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都不介意。
这七觉支引发正觉,破除障碍,就如减轻病情来治病。就像一名医生诊出病因,
选择热、甜或微妙的药物来平复病情,制止掉举并完全治好那病。
这七觉支如医药,念觉支如诊出病因的方法,择法觉支如选出适当的药物,精进
觉支如以治□沉睡眠的辣药,喜觉支如缓和病情的甜药,轻安觉支如平定病情,
定觉支如心不再掉举因病情已好转,而舍觉支如已康复如常的状态。
在观照七觉支时,必须察觉它每一刻的存在(这有如已解释过的五盖),或它的
消逝,如尚未生起但不论任何原因将会生起,如已生起但不论任何原因它将增
长,行者亦须明觉这些原因。
引起正觉支的因素是以智作意,意思是正确的作意。
如前所述,修持法念处不论是不善法或无记都可以向内或向外观照。行者应对此
持有正念。法能引生智慧,而法是无欲、无我和无执著,这是法念处,依于精力,
明觉和正念来克制贪婪和悲痛。
佛陀所指导的四念处,都各有观注的目标并逐渐微妙。这如不同等级的学习,身
念处可谓为第一级,受念处为中级,心念处为高级而法念处为特级。
修持身念处能知如所实,□除把丑恶当为美丽的幻念。修持受念处□除把苦当为
乐的幻念,修持心念处□除无我当为有我的幻念。
这些邪见已被□除时,贪婪和悲痛就不能生起。心境将平定并证入圣道、圣果和
涅盘。所以四念处经指出:「比丘啊!众生想得到清净,想克服忧伤,想摒除苦
恼,想得正戒,证涅盘,只有一条路可走;这路就是四念处。」
D.四念处~唯一之道
世尊训示我们:「比丘们啊!众生想得到清净,想克服忧伤,想摒除苦恼,想得
正戒,证涅盘,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就是四念处。」
因为有烦恼如贪欲和嗔恨,众生造作恶业如杀生、伤害、偷窃、盗抢和妄语。由
于这些恶业,他们轮落回恶道而受苦。即使是有某些善业之故而出世于人界,他
们将会遭受到苦难和早亡、患病和贫困。这些烦恼使他们轮回生死,而且经受苦
难如衰老、病患和死亡。如果一个人想要解脱这一些苦难,则应勤奋净化自己□
除烦恼。
要净化自己,□除烦恼只有一个方法,那是修四念处,观照个人的心识和身体所
正发生的一切过程。如果一个人要清除烦恼例如贪欲和嗔恚,他必需依从四念处
法门。Ekayana的意思是「唯一之道」--没有其他之道或没有其他选择。如果
你依从唯一的道路直走,你将不会迷失,因为它是没有歧路的,你肯定能达到目
的地。相同的,四念处是唯一之道而无其他的。如果你连续修行四念处,你将会
证得阿罗汉果,那完完全全的清净和脱离一切烦恼的圣果。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
依从这四念处法门,以断除所有烦恼。
往昔诸佛,壁友佛和阿罗汉皆修练此四念处法门,而皆清净和证到涅盘,苦恼永
灭。将来亦然,一切摩诃萨也将依从四念处法门而证得涅盘。在今劫,乔达摩佛
及其众弟子皆依从这四念处法门净化自己以□除烦恼和证觉涅盘。这事实是沙婆
主梵天向佛陀指出并得到佛陀的同意而将它传授给我们。
失去了丈夫、妻妾、儿女、父母和亲人,人们感到忧伤和悲痛;他们也为了失去
的财物而悲伤;当患并受苦时,他们也感到悲伤。当然,这些都是可怕的事,如
果没有这些痛苦那将是多么的安祥!因此人们应勤奋了断这些痛苦。但他们不能
单靠祈拜神灵而脱离它们。只有修练这四念处法门,他们才能了断一切的苦。佛
在世时,有位少妇名叫Patacara,她失去了丈夫、两个孩子、父母和兄弟以及亲
人。由于过度的悲痛而疯了。有一天,她来到了世尊正说法的地方,听闻了佛法,
参与修练四念处禅法,这使她所有的悲伤和哀泣皆尽,并获得心理上永恒的安宁。
相同的,今天有人失去了儿女、丈夫、妻妾、和父母而非常悲痛,咽不下和睡不
著。他们来找我们,在我们的指导下,修练四念处禅法,在四天,五天或十天内,
他们已从痛苦中恢复。至今他们当中大约有一千多人。
修练四念处法门不只消除今生的悲伤和烦恼,同时也了断来世的悲痛。所以,要
了断这悲伤和哭泣,你只须要修练四念处禅法。
再者,世间众生受苦都因为有著身躯和精神上的苦。如果这些身苦和心苦能够消
除,他们将能生活在舒适和快乐中。身苦是身躯的痛楚,这都源起于疾病、他人、
气候如酷热和严寒;意外如摔跌、被刺破、溜跌等等。心苦是苦恼、忧愁等等,
是起于失去亲人、损失财物、逢遇危难或所求不得。没有人能使众生不受这些身
苦和心苦,只有修练四念处禅法才能灭苦。因此在修四念处禅法时应精进直到证
得阿罗汉道果时才能永远的解脱身苦和心苦。
唯有阿罗汉圆寂后则永远离弃一切身躯和精神上的苦。所以,我们必须依从四念
处法门来修行,以便能够了断一切苦而享获永恒的安宁。
众生不断重生和遭受老、病和死的痛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拥有烦恼例如贪欲和
嗔恚。这些烦恼是造成痛苦的来由,只有靠圣道方能断除它。要证觉圣道,修练
四念处是唯一之道。再者,涅盘--一切苦的灭尽,只有修四念处法门才能证得。
所以,要证得了断一切烦恼的圣道和证得一切苦灭尽的涅盘,我们将须依从四念
处法门。
四念处法门有四个部份:(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
法念处。
在这四个中,身念处是观照身蕴。观照色身共有十四法。第一个是随息观
(Anapanasati)。Anapana的意思是入息和出息。每当鼻孔入息和出息时,便
观注吸入或呼出。依此观注而修入大定,然后以此定修智慧以明白心法和色法的
无常性质。这都是论典中有说明。
第二个是观照行走、站立等。我们将更详细的谈到它。
第三个是修四明觉。我们也将会更详细的讨论它。
第四是观照身躯的三十二个部份,例如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当
入禅的定力修足,智慧将由之引发出来。
其余的九种观照(由六到十四)是将己身对照一副尸体以引发起厌恶感。
现在,我们将谈十四种身念处中的第二种。比丘在走路时,对他走路的动作,心
中念念分明。这样我们被训导如何观注和明白每一个身躯动作时所真正发生的过
程。
所以,当你走路时,你应专心观注行走时所连贯到的身躯动作,和观注「行走、
行走」。(虽然它应更详细的教导为「我正在行走」,「我正在站立著」等等,
为了加速观注,我们教弟子们观注「行走」、「站立」等等。)从举足至放下它,
你都应观注每一阶段。或者,当你走的快时便观注「右步、左步」;「举起、推
前、放下」。当你停步而站立时,应专心观注身躯站立著和不停地观注「站立、
站立」。当你坐下时应专心观注身躯如何坐下和观注「坐下、坐下」。当你已坐
下,你也许想改变你双臂、脚或身躯的姿势,那么,你也应观注每一个改变的动
作。如果没有改变姿势而静静坐著,则留意身躯端正坐著和观注「坐、坐」。
当你只观注一样目标例如端坐,你也许会缓怠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加合其
他目标,例如接触,而应观注「坐、触」。更佳的是,当你端坐时,腹部的升沉
是十分容易感觉到的。观注腹部的起伏而观注「上、下」。这等于是观照腹部的
身躯动作。任何的身躯动作都应如此观注,所谓:「无论身躯处于那一个姿态时,
他都念念分明。」
这教法指示我们应观注每一个身躯的动作,那是:四肢的动作、眼睛的关闭与睁
开、腹部的动作等等,而且我们也应如实所观。我们教导弟子们在开始时先观注
腹部的升沉,因为它是较简易的。那些依所教导如是观注而获智慧的已有数十万
人。
当你躺卧下来,你应观注每一个与身躯有所关连的动作。当你这样躺下时,你可
会获得出世间智。阿难陀尊者就是这样成为阿罗汉。
一天,那是佛陀的般涅盘的三个月又四天后,阿难陀尊者于黄昏后便走禅,企试
证成阿罗汉。据说他是在修Cankama Walk 步行(那是:走来,走去),他观注
著右步、左步、举足、推前和放下,正如我们以上所说的方式。整个晚上他步行
修禅至近黎明,但仍未能证获所期望的阿罗汉果,阿难陀尊者想:「我已尽力做
了,我不认为应更加发奋。为什么我还未能获得智慧?世尊曾以这话鼓励我:『
阿难陀,你有足够的波罗蜜,努力的修行,不久将成为阿罗汉。』这些确定是实
话。但我已步行了整晚,这该是我精进过度而使精力消耗,导致定力减弱,因此
没有进步。为了平衡精进与定力,我将躺下而继续用功。」他便走进卧室,坐在
床上,然后躺下。当他躺下,他一段段地向智慧与出世间智的圣道进展,终于成
为阿罗汉。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当躺下时,观注每一个过程,而证获阿罗汉果。
当机缘合适,观注每一个过程,而证获阿罗汉果。当机缘合适,很快的能证得圣
果。重要的是观注著每一个身躯的动作。
以上我所谈的第二个身念处已很足够了。当如是观注,你将亲自看到和明白色法
的现升和消失。那就是句中所谓:「他跟从观照身躯各法的生起、或沉灭、或生
起或沉灭。」
当你观注「行走」,「行走」是色法,是无情识的;观注是心法,是有情识的,
就这样的你分辨心法与色法。当你观注腹部升起,升起是色法,而观心是心法,
就这样的你分辨色法与心法。再者,缘行走之意念而有行走的身躯动作,缘站立
之意念而有站立的身躯动作等等。你分辨这一切和明白事法以及你的波罗蜜(宿
世所积的功德)。当你明白这一切,你便了悟这一切都只是刹那间的生起与沉灭
而无其他的东西。你会变得对它们无执取,没有「我」的痴见。你将不再认为一
切是永恒、快乐或美好的,而明白一切事物是无常、苦空和无我的。这有如经书
里所说的:「比丘遵守脱俗与独立」。当「无常」等智圆满时,你将证悟涅盘和
证获阿罗汉道果,而成为阿罗果。一旦为阿罗汉,般涅盘后则离一切的苦。你至
少应证获须陀洹。成须陀洹后将不会重生在恶道里。所以,我们应奋力以至少证
获须陀洹。
* 四明觉(Sampajannas)
现在我们谈到修习四明觉:(一)益外明觉,(二)合适明觉,(三)方法明觉,
(四)无痴明觉。
当你要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你应考虑它是否有益于他人,因此只做或说那些有
益的。这样的考虑就是益外明觉。即使是有益的,你也应再考虑它是否适合,并
只做或说那些适合的,这是合适明觉。这两种明觉如应用在世俗上的事也会有利
的。
当修禅时,你也许会想行走或端坐,经过考虑了有益和适合之后才作决定。当然,
当你正认真观照时,你不必考虑到这些事,你只是继续观注。
第三是方法明觉。这对于修禅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