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如无胀满实坚等症。而惟胃火致然者。则但以白虎汤、抽薪饮辈。泄其火邪自愈。
鳌按。此为水湿之病。其人胃本不虚。只因水气怫郁,郁极而发。奄者。忽也。言忽然而狂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
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不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
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忽自下。下者愈。其人不解者。
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
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朱肱曰。发狂有二症。阳毒发狂。蓄血如狂。其外症与脉皆不同。病患烦躁。狂走妄言。
面赤咽痛。脉实潮热。独语如见鬼状。此阳毒也。病患无表症。不发寒热。唇燥。但欲漱水。不欲
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硬满。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大抵伤寒当汗不汗。
热蓄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内争。甚则抵当汤丸。轻者桃仁
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须取尽黑物为效。
血热蓄在膀胱。若用抵当汤。更须仔细。审其有无表症。若有蓄血症。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
抵当。宜桂枝汤解外。缘热在膀胱太阳经也。
张兼善曰。狂之所起。皆由阳盛。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也。又曰。邪入于
阳则狂。邪入于阴则喑。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病源
曰。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癫。即诸经之狂。为阳盛也明矣。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脏。使
神不宁而志不定。遂发狂也。其或狂言目反直视。又为肾绝。汗出辄复热。狂言不能食。又若失志。
死。若此。则非药所及。
张介宾曰。如狂症。本非实热。发狂症。亦有轻重。如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及脉微而沉。反
不结胸。其人如狂二条。以太阳热邪不解。随经入腑。但未至发狂。故曰如狂。此以热搏血分。
蓄聚下焦。故宜下也。近见伤寒家。则别有如狂之症。古人未及言者。盖或由失志而病。其病在心也。
或由悲忧而病。其病在肺也。或由失精而病。其病在肾也。或由劳倦思虑而病。其病在肝脾也。此
其本病已伤于内。而寒邪复感于外。则病必随邪而起矣。其症如狂。亦所谓虚狂也。而虚狂症。则
外无黄赤之色。刚暴之气。内无胸腹之结。滑实之脉。虽或不时躁烦。而禁之则止。口多妄诞。而
声息不壮。或眼见虚空。或惊惶不定。察其上。则口无焦渴。察其下。则便无硬结。是皆精气受伤。
神魂失守之症。此与阳极为
狂如冰炭。而时医不察。但见错乱。便谓阳狂。妄行攻泻。必致杀人。凡治此者。须辨阴阳。其有
虚而挟邪者。邪在阳分。补中益气汤等。邪在阴分。补阴益气煎等。虚而无邪者。在阳分。四君、
八珍、十全大补等。在阴分。四物、六味、左归饮、一阴煎等。阴虚挟火者。加减一阴煎。方治之
宜。大略如此。而变症之异。则有言不能传者。能知意在言表。则知所未言矣。
凡身有微热。或面赤戴阳。或烦躁不宁。欲坐卧泥水中。然脉则微弱无力。此阴症似阳也。名
为阴躁。盖以阳虚于下。则气不归原。故浮散于上。而发躁如狂。速当温补其下。命门暖。则火有
所归。而病当自愈。若误用寒凉之药。则必死矣。
陈士铎曰。伤寒发狂。至登高弃衣詈骂。去生远矣。仲景以竹叶石膏汤救之。妙矣。盖阳明之
火最大。非大剂白虎不救。世人往往畏用。特小其剂。如何能救。故用石膏必须三四两或七八两一
剂。火势始能稍退。狂亦可少止。然石膏性猛。恐损胃气。必兼人参为妙。我更有一方。用白虎汤
之半。而另加药味。方名祛热生胃汤。石膏、元参、麦冬各三两。茯苓一两。人参、车前各五钱。
知母三钱。水煎。此方石膏、知母泻胃火。人参生胃气。元参去浮游之火。麦冬生肺阴。茯苓、车
前。引火下行于膀胱。从小便出。且火盛必渴。渴必多饮水。用此二味以分湿。则水流而火自随水以
散。方中泻火。又不伤气。似胜于白虎。一剂狂定。二剂渴减半。三剂渴止。火亦息。正不用四剂也。
凡有火热发狂。或汗如雨。口渴舌燥。或生芒剌者。此方投之立效。断不至死也。
鳌按。此四条。皆本太阳经症。但首条。误下热入。阳极扰阴。血燥而蓄于中。血病则知觉昏
昧而发狂。所谓表病传里者。二条。亦病在燥血内结。皆属下后热入于里者。三条。血气皆重。故
用桃仁承气以攻其里之结血。此则由于未下者。四条。喜忘乃发狂之根也。故虽未及发狂字。而
亦当次入款内。
四条。虽皆太阳症。然至热结。则 传入阳明矣。即如喜忘一症。当其喜忘时。尚属太阳。
迨阳明既病。而究其根由。因知前此太阳病时。已有喜忘之病
情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
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又有火邪发惊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逼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
其人烦躁惊狂。起卧不安。仲景主方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可。
凡灸及烧针后症似火劫者。兼用劫法治之。金匮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捷。
陶华曰。伤寒热毒。由胃并心。遂使神不宁。志不定。故发狂。始则少卧不饥。妄语妄笑。甚则
登高弃衣。越垣上屋。皆由独阳亢极。热毒所致。非大下不止。亦有当汗不汗。瘀热在里。下焦蓄
血如狂者。未至竟狂耳。
难经。重阳者狂。即阳毒。脉洪大。或数实。狂言错语。烦躁干呕。面赤咽痛。潮热发斑。或
下利黄赤。阳毒升麻汤、黄芩汤。时行热病。发狂。黑奴丸。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如狂
而血下者。愈也。血症如狂。脉微身黄。唇燥漱水。无寒热。小腹满。小便不利。大便黑。犀角地
黄汤。甚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取下黑物为效。
卷十
发黄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目】李 曰。经曰。湿热相交。民病瘅。瘅即黄。单阳而无阴也。伤寒发黄虽不一。而误用
温药。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与渗。以致阳明经中血热。而见真色于肌肤。名之瘀热发黄。头
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黄而明。茵陈汤、茵陈三物汤、陶氏茵陈汤。有湿热郁而发黄者。身疼发热。
色黄而晦。茵陈五苓散。有寒湿发黄者。太阳病。寒湿在里。发汗过多。则
寒去而湿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身痛鼻塞者。急用栝蒌搐鼻法。内服茵陈五苓散。头痛甚者。神
术散加茵陈。有中湿发黄者。一身痛。误汗则眼目俱黄。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防己黄 汤。
身烦痛者。麻黄汤加苍术。伤风发黄者。易饥鼻干。腹满潮热咳嗽。小柴胡加茵陈。如哕。加茯苓。
甚者。大柴胡。兼往来寒热。小柴胡加茵陈、山栀。由内伤中寒。脾胃素冷。或伤冷物停滞。或
呕逆腹满。大便自利。理中汤加枳实、青皮、茵陈。腹胀食不敢饱。欲作谷疸。五苓散。阴症发黄。
四肢逆冷。脉沉。或阴盛发躁。四逆汤。结胸发黄。心胸满硬。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汤。由痞
气。心下满硬。按不痛。半夏泻心汤。以上并加茵陈。用痞结散而黄自愈。大抵发黄与治湿相似。
轻则渗泄和解。重则大下。水利黄自退矣。但寸口无脉。鼻气冷。为不治。形变烟煤黑色。摇头直
视。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脏气绝也。诸发黄。小便不利。惟瘀血发黄。小便自利。且瘀血与瘀
热。外症俱头汗作渴。脉浮数。但热结下焦。则热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结下焦。则热但耗血而不耗
津液。故小便自利。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
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
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目】鳌按。此条中风。是由少阳转属者。两阳熏灼。故一身及面目悉黄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腹满。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目】柯琴曰。金匮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谷疸根原)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
名曰谷疸。宜五苓散调胃利水。(治法亦当如之)反用茵陈汤下之。腹满不减。而除中发哕。所
由来矣。除中者。胃阳不支。假谷气。以自救。凡人将死而反强食者是也。
【纲】仲景曰。伤寒身热发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汤所以解散其热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
【目】成无己曰。此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也。
韩祗和曰。无汗。热不得越矣。小便不利。热不得降矣。故虽未经汗下。而心中懊 也。无汗
小便不利。黄之原也。懊 黄之兆也。然与栀子、柏皮自解。不可用茵陈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阳明病。面合赤色。不
可下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目】成无己曰。此由内本有热。而被火致黄者也。
鳌按。栀子苦寒下泄。向来微溏者。由胃气不实。即栀子且禁用。况承气乎。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
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目】成无己曰。寒湿在里不解。还于寒湿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者。夫湿亦令黄。热亦令黄。
二者非止由来有异。而色泽亦自不同。湿家黄而暗。热盛如橘色。甚者染衣。正黄如柏。大抵黄
属脾。脾为湿热所蒸。则发黄。用茵陈汤。泄涤其热也。
【纲】仲景曰。形体烟熏。直视摇头。此为心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此为脾绝。
【目】成无己曰。此皆不治之症。
卷十
便脓血
属性:【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
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
热而便脓血也。
【目】鳌按。热利不止。必大便脓血。由于素有蓄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