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末。每服三钱。水煎。
苏合香丸 治中风中气。牙紧不省。及邪祟症。
白术 青木香 乌犀角 香附(炒) 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去皮)
檀香 安息香(另末酒熬膏)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荜茇(各二两)
龙脑(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 薰陆香(别研一两)
为末。入安息香膏。加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丸。水下。
平胃散(方见暑症) 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 滚痰丸(方见痰症) 泻青丸(方见火症)
卷之一提纲门
伤风
属性:x大意x
虚邪贼风。阳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经文) 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卫于外。风邪不能为害。惟脾虚
而肌肉不充。肺虚而玄府不闭。则风乘虚入。(微论)
x病因x
更衣脱帽。沐浴当风。皮毛之间。卒然受邪。内舍于肺者。外因也。衣被过浓。上焦壅热。内热生风。似乎伤风
者。内因也。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舒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症也。有平昔元气
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症也。(汇补)
x见症x
轻者。咳嗽有痰。咽干声重。鼻燥作痒。或流清涕。腹胀额闷。口燥喉痛。重者。头痛项强。肢节烦疼。憎寒壮热。
头眩呕吐。心烦潮热。自汗恶风。亦有无汗而恶风者。(汇补)
x伤风伤暖辨x
外风所伤。鼻流清涕。咳嗽清痰。舌无胎膜。内热生风。鼻流浊涕。咳嗽稠痰。舌有红点。其余诸症。则相似也。
(汇补)
x伤风伤寒辨x
风循经络。亦有六经传变。其初起头疼身热与伤寒同。但伤风必鼻塞流涕。且多恶风。居暖室之中。则坦
然自如。伤寒恶寒。虽近烈火。仍复怕寒。又伤风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烦。伤寒在表者。无汗而手足微冷。
伤风在里。肺热而皮肤发疹。伤寒在里。胃热而肌肉发斑。皆各异也。(汇补)
x脉法x
左寸关浮弦有力者。伤风也。右寸关洪滑有力者。伤暖也。右寸关濡弱无力者。兼虚也。(汇补)
x总治x
有汗当实表。无汗当疏邪。内热当清火。实表不可大补。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凉。若肺虚伤风者。先
与祛邪。遂即养正。先后缓急。不可偏废。(士材)
x大汗宜禁x
伤风症。腠理疏泄。但宜轻扬之剂彻越其邪。不可与伤寒家大汗之药。恐蹈亡阳之戒。(汇补)
x久虚宜补x
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
乘虚入。病反增剧也。(立斋)
x用药总法x
主以二陈汤。加桔梗、前胡、苏叶、桑皮、杏仁。身热。加柴胡、黄芩。体痛。加羌活、防风。头痛。加川芎。胸
满。加枳壳。痰多。加金沸草。气逆。加苏子。内热。加玄参。咳嗽。加栝蒌。若三时伤风。重者冲和汤。冬月伤风。
重者桂枝汤。凡表症恶风。身热自汗自利。当用药中加桂枝。其效尤捷也。体虚易于伤风。不时感冒者。补中益气汤。
加桔梗、茯苓、半夏。(汇补)
x【附胃风】x
胃风者。饮食之后。乘风取凉所致。其症饮食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汗。膈塞不通。右关脉弦缓带浮者是
也。宜胃风汤主之。(类案)
x伤风选方x
川芎饮 治感冒风邪。胸满头疼。咳嗽吐痰。憎寒壮热。状似伤寒。脉浮而缓。
川芎 苏叶 枳壳 桔梗 陈皮 前胡 半夏 茯苓 木香
去川芎。加人参。即名苏参饮。
川芎茶调散 川芎 甘草 羌活 荆芥 薄荷 防风 白芷
桂枝汤 太阳伤风。脉浮缓。恶风。发热自汗。鼻鸣干呕。或下利等症。
桂枝 甘草 白芍药
枣、姜煎服。覆之。令微汗。
香苏饮 主四时感冒风邪。头疼发热。
紫苏 香附 陈皮 甘草
姜、葱水煎。
胃风汤(方见痢疾)
卷之一提纲门
中寒
属性:x大意x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出。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内经)
x病因x
中寒之症。不拘冬夏。或外中天地之寒。或内受饮食之冷。元阳既虚。肤腠空豁。寒邪直入三阴之经。其病
骤发。非若伤寒之内有郁热。与邪相拒。循经渐入之缓也。(安道)
x见证x
其症卒然战栗。面青切牙。吐泻腹痛。或四肢冰冷。或手足挛蜷。或昏迷僵直。身凉不热。或有微热而不渴。
倦于言动者是也。
x中分三阴x
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寒中厥阴。则小腹至阴疼痛。(机要)
x死症x
如环口唇青。冷过肘膝。舌缩囊卷。脉绝者。须臾即死。又中寒。无汗者吉。有汗者死。(入门)凡跌扑斗殴。轻生
投水而中寒。以及房欲劳力。涉水而中寒者。皆难治。(缵论)
x脉法x
中寒脉沉缓者。属太阴。沉细。属少阴。沉迟。属厥阴。(仲景)紧涩者。为寒邪外中。代散者。为阳气内脱。(汇
补)
x总治x
阳虚阴盛。宜温中散寒。补暖下元。则阳气来复。而寒邪自消。(汇补)
x急救治x
仓卒之际。难分经络。急煎姜汁。热酒和匀灌下。更用葱饼熨脐轮。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脉渐渐应手。四
肢微暖者生。若脉不还者死。脉暴出者亦死。
冻死人。用硫黄、半夏、皂角各一字。加麝香末。填脐中。放葱饼于上。以熨斗盛火熨之。葱烂再易。得暖气入
腹渐醒为度。或以灰炒暖。盛囊中。熨心头。冷即易。数次后。若眼开。始进酒浆。或米饮。不醒者以艾炙门牙
缝。候喊声出。即可救矣。若不先温其心。即用火烘。冷与火搏。必死。又冻僵人未醒。勿以热汤灌之。(濒湖)
x用药x
主以理中汤。加半夏、苍术、浓朴、陈皮、木香。如腹痛。加吴茱萸。呕吐。加藿香。卵缩无脉。加人参、附子。
肢节痛。加桂枝。足膝冷。加肉桂。若阴极发躁。烦扰不宁。口虽渴而不咽水。面虽赤而两足寒。脉虽数而重按空豁
者。将前药煎好。浸水中。冷服之。不拒格矣。若不知此。误以口渴面赤烦躁。认是阳症。妄投寒凉者死。盖周
身无根之火得水击而走散也。设倥偬之时。不敢擅用参、附。先以二陈加苍白二术、浓朴、炮姜、吴茱煎服。
则吐利止而痛自除。尤为稳当。然后审元气虚实而调之。庶无瘥谬也。
x【附外感阴毒】x
阴毒者受天地杀厉之气。入三阴经而成病。比中寒稍轻。其症头痛恶寒。面目青黑。咽喉疼痛。身如被杖。
手足清冷。短气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发表之剂。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主之。(仲景)
x【附内伤真阴】x
内伤真阴症。因房劳伤肾。生冷伤脾。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比之中寒更重。亦有伤寒阳症。过服凉药而变
成者。其症五六日后。渐见精神恍惚。身倦懒言。头额手背。冷汗时出。舌上生胎。淡黑冷滑。心下结硬如石。
四肢寒冷如冰。唇青甲黑。鼻如烟煤。腹痛吐利。咽痛睛疼。身如被杖。囊缩舌卷。宜温经之剂。回阳散、返阴
丹。并外灸丹田气海两穴数壮。(活人书)
x中寒选方x
理中汤 治气虚中寒。腹痛吐泻。厥冷倒仆。脉沉迟者。
干姜(炮) 白术(各二钱半) 甘草(一钱)
水煎服。阴躁者。水中浸冷服之。加参、附。名参附理中汤。
四逆汤 治中寒厥冷。脉细。舌卷囊缩。
附子(制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水三升。煎升三合。分三服。
三建汤 治中寒六脉不到。而太 冲阳尚未绝者。
川乌 附子 天雄(等分)
生姜。水煎。
五积散(和剂) 治中寒轻症。未离于表。头疼身痛。恶寒。腹痛吐泻。脉迟者。
白芷 茯苓 半夏 当归 川芎 甘草
肉桂 芍药(各三两) 枳壳(炒) 麻黄(去根节) 陈皮(各六两) 桔梗(二两)
浓朴(姜炒) 干姜(各四两) 苍术(二十四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三茎。煎七分服。
麻附细辛汤(仲景) 治寒中少阴。脉沉细。足冷。反发热而恶寒者。
麻黄 细辛(各四钱) 附子(二钱半)
水煎。
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方(仲景) 治外感天地毒瓦斯。入阴经而发病者。
甘草 桂枝 升麻 当归 鳖甲
水煎。温服。覆取微汗为度。
回阳散
用附子二枚。炮制为末。生姜酒和匀调服。
返阴丹
硫黄(五两) 附子 干姜 桂心(各半两) 硝石 玄精石(各二两)
为末。糊丸。艾汤下。
卷之一提纲门
暑症
属性:x大意x
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故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
经。(贾元良)
x内因x
有素虚卫弱。纵暑中伤者。必兼内伤之病。有素壮盛。暑气偶侵者。必兼外感之形。故自袭暑气而言。曰中
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 。(入门)
x外候x
因于暑。汗烦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内经)暑之中人。先着心胞。则为头疼身热。自汗心烦。口
渴面垢而已。余症皆后传变。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嗽痿蹶。入肾则消渴烦躁。其
暑邪归心。则神昏卒倒也。(入门)
x中暑x
中暑者。深居密室。先受暑气。又为房室之阴寒所遏。静而得之。伤心脾二经。外症汗退场门渴。背微恶寒。身
热头痛。面垢烦躁。其脉弦细芤迟。又有心烦浮热而扪之似无。洒淅无汗。或微有冷汗。小便已则洒然毛
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发热。此乃时令之火郁极于内。心胞之阳不行于外。则荣卫之开阖不调。所以
腠理开则洒然寒。腠理闭则热而闷也。宜清解暑热为主。香薷饮、六和汤。加干葛。(汇补)
x中 x
中 者。由劳役辛苦于田野道途。动而得之。伤足太阳膀胱经。重者昏迷卒倒。轻者头疼恶热。发热烦躁。
扪之肌肤大热。唇干舌赤。前板齿燥。大渴引饮。汗雨大泄。无气以动。无气以言。脉洪大浮数而虚豁。此天
暑外伤。疏泄肺气。宜清热养津为主。人参白虎汤。加麦冬、花粉。(汇补)
x伤暑x
伤暑者。禀质素弱。不任外邪。故略感即病。比中暑稍轻。当分三法治之。若日间发热。夜分乃凉。自汗倦怠。
食少脉虚。此暑伤元气。宜清暑益气汤。若头胀眩晕。周身烦躁。肤如针刺。或兼赤肿。此暑伤肉分。宜六和
汤。若咳嗽烦渴。寒热盗汗。脉数不减。此暑伤肺经。宜甘桔汤。加黄芩、山栀、麦门冬、丹皮、贝母。(汇补)
x冒暑x
冒暑者。禀气充实。但不辞辛苦。暑热冒于肌表。而复传于里以成暑病也。其候腹痛水泻。小便短赤。口渴
欲饮。恶心呕吐。有时眩晕。心烦躁热。胃与大肠受之。(绳墨)宜胃苓散。加藿香。或六一散。又有内伤饮食。外
着暑气而成暑湿伤脾之病者。其候腹痛作泻。泻下黄糜。口渴溺热。宜理脾清暑。平胃散。加连、通、曲、泻。
(汇补)
x伏暑x
伏暑者。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月莫觉。变出寒热不定。体倦神昏。头重潮热。甚或
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斑黄。腹痛下血等症。消暑丸主之。亦有夏月晒衣。遽藏箱柜。炎蒸未退。虽移他
时。偶尔开视。体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