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不仅要知晓真实可靠的依托处唯有佛法,而且,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有情幸福安乐的殊胜善道都是在佛法光明的普照下,勃然兴起……在产生殊胜定解之后,油然发起住持与护持正法心愿佛经中说,此之大愿全然涵摄一切佛陀菩萨所发诸愿。
  所以,在随念法宝功德后,应当清醒地认知:只有值遇正法,,才会心生欢喜。当尽己所能,闻思修行受持佛法。弥勒菩萨于《辨中边论》中云:〃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谓书写供养,施供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依十法行去行持,则此人身成为有益人身,不会空耗。如是若于佛法一偈,或背诵、或讲说、或思维,其功德无量无边。此皆广见于佛经中。
  末法时期,人心痴暗,邪说横行。呼唤僧才法匠擎举法灯,照破茫茫长夜,燃亮众生心灯……此一席话,是对年轻的僧尼们而说。经中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决定无能报佛恩。〃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只有面对现实,敢于荷担如来家业,闻思修行,自利利他,才不枉出家之行。
  有人向永明延寿大师请教说,为何天台宗允许凡夫说法?大师引用教证回答道:〃《般若经》中讲,'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比喻,令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而且在另一部经中说,'其人戒定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这不是很好的教证吗?〃永明延寿大师的开示不能不让人深思!
  古德云:〃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佛经中记载说,曾有兄弟二人出家,一人专门修慧而不修福,后虽证罗汉,却没有人供养。另一人专门修福而不修慧,后转世为皇宫中畜养的白象,满身挂着璎珞……这则故事耐人寻味。
  成就解脱之路,不外福慧双修。侧重何方,都有失偏颇。通过自利利他这一完美的组合,不仅于自之解脱积聚资粮,而且亦能有益众生趣入正法。《大方广总持经》中云:〃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见解不谬,冥契佛心。虽为他人,亦乃化功归己,既能助道,又报佛恩。〃
  为人说法,不仅自利增上智慧,而且利他积聚福德。若能以清净发心,不慕名闻不求利养,如理如法地依于佛法,明理契义,阐幽示微,为了有情,悦意讲法此诚为末法时期自利利他的典范。《劝发增上意乐经》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在《未曾有经》中说:〃说法有二大因缘,一者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又财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
  有人虽然心里赞叹随喜弘扬佛法,但都是称颂他人之语。一涉及到自己,往往喜言闭关,逃避社会,遁迹山间。莲池大师开示说:有修习静坐的人,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受到干扰。人声是可以禁止的,但如果有鸦鹊在庭中叫噪,那怎么办呢?鸦鹊还可驱除赶走,但如果有虎豹在林中号啸,那又当怎么办呢?虎豹犹可使猎人捕捉,然而风号水流,雷轰雨骤,那又要怎么办呢?所以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要想除境而境终不可除。境既不除,心不能静,这样,道就永远学不成了学佛办道,不自我检讨,志向不坚,而嫌外境不寂静,那实在是谬误之至!
  乔美仁波切在《证悟历程漫游者道歌》中也对初学之人教诲说:〃在修法时,听到外面喧哗吵闹,流水哗哗,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感到心烦厌恶,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自己觉得:应该马上离开,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要知道,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是根本无法躲避的。〃乔美仁波切是在给弟子明示心性,弟子认知心性之后,才要求其远离人群,掩关而修的。汉地历代禅宗大德亦是在〃得个消息〃或〃得个著脚处〃(指初识心性)后,遁入深山,与鸟兽为伴,与日月同息,非要〃得个桶底脱落〃(指彻悟心性)。否则,誓不罢休……如此看来,汉藏大德在闭关修法问题上,的确是一个鼻孔出气(禅宗术语,指见解相同)!
  当然,后学弟子应当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为了解脱,忘我苦行的修法精神。但是,还要看看自己的资粮具足与否。在禅宗方面,是否已破初关,明眼人予已认可?在大圆满大手印方面,是否已认知心性,上师许可与否?……否则,匆匆然,奔入山林旷野,不久又奔回都市来来往往,只落得白白辛苦!这不是佛法所提倡的!《像法决疑经》中云:〃佛言,若复有人,见他修福,及施贫穷。讥毁而言,'此邪命人,求觅名利,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禅定智慧之业,何用纷动无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属,其人命终堕大地狱,经历受苦。从地狱出,堕恶鬼中。从恶鬼出,于五百身,堕在狗中。从狗出已,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受种种苦。何以故,由于前世见他施时,不随喜故。〃对于初学者,莲花生大师警示说:〃闭关九年,不如转一次法轮的功德大。〃
  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福慧双修,为将来真正掩关克期取证充分聚集资粮。在福慧双修的修法中,这里所提倡的就是宣讲佛法、弘扬佛法这是学修佛法之人最适宜的方便途径之一。
  至此,不要落入另一个误区自己智慧福报浅薄,岂是弘法度生的栋梁之材?要知道,弘扬佛法不一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要从点滴做起,去身体力行对你所见的亲朋好友,念一句佛号、言一句法语、寄一本小册、发一封关心醒示的信函……或者,在你的视野里,凡是所见到的空中飞的小鸟、地上跑的猫狗鸡鸭、水里游的鱼虾、昔日的仇敌怨家、来往而过的陌生人你都善心发愿、诵咒回向这无一不是弘法度生。慢慢地,你的愿菩提心成了行菩提心,随着烦恼心渐渐被菩提心所取代,你的周围已被菩提心涌溢出的博爱所笼罩,祥和与安宁环绕着你。过去的你不见了,你成了一位学修佛法真实的体验者不仅自利,而且影响了周围,他人与动物都沉浸在你所修佛法的美妙与温馨之中……不久,就会咂咂称奇:这么渺小的我,居然、居然能感染世界?!

  乙三、(随念僧宝之功德)分二:丙一、阐述僧宝功德;丙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
  丙一分二:丁一、相续清净;丁二、胜田功德。
  丁一、相续清净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僧,即僧伽,是千百万魔众不能令其舍弃远离解脱正道之人。圣僧者即是大乘僧伽圣者补特伽罗。所谓〃大〃,即是内道佛乘超越世间,故称其为〃大〃。若依所缘境而分,则有七种殊胜功德,即名为〃大〃。诸圣僧众,于中安住,确立〃乘〃义。
  远离一切过患,自相续守持戒律学处,则称其为正行。通达佛法诸义,自相续安住禅定学处,则称其为应理行。不住常断诸边,自相续安住正见智慧,则称其为质直行。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所有僧众,为利有情,见解戒律皆然相同,共趣解脱,则称其为和敬行。
  另一种解释是:若略说正行,则是遮止衰败,引入正道。若广说正行,则是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其中,〃理〃即解脱。〃行〃是趣入无学果位。〃质直〃为圣者之道。经中云:〃质直即是圣者道。〃这是从有学道角度而说的。所谓〃和敬〃,就是所有趣入圣道的僧伽大众,皆无退转,趋入涅槃城。〃入者〃就一般僧人而言,僧众之间入于圣道,宗趣同归,无有不同。或者,正行即是远离舍弃、谬误、曲折、退转而获得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也就是说远离非正行等四种颠倒,趣入真实无误解脱正道。而在世间,就是相续清净的僧人。《阿含经》中云:〃我末法中出家人,志求菩提微妙果,于浊苦恶世界中,常在如来清净众。僧中或有求四果,或以证果在僧中,此等八辈诸上人,和合僧中常不断。或有深广学智慧,或有息虑习诸禅,并皆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归大海,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予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谈到相续清净,皆是就僧伽内心隐匿功德而言。末法时期,多有人喜欢观察出家人言行仪表如法与否,或以名声高低判别成就高低。金刚上师法王晋美彭措醒示说:〃末法时期,人凭名份高低取舍亲近善知识,这是不好的。〃《赞僧功德经》中云:〃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于火上,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内如四种庵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若于僧中起邪见,当来定堕三恶道,世尊亲自以梵音,金口弘宣诚不妄。〃

  丁二、胜田功德
  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

  了悟甚深法性,相续清净的僧伽圣僧,世间无论何人,皆应对其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因为,只有仰赖僧伽,才能引导众生,趣入解脱。所以,天人与人都应虔心顶礼此即是所应礼敬,所应合掌。经中云:〃大悲世尊礼大众,尊敬和合大德僧,诸佛尚自致殷勤,何况凡夫轻慢众。〃
  诸圣僧众,以殊胜功德作为相续庄严,此即清净功德。诸圣僧众,是吉祥福德之田。〃吉祥〃是祥瑞与圆满的总称。〃福德〃既是吉祥又是福报之义。世间出世间一切福德吉祥圆满,全然依靠僧众产生,因而称其为一切福德之基源。三位或四位僧伽以上,名为僧团。僧团大众,远离过患,唯有功德,即使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供养,对其不成障碍。对僧众或一位圣僧作供养,不仅没有过患,而且令有情培植善根,增上福报,即称其为净诸信施。经中云:〃唯当尊重生敬心,因此受胜诸天报,佛日灭没虽久远,僧宝连晖传法灯。犹如龙王降甘雨,大地萌芽普洽润,和合僧宝亦如是,雨于如来妙法雨,滋润枯渴诸群生。〃
  因此,僧团相续清净,于他有情自然成为无上供养之处。

  丙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
  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宛若田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供养僧众殊胜福田,利益极大,能生无量利乐。此即是所应惠施。无论何时何地,堪为整个世间众生最大供养处,与之相等者无曾为有。此即是普应惠施。世间众生被烦恼染污,而僧众却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