尚所受衣,若于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当于瞿昙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佛告婆蹉:「我先不说粗为人作分齐耶」?婆蹉白佛:「如是,瞿昙」!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婆蹉出家,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婆蹉种出家,即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如来正法。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彼一切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今当往见世尊。是时,娑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于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于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世尊正法。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出家,学道乃至自知不受后有」。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尔时、尊者婆蹉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尔时、婆蹉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有众多比丘,庄严方便,欲诣世尊恭敬供养。尔时、婆蹉问众多比丘:「汝等庄严方便,欲诣世尊恭敬供养耶」?诸比丘答言:「尔」。尔时、婆蹉语诸比丘:「尊者!持我语,敬礼世尊,问讯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安乐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养世尊,具足奉事,令欢悦非不欢悦。大师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养大师,令欢悦非不欢悦」。时众多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礼世尊足,乃至欢悦非不欢悦」。佛告诸比丘:「诸天先已语我,汝今复说。如来成就第一知见,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尔时、世尊为彼婆蹉比丘说第一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返回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 

         (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 

第157(45)经(上p157)。。。 1 

第60(63)经(上p100)。。。 2 

凡宗敎和哲学。。。 2 

小如蝼蚁,大至人类,。。。。 2 

五趣中,平常以为天上最好。。。 4 

第59(62)经(上p98)。。。 4 

第1785(133)经(下p495)。。。 5 

第51(268)经(上p73)。。。 5 

第61(64)经(上p101):。。。 6 

第470(289)经(中p16)。。。 7 

第396(273)经(上p353)。。。 7 

依佛法说:有情的生死流转。。。 9 

此三见,在现实生活中。。。 10 

<<杂阿含经>>

第157(45)经(上p15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以不舍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60(63)经(上p10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 法 概 论>>

凡宗敎和哲学
都有其根本的立场;认识了这个立场,即不难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的,如不从有情着眼,而从宇宙或社会说起,从物质或精神说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义。

小如蝼蚁,大至人类,
以及一切有情,都时刻在情本的生命狂流中。有情以此情爱或情识为本。由于冲动的非理性,以及对于环境与自我的爱好,故不容易解脱系缚而实现无累的自在。

世间离苦得乐的方法,每每是旧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总是扶得东来西又倒!这是由于枝末的而不是根本的。如从根本论究起来,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此即是说:有情的发生众苦,问题在于有情(五蕴为有情的蕴素)本身。有此五蕴,而五蕴又炽然如火,这所以苦海无边。要解除痛苦,必须对此五蕴和合的有情,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但根本而彻底的解脱,非着重于对有情自身的反省、体察不可。

如印度的顺世论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又如中国的五行说等。他们都忽略本身,直从外界去把握真实。这一倾向的结果,不是落于唯物论,即落于神秘的客观实在论。另一些人,重视内心,以此为一切的根本;或重视认识,想从认识问题的解决中去把握真理。这种倾向,即会产生唯心论及认识论。依佛法,离此二边说中道,直从有情的体认出发,到达对于有情的存在。有情自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缘成体。外界与内心的活动,一切要从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为本,外界与内心的活动,才能确定其存在与意义。

有情为物质与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应偏于精神;不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出发,而应以现实经验的有情为本。

佛法以为一切是为有情而存在,应首先对于有情为彻底的体认,观察他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么?他的特性与活动的形态又如何?不但体认有情是什么,还要从体认中知道应该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宗敎于人生,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一般的宗敎,无论是自然宗敎,社会宗敎,自我宗敎,都偏于依赖感。自己意向客观化,与所依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