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掌纹的秘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中期的《黄帝内经》,探讨了心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比如, 



                                                                                            4 


… Page 10…

人的心理现象与人的身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喜怒哀乐都是人们常有的情绪,那 

么,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黄帝内 

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 

关联。《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人的形 

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黄帝内经》提出“形 

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 

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对于人的躯体疾病,《黄帝内经》已经注意到寻找致病的心理因素,从自然天候、 

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去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 

律。《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 

惊卒恐。”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 

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以损害人的健康,造 

成疾病发生,甚则危及生命;良好的情绪则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重要“法宝”。 



     《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心理学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莫尔 

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 

首先就是《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贡献。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以上这个表是中医对情志与身体状况的总结,可能许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些话的意 

思,现在我就用现代医学生理学的观点给大家讲解一下。 



为什么“喜伤心…‘恐胜喜”? 

为什么“喜伤心…‘恐胜喜”? 

为为什什么么““喜喜伤伤心心……‘‘恐恐胜胜喜喜””?? 



                                                                                            5 


… Page 11…

     “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 

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 

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 

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 

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 

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 

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 

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 

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 

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为什么“怒伤肝”“悲胜怒”? 

为什么“怒伤肝”“悲胜怒”? 

为为什什么么““怒怒伤伤肝肝””““悲悲胜胜怒怒””??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 

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 

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 

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肺在志为忧(悲)” 



                                                                                            6 


… Page 12…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 

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 

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 

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 

面部皱纹增多。 



     “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 

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 

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 

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 

手足无措等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 

中中国国传传统统文文化化中中的的心心理理学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我们现在称之为“传统文化”的国学体系,而 

儒、道、佛,是它的三大支柱,这三教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 

活、家庭日用起居、身心休养。当然,中国的医学理论的创立,也不可能背离这三教的 

理论基础,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三教互相融和的趋势大于互相排斥的趋势, 

就更利于中医学、中药学在这三教的兼容并存中,在三教的保护支持下迅速发展了。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于1940年9月在美国 

“科学、哲学、宗教同民主生活方式的关系”讨论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讲话:“尽管 

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是彼此界线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 

和依存性。……。这种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 

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当然,宗教和科学是无法混合的,就像黑色和白色,黑色是美的, 

白色也是美的,但是,黑白组合的图案,也许是最美的。宗教之光不同于科学之光,科 



                                                                                           7 


… Page 13…

学之光丰富人的头脑,宗教之光启迪人的心灵,所以在今天的科学之光照到现代心理学 

上时,我们先看看宗教之光在心理学上有过的灿烂吧。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医学与巫术分家了,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医学进入科学 

范畴的必然。在中国,儒、道、佛三种宗教共存的社会状态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之间,有 

着不可分割的历史的、内在的对立和联系。我们后人不能也不应该视而不见。只有正确 

地评价儒、道、佛这三种宗教和中医药学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正视历代贤哲的创造, 

才能不重蹈历史虚无主义的覆辙。由于本书是对于心理学方面的探讨,所以我们重点研 

究中国的三教理论对于中医心理疗法形成的影响。 



儒、医、易术中的心理治疗 

儒、医、易术中的心理治疗 

儒儒、、医医、、易易术术中中的的心心理理治治疗疗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周易》一系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早在《周易》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医术与卜巫就是原始宗教用来除病消灾,避凶 

祈福的重要手段,原始巫术中就包含着医术。医与巫在上古之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共 

存并称的,称为“巫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分开。所以,成书在西周前期的《周 

易》,主要是占巫活动的记载,成书与汉代的《黄帝内经》则是巫医分开后,医学理论 

的集大成者。但是从战国时期的《易传》之后,《易》由占巫转变成了哲学,其中“阴 

阳”、“太极”、“道”、“神”、“术”等范畴及思维方法,对《黄帝内经》成书产生了很大 

作用。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到宋代的儒生,如欧阳 

修,就怀疑非孔子所作。不论是否为孔子“韦编三绝”,历代儒家一直将《易》奉为经 

典。 



     《周易》的原理、思想以及范畴(如太极、阴阳、乾坤、理、气、道、象、术), 

在汉代及其后,不仅对儒家,而且对道家,甚至佛家,不仅对哲学思想,而且对科学技 

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显著。《周易》与中医学的 

关系尤为密切,以至于古代医家有“医易同源”“医易会同”一说。远古至今,医易融 

会贯通,盛名天下的名医大家,数不胜数,如:隋唐的杨上善,唐朝孙思邈、王冰,金 

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时期的张介宾等等都是儒医大家。正 

是这些熟读四书五经,又精通《黄帝内经》的儒医大家们,融会贯通了儒学与医学,充 



                                                                                            8 


… Page 14…

实了中医的理论,发展了中医药学。例如《礼记?礼运》中把人们的情感变化分为七个 

类型,“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但是这种情绪的表述,在中医 

上就发展得更准确了,儒医把它改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更贴近我们 

的生理心理现象了。为什么这样改呢?《礼记》中的七情,有些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并 

不足以导致疾病,而医学中的这七情,如果在突发、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