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中的确足以对前进德军后方构成威胁,但除非德军能够彻底击败俄军主力,否则当其南下时,此种威胁也就必然存在。斯大林格勒一城之得失对此种威胁所能产生的影响实在相当有限。
俄军在反攻时如此重视斯大林格勒也是受到该城“大名”的影响。如果他们能趁早集中兵力直趋罗斯托夫,则南俄德军将会被一网打尽。事实上,俄军可谓相当无能,第六集团军曾牵制其巨大兵力达十星期之久。这样才让曼施泰因渡过难关并使A集团军群安全撤出高加索。就这一点而言,第六集团军的牺牲并非毫无价值。
斯大林格勒之战对俄国人而言,要算是空前的胜利。揆其原因并非斯大林领导有方,第一,他们应感谢希特勒,这场大战的结局是他一手所导演。其次,应感谢西方国家帮助他渡过物质缺乏的难关。最后才是他们的数量优势和广大空间。
就军事方面来说,斯大林格勒之战并不具有决定性,因为德军并非因此一蹶不振。但就心理和政治而言,斯大林格勒的确要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转捩点。那里是埋葬第三帝国永不失败的神话的坟场,同时这一战也使斯大林增强其对最后胜利的信心。这也直接影响克里姆林宫的政策,并使其敢于表现其强悍的作风。反之,西方国家也因此而提高对斯大林及其红军的评价,这对1943年以后的世局遂更造成许多重大的影响。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
墨索里尼的兴起
德意同盟关系
意大利投入战争
失败的原因
结论
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也许算是一个最不为人所重视的国家,它虽然在名义上与德日两国同为轴心的成员,但在战争中不仅始终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现也最为差劲。尽管如此,意大利对于战争的发展又非毫无影响,甚至还可以说曾经产生若干重大的作用。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产生的影响,在战史研究的领域中是一个比较冷门的课题,而且资料也比较缺乏;但并不因此而减低其价值和趣味,尤其是在意大利的经验中,可以发掘出不少有关大战略的教训,这些教训也深值得后人去记取和反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诚如俾斯麦所云:“愚人说他们从经验中学习,我则宁愿利用他人的经验。”
本文的内容将首先说明意大利这个国家的背景,再继续分析其投入战争的经过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然后再检讨其失败的原因和对于战局的影响,并解释其经验中可供后世作为教训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
直到1815年——也就是维也纳会议召开之年,象征着拿破仑战争的正式结束,也代表欧洲近代史的起点——意大利和日耳曼仍然还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尚未形成一个民族国家。在19世纪,意大利在撒丁尼亚领导之下,日耳曼(德意志)在普鲁士领导之下,分别完成了统一建国的任务。从表现上看,这似乎是两个非常类似的平衡发展,但就实质而言,其所建立起来的两个国家却相差得不可同日而语。德意志变成了欧洲(也就是当时世界)的第一等强国,姑不说是第一位强国。意大利则只是一个中等国家,最多只能勉强列入大国之林,但排名毫无疑问还是最后一位。
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相差得这样远呢?那可以说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如果要想作详细的分析,则也许要另外再写一篇专论,所以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能作非常简单的解释;(1)意大利的地理环境太差,全国多山,人口稠密,资源缺乏。(2)意大利的地略形势也不佳,它是一个狭长的半岛伸入地中海内,与欧洲的权力中心远隔,既不能问鼎中原,在防御上也处于不利的地位。(3)德意志的建国历经三次战争,其民族受过严格的考验,意大利的建国则并未经过如此艰辛的过程。(4)两国的民族性大不相同。德国人是标准的北欧人,态度认真彻底;意大利人是标准的南欧人,一切都是马马虎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的权力平衡是掌握在英法德俄四国的手中,意大利只是一个镶边的角色,而无任何决定性作用。意大利也不乏自知之明,它并不想在欧洲争霸而只想在地中海和北非求发展,虽与德奥缔结同盟,那不过是聊壮声势而已。1914年战争一爆发,意大利立即宣布中立,这对于该国而言,实不失为明智的决定。
到1915年,意大利在西方同盟国利诱之下,终于投入战争。当时意大利是一个人口4000万的大国,可以立即动员的兵力约90万人,但其参战并未使德奥感到惊惧,因为意大利部队素质低劣早有定论。在三年的战争中,意大利损失极为惨重,但对于同盟战略而言,除牵制了少数敌军兵力以外,即更无其他贡献可言。
战争结束,意大利由于忝居胜利国的地位,在和会中总算是分到一些赃物。但与战争的损失来比较,应该算是得不偿失。所以到1920年代,意大利的情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果它能中立到底不参加那次战争则结果应该是较好。
墨索里尼的兴起
战后的意大利是经济破产、民不聊生,而政治方面也是极不安定,政府经常更换,一切政务都处于瘫痪状态之下。这就替墨索里尼(BenitoMussolini)夺取政权铺好了一条道路。墨索里尼生于1883年,比希特勒大6岁,本是社会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即已任该党机关报总编辑,在新闻界已是知名之士。由于主战之故墨索里尼被社会党开除党籍,遂自创意大利《人民日报》,并组织一个新党,即所谓“法西斯党”(Fascirevoluzionarid'azione)。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党已经变成了意大利最大的政治力量。
1922年,墨索里尼率领其党徒所组成的“黑衫”(BlackShirt)军向罗马进军,迫使国王和国会任命他为总理并实行独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到1925年,他的政权遂完全巩固,所有异己分子都已被清除。从此意大利都是在他统治之下,直到1943年被推翻时为止。
平心而论,墨索里尼不失为一流的欧洲政客(Politician),他这个人头脑灵活,机智善变,仪表出众,辩才无碍,文笔犀利,精通四国语言(英法德意),擅长戏剧化的表演,对于群众有高度的煽动能力。但尽管有其一切的优点,墨索里尼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Statesman),尤其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大领袖。他的私心极重而且崇尚虚荣。他不仅好大喜功而且有时也缺乏理智。尤其是缺乏贯彻其意志的决心和能力,所以遇事都是敷衍塞责,不了了之。这也正是意大利民族性的基本弱点。
在其执政期间,不能说是没有成就,文治武功均可称道。但不幸都是虚有其表,此种粉饰太平的政策对于国家不但没有贡献,反而足以(左亚右斤)丧国家的元气。更坏的是他为了提高其个人威望,遂盲目地从事侵略冒险,结果不仅是浪费国力,而且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不过作为一个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仅凭内政方面的成就是不足以使人民感到满足,所以为了想使其政权能持久不毁,他只好以攘外为手段来达到安内的目的。
若与希特勒作一比较,墨索里尼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虽然有其优点也有其弱点,但比一般人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反而言之,希特勒非常人也。他是一个不正常的怪人,介乎大才与疯人之间,他的性格和心态都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他们两人在思想和行为上是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他们所统治的国家更是完全不一样。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德国都是头等而意大利则只能算是三等。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墨索里尼固然不能辞其咎,但这个国家本身基础太差,实为主要原因。
德意同盟关系
当希特勒于1933年在德国取得政权时,他的纳粹党几乎完全以法西斯党为模范而组成。已经执政10年的墨索里尼也的确把希特勒当作高足弟子看待,时常用老师的口气教训他。有一次墨索里尼在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任何人都不会比我懂得更多,因为我已有40多年的政治经验。”但是希特勒凭着他的天才以及更好的权力基础,其地位迅速升高,使得这位老牌独裁者相形见绌,大有不胜今昔之感。
为了互相利用,他们之间不得不合作。经过了许多的波折,德意两国于1939年5月21日缔结了所谓“钢铁条约”,这无异是确定了希特勒的领导地位。墨索里尼之所以肯如此低头,是因为他在4月间已经出兵侵入阿尔巴尼亚,所以急需希特勒的支持。同时他也希望稳住希特勒,使其不贸然在欧洲发动大战,好让意大利有一段休息和准备的时间。他向希特勒强调欧洲和平至少应该维持到1942年底为止,而希特勒也欣然表示同意。
墨索里尼希望和平的确是出自至诚,其原因有两点:(1)意大利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发动侵略战争,到1936年才结束;在1936年又参加西班牙内战,到1939年初始结束,接着在同年4月间又侵占阿尔巴尼亚。连年用兵,损失颇大,所以确实需要休息。(2)墨索里尼深知只有在危机不断发生而和平又未绝望的情况之下,他的应变特长始有发挥的机会。例如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时,墨索里尼谈笑风生,雍容揖让,显得比谁都更出风头,好像是由他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如果战争发生,则意大利由于实力不如人家,也就自然变得无足轻重了。
因此,当希特勒在1939年8月决定发动战争时,墨索里尼的反应是失望和愤怒兼而有之。他与他的女婿(外长)齐亚诺商量之后,决定坦白对希特勒说明意大利尚未完成准备,不能采取军事行动,对德国的支援只能限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
墨索里尼这样的表示,希特勒是一点都不惊讶,他对意大利只作了三点要求:(1)意大利的报纸和广播尽量支持德国;(2)尽可能虚张声势以牵制英法兵力;(3)提供德国工业和农业所需要的人力。所以还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意大利虽然是德国的同盟国,但暂时并未投入战争。这对意大利而言,是一种明智的决定,既然自知准备不足,自然不应冒险。一面准备,一面观望,等到有利时机来到时,再作进一步的决定,实在是不仅安全而且有利。
对于德国而言,也无任何不利甚至更为有利。战前德国有一个流行的笑话:“假使战争爆发,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这样它也许可以牵制敌方10个师,假使它投入对方,则德国只要用5个师就可以将其击败,但假如加入德国方面作战,则德国反而要用20个师去保护它。”此项预言真是不幸而言中,假使意大利能守善意中立,则对德国的贡献将比参战远较巨大。巴尔干和地中海都可平静无事,于是德国也就可以专心去进行其决定性的作战。
意大利投入战争
但很可惜,墨索里尼未能坚持到底,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终于还是向法国宣战。因为眼看着德军势如破竹,胜利即将来临,墨索里尼感觉到此时如再不参战,就会丧失分享胜果的机会,所以尽管法国表示愿意让出某些殖民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