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培补之。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是也。
x【附风湿】x
伤湿又兼风。名曰风湿。因汗出当风。久坐湿地所致。其症头汗面黄。遍身重着。骨节烦疼发热。至日晡转
剧。不呕不渴。恶风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难。脉浮虚而涩。症与伤寒相似。但脉不同耳。宜
微解之。不可大汗。当用羌活胜湿汤。若解表后。自汗多而身仍疼重者。防己黄 汤。(伤寒书)
x【附寒湿】x
伤湿又兼寒。名曰寒湿。因先受湿气。又伤生冷。其症头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转侧。近之则痛剧。遍身无
汗。小便不利。症与风湿相似。但大便转泄耳。宜渗湿汤主之。带表。五积交加散。里寒。附子理中汤。寒多浮
肿者。术附汤。(伤寒书)
x【附湿痹】x
伤湿而兼风寒。名曰湿痹。其症头痛脊强。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而烦。皮肤麻木。重着不移。脉沉而细。(仲景)
宜新制蠲痹汤主之。
x【附湿热】x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湿病多自热生。盖火热能生湿土也。(良方)故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丹溪)
凡为疸为黄。为肿为胀。为痞为泻。为淋为浊。为带下。体重肿痛。为脓疮。痢疾后重。皆湿热所致也。当分治
之。如湿胜者。宜清其湿。热胜者。宜清其热。夫湿胜其热。不可以热治而用寒药。使湿愈重。热胜湿者。不可
以湿治而用燥药。使热愈甚也。然则初受湿者。当以利水为要。使湿不致成热也。久而湿化为热者。当以
清热为要。使热不致蒸湿也。(汇补)
x湿症选方x
四苓散 治湿气在中。清浊混乱。小便短少。大便溏泻。
白术(一钱) 茯苓 泽泻(各一钱半) 猪苓(一钱)
水煎服。
平胃散 治不服水土。脾胃胀泻。(方见暑症)
除湿汤 治脾虚停湿。腰脚重肿。大便泻。小便涩。
半夏 浓朴 苍术(炒各二两) 藿香 陈皮 茯苓(各一两) 甘草(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为末。每服四钱。姜汤下。
清热渗湿汤 治湿病兼热。口渴。小便少而黄浊。
黄连 赤茯苓 泽泻 黄柏(各一钱) 苍术 白术(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和剂渗湿汤 治湿病兼寒。口不渴。小便短少而不黄。胸腹满。食不化。
苍术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 干姜(炮各二两) 橘红 丁香(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生姜一片。煎服。
六君子汤 治湿症脾虚。病气元气俱虚者。(方见中风)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虚而湿不化者。
地黄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附子 桂枝
导水丸(河间) 治湿热。通二便。必高燥之地。湿热之病。强实之人。若柔弱之躯。淡素之家。寒湿之病。必不
可服。
大黄(二两) 黄芩(一两) 滑石 牵牛(各四两)
水丸。绿豆大。温汤下二十丸。
舟车丸(河间) 治湿胜气实。内胀外肿。大便后重。小便赤涩。
牵牛(头末四两) 大戟 甘遂 芫花 大黄(各二两)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半两) 轻粉(一钱)
取蛊。加芜荑半两为末。水丸麻子大。空心服三丸。如不行。加二丸。至快利为度。
羌活胜湿汤(东垣) 治外感湿气。头身重痛。
羌活 独活 本 防风(各一钱) 甘草(五分) 川芎(二分) 蔓荆子(三分)
水煎。
防己黄 汤(仲景) 治风湿自汗。身疼而重。脉浮。
防已(一钱) 白术(七分半) 黄 (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姜四片。枣一枚。水煎服。
卷之一提纲门
燥症
属性:x燥症大意x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经文)燥万物者。莫 乎火。(易经)火气一 。五液皆枯。故燥之为病。血液
衰少。而又气血不能通畅。(原病式)
x燥症内因x
燥者。阳明金气所化。金受火制。木旺风生。风火相合。胜湿损津。(原病式)亦有天时久晴。黄埃蔽空。风热怫郁
而成者。此属外邪。(六要)其内因所致者。病端不一。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好古)或大病而攻伐太过。或
吐泻而津液顿亡。或饥饿劳倦。损伤胃液。或思虑劳神。心血耗散。或房劳太过。肾水干枯。或金石刚剂。预
求峻补。或膏粱浓味。炙爆太多。皆能助火烁阴而为燥。(良方)总之。金为水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绝
于上。则无以荣肤泽毛。而诸燥作矣。(六要)
x燥症外候x
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而便难。(良方)
x燥病变症x
风燥。由肝血不能荣筋。故筋痛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头多白屑。发脱
须落。虚燥。由肾阴虚涸。故小便数。咽干喉肿。此皆燥之初因也。濡润自愈。若不加啬养。使真水涸竭。为消
渴噎膈。为痿痹经闭。为干咳声哑。筋脉劲强。口噤拳挛。筋缓不收。而千 竞起。虽欲静摄。则燎原不可遏
矣。(汇补)
x燥症脉法x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皆属燥症。(正传)
x燥症治法x
治燥须先清热。清热须先养血。养血须先滋阴。(绳墨)宜甘寒之品。滋润荣卫。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得滋
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故曰。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子和)
x虚燥宜补x
若病后曾服汗下药。及吐后产后。老年瘦羸人。见诸燥症。脉细涩或洪数者。俱属血液不足。当濡润之。纵
欲人发燥者。多肾虚。以肾主五液也。(汇补)
x燥症禁戒x
切忌香燥动火。及发汗渗湿利便通导之药。(入门)损伤津液。至于苦寒辛凉。亦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其
燥愈增。(汇补)
x燥症用药x
主以四物汤加减。如皮肤皴揭。加秦艽、防风。咽鼻焦干。加知母、黄芩。烦渴。加麦冬、花粉。便难。加麻仁、
牛膝。痰燥。加贝母、栝蒌。血燥。加天冬、熟地。火燥。壮实者。用清凉饮子以治上焦之燥。用脾约麻仁丸以治中下
之燥。虚燥。在肾经者。用地黄汤丸。加天麦冬。在肝脾经者。用加味逍遥散。加麦冬。或枯梗。或生地。随症加
减。不可胶泥其说也。
x燥症选方x
清凉饮子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干鼻燥。
黄芩 黄连 薄荷 玄参 当归 芍药(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便燥。加大黄。水煎服。
脾约麻仁丸(和剂) 治脾家伏火。血液燥。大便闭结。
浓朴 枳实 芍药(各二两) 大黄(蒸四两) 杏仁 麻仁(各一两半)
蜜丸。温水下。
地黄汤 加味逍遥散 四物汤(三方俱见中风)
大补地黄丸 治下焦虚火。精血枯燥。因而便闭。
熟地(四两) 当归 山药 枸杞(各三两) 知母 黄柏(各二两) 山萸肉 白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五
钱) 肉苁蓉 玄参(各一两半)
炼蜜丸。盐汤下。
新制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大便闭结。上冲吸门。呕食不下。肠燥胃闭。将成噎塞之症。
当归 红花 桃仁 韭汁 香附 牡丹皮 苏子 桔梗 陈皮
水煎。磨槟榔五分。调和服。
朱砂芦荟丸 治大便不通。
朱砂(研如飞面五钱) 真芦荟(研细七钱)
滴好酒少许为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服。朝服暮通。暮服朝通。须天晴时修合。
卷之一提纲门
火症
属性:x大意x
火乃天地间真阳之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凡腐熟五谷。化精气神。皆赖此真阳
之火。名曰少火。及情窦既开。动过乎静。动始阳生。动极阳亢。亢则火爆。偏胜而病者。皆亢阳之火。名曰壮
火。(汇补)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所以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可见火与元气。势不两
立。一胜则一负。故曰。火为元气之贼。(东垣)
x内因x
恚怒则火起于肝。忧思则火起于脾。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则火起于肺。过喜则火起
于心。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内经)
x外候x
诸痛疮疡。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热瞀螈。诸逆冲上。诸躁狂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诸病 肿。疼酸惊骇。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火。(内经)言属热者。君火之病。属火
者。相火之症。不可不辨。
x火分各经x
掉眩螈 。胁痛目赤。肝火动也。悲笑谵妄。口舌疮疡。心火动也。腹胀有声。口臭唇肿。脾火动也。喘咳烦闷。
鼻塞鼽衄。肺火动也。梦遗精浊。躁扰牙宣。肾火动也。目黄口苦。耳鸣胀痛。胆火动也。多作腹痛。血淋溺浊。
小肠火也。呕吐嘈杂。面浮龈肿。胃家火也。暴泻黄赤。便结不通。大肠火也。癃闭淋沥。遗溺混浊。膀胱火也。
喉痹昏昧。头眩格食。三焦火也。阳事频举。不交精泄。命门火也。(六要)大概属肝者。诸风之火。属脾胃者。诸
湿痰火。属心肺者。诸热实火。属肾者。诸虚阴火。散于各经。浮游之火。入气分。无根之火。入血分。消阴伏火。
故曰。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症。(入门)
x火升有三x
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气从涌泉穴起者。虚之甚也。(丹溪)要知上升之气。自肝而
出。中抉相火。自觉冷者。非真冷也。乃火极似水耳。(原病式)
x虚火有五x
有劳倦内伤。身热无力。为气虚火者。有失血之后。阴分转剧。为血虚火者。有遇事烦冗。心火焦灼。为阳强
病者。有房室过度。肾水不足。阳光上亢。为阴虚火者。有老弱病后。吐泻脱元。上热下寒。为阳虚火者。(汇补)
x郁火有三x
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火者。有胃虚食
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为火郁症者。(汇补)
x虚实分辨x
大约实火之热。日夜无间。口渴能饮。大便坚闭。虚火之热。向夜潮热。口燥不饮。大便不闭。(入门)然实火亦
有日晡潮热者。如外感阳明里症是也。虚火亦有昼夜俱热者。如气血两虚之症也。实火亦有大便泄泻
者。如暑湿气食之症也。虚火亦有大便干燥者。如产后病后及老弱血枯便燥是也。当合兼症脉息辨之。
(汇补)
x脉法x
脉浮虚数为虚火。脉沉实数为实火。各随部位以断何经之火。(汇补)
x死候x
卒病暴死。皆属于火。(内经)盖因喜怒悲恐惊五者。偶有过中。心火暴甚。肾水不能救之。则阳亢阴竭。卒然
不省。故曰。五志之火动极。不治。(丹溪)
又有多谋多怒多欲之人。厥阳之火。无时不动。既已有病。尚尔不息。煎熬真阴。渐致危殆。阴虚则惫。阴绝
则死。盖一水不能胜五火也。(丹溪)
x火宜静养x
火之为物。静则退藏。动则亢上。不拘五脏六腑十二经中。动皆属火。当恬惮虚无。镇之以静。使道心常为
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彼诸火者。将寂然不动。何酷烈暴悍之有。(六要)
x总治x
火之性不同。在心者位尊丽上。主宰一身。谓之君火。在肾肝者。感心而动。代君行令。谓之相火。君火正治。
相火反治。故虚火补之。实火泻之。郁火发之。浮火敛之。又曰。降有余之火。在于破气。降不足之火。在于滋
阴。(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