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落泪是金-何建明1390-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夜,我进行了少有的最紧张和最漫长的采访。从晚9点一直到午夜。第二天早晨6 点刚从床上起来,就又开始接待同学,直到中午。之后,我又参观了一下学校环境以及仅有 的一个学生勤工俭学社团。在这里的采访和亲眼目睹,使我完全证实了学院几位领导反映的 问题:华北工学院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学,校园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变迁与革新,都得他们 自我消化。像贫困生问题,他们是个最无援的高校之一。由于这几年兵器行业的不景气,国 家对学院的实际投入有减无增。学校有限的如一些辅助设施的管理,基本只考虑安排本校教 职员工的家属子女等就业人员。因而贫困生的勤工俭学岗就只能是很少了,绝大部分需要帮 助的贫困生无岗可上。这里想做家教或打工什么的,也几乎是没有可能。有个同学说,他曾 在前几个月走出校门找过一个家教,得走十几公里的山路,还是个农村的孩子,每小时才给 5元,后来他不干了。华北工学院离城里几十里路,学生打工、家教,只能像这位同学的结 局。而学校也同样像山西农业大学一样,没有人给过他们一分钱的社会捐助。几位学校领导 干部因此对我说,现在社会上有些现象真太不正常,富的富得流油,穷的穷出肋骨。越富越 有人锦上添花,越贫越有人雪上加霜,我们欢迎你作家同志来,就是希望通过你的笔,给社 会和有关部门提个醒,要想做件善事,那就多做点雪里送炭,而少去做那些锦上添花的活 计。像我们华北工学院这样的“贫困户”才真正需要帮助。你作家同志就帮我们做一回广告 吧,我们有言在先:只要有人捐助,就是一两万元,我们学校也会让第一把手出面隆重接 待!

    我答应照办。至于有没有人向华北工学院这样贫困大学生很多的“贫困大学”捐助,那 就要看上帝是否开眼了。

    从华北工学院出来,我以为有关高校中那些“无援校族”的话题可以了结。但我又错 了。


  

第15章:世纪涅磐歌            

    1994年 9月中旬的某一日,国家教委大门口来了两位穿着破旧衣衫的青年学生,不顾门 卫的阻拦,高声朗颂起来:当金质钟锤在你们的公馆里敲响,呵!你们是否想到也许有一个 穷人,挨着饿,停留在阴暗的十字街头,从金碧辉煌的客厅的透明的玻璃窗上,望见你们婆 娑起舞的身影?

    他在灵魂里把你们的华宴和他的家相比,在那里从来没有一丝炭火燃烧的火焰,他的孩 子们饿着肚皮,他们的母亲衣不蔽体,老祖母躺在几根稻草杆上,沉默无语,真可怜!

    严寒的季节已经把她冻得足够入土归天!

    施舍吧!为了得到为人类受难的基督的抚爱,为了使恶人也称道你们,向你们致敬,为 了你们的家庭永远和睦与安宁:施舍吧!

    为了有朝一日,在你弥留的时刻,你们在天上有一位强大的乞儿,为你们祈祷,超度你 们的灵魂!

    ……

    “喂喂,报告报告,门口有两个学生模样的人在大声喊着内容不好的反诗,要不要处理 他们?”年轻的门卫紧张地抓起电话。

    “先不忙,等我出去看看。”

    不一会,教委大院内走出一位某部门负责人。他已经远远看到了那两位学生:“就是你 们俩?”

    “没错,就是他俩。”门卫十分严厉地报告道,“刚才他们在这儿大声念着不好的诗!

    ”“是这样吗?”

    “我们是念了诗,但那是好诗,是伟大诗人歌德的那首《为了穷人》。

    ”学生开始反驳,并重新又向那位教委官员朗诵了一遍。“他不懂。这是坏诗吗?”

    “对,这是首好诗。可你们有什么事吗?”官员问学生。

    学生激昂地:“我们只想问一句:国家教委为什么提出让我们交学费?我们是山区来 的,根本交不起。请问先生,难道社会主义大学要把穷人赶出大学门?”

    原来如此!

    教委的官员和言悦色地把学生请到接待室,因为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多起了。

    是啊,为什么突然要让学生们自己交学费!收了学费又是为什么呢?

    回答只有一个答案:一切为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BT2〗震荡最后的堡垒

    20世纪末的中国是什么?

    是一头已经昂起头在呼啸的雄狮。

    是一列已经启程并在快跑道上飞速前进的战车。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革命风起云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就让全世界为之 惊叹!

    开放与革新,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然而在这伟大历史进程中,人们却意外地发现一向缔造革命理论与改革模式的中国教育 界,则仍然拖载着那辆旧体制的老破车,与时代格格不入。

    谁都知道,中国的每一场伟大变革总是先来于教育界,但而今的教育战线为什么走在了 中国体制变革的后头?

    原因只为两个字:缺钱。

    可有谁能不承认这个事实:自改革开放近20年的每一年人大会议上,“增加教育经费 投入”的议案,年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又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最终的解决?

    原因还是两个字:太穷。中国仍然太穷。

    12亿人口的一个国家,有2亿多人要接受义务教育,几千万人的中等教育与职业教 育,500多万人的高等教育。还有近亿人的扫盲工作,近千万教职员工的待遇……

    统而言之,国家需要在教育上的投入,如果按西方国家的人均标准,则至少将我国50% 以上的国民收入投进去。怎么?就不管12亿人的吃饭啦?

    于是研究来研究去,每年的教育经费仍然像是大饼上撒落的芝麻——看得着而吃不饱。 不去说全民教育,单说高等教育。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上大学后就是国家管了,既然“管了”,当然连吃连住连学习连分 配就该全管。事实上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真做到了这“全管”的“统一招生,免费入 学,困难补助,统一分配”的大包大揽。应当承认,在人民的经济收入很低的情况下,为解 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阶级差别,鼓励工农子弟上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确保国家重点行业需要 等等,这样的办学模式起到过积极意义。但随着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的 变化,原有的国家大包大揽已经跟不上形势,且日益暴露出问题的严重性。如把大学当作社 会福利事业,国家出钱,学生免费,学校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那样极大挫伤了教育单位的积 极性与创造性。随之而来的便是宏观教育机制、办学机制到微观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等 的严重滞后与社会发展步子的停滞。国家教育经费长期徘徊在12%的水平只能维持教育单位 的“人头费”,所有其它想做的事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育部门曾经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探索推行过委培、代培、自费等制度,并以此想缓 解教育经费的不足。结果不是出现“分数不够钱来凑”的问题,便是有的大学坚持教学质量 而拒之推行这一类的“委培生”,加之委培生在分配上也带来诸多毛病。

    1994年,国家终于屡经调查论证,决定由开始的试点到最后的高校全部实行收费上学 制度。

    为了什么?很清楚,为了国家不能永远背大包袱。在西方发达国家,公立学校仅占百分 之二三十的比例,而我们一个发展中的穷国家,竟百分之百的全是由国家出钱来办高校。一 座大学一年需要多少投入且不论,光一个学生一年平均就是10000元,500多万学生就是 500多个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国家日益为这样的学生包袱感到喘息的时候,另一方面全国居民 的家庭银行存款却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至1997年底个人存款总额达50000亿!

    个人的腰包在不断膨胀,却不愿为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掏一分钱,这样的国家最后 不被拖垮几乎没有可能。

    再看看这样一个现象:1997年7月浙江温州的一家酒店老板在当地报上刊登广告,为 其女儿公开招聘一名专职家庭教师,许诺执教后学生年度成绩跃居班级前5名的,奖家庭教 师30000元,成绩居年级前10名的奖8000元。如果最后考取大学,一次性重奖15万元。 家庭教师平时的待遇:包吃包住,卧室配空调、电脑、电视,月工资1200元以上。

    可以为了儿女上大学出巨金请家教、找好中学,这几乎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你只要看一 看“中考”那激烈的硝烟和家长们为了给子女择所好校而不惜代价的举动,谁能说有几个不 是为了儿女能上大学?既然上中学愿意或完全承担得起几千、几万的高额费用,那么大学收 费该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政府和教育部门出于大局和国民的实际情况,最终作出了今后再上大学就得交费的重大 决策。

    这对中国百姓来说是个惊雷。其实它已经来得晚了,它之所以要响起也实出无奈,它之 所以迟之今日才响起同样出于无奈——中国还有上亿家庭仍处在经济不能自足的低水平上。

    国家因此而仍然承担了每个学生80%左右的教育总费用。

    人民共和国想的是人民。国家同时考虑到一些特殊行业的专业高校情况,规定对农林、 师范、地质、石油、体育、航海、民族等专业学校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大学生免缴学费。

    据教育部门和有关社会调查机构测定,收费后的每个大学生,每年的各类费用在6000 元至10000元之间,这个数目对大部分家庭可以承受得起。教育部门以为,按照市场经济理 论,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的一生中所得到的回报将是巨大的,相比之下在大学期间所花出的 两三万元投入则很小。

    国家的帐目,清白优惠,无可非议。

    然而大学收费仍是震荡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惊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震荡,是来自两个 原因:传统的习惯意识和确实难以承担的经济困难。前者是一种观念更新,是可以靠说服教 育能解决的问题。后者则是非一日能跨越的沟谷,谁来为之填平?

    据资料表明:在大学中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占总数的60%以上。

    同样有份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农村的人均年收入在1200元左右。

    两项资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农村,如果一个家庭中出了一名大学生,那么全家的全 年经济收入基本都将用于这个学生身上。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凡是农村出来上大学的孩 子家庭里,至少有一半将因此而受到经济的困扰。注意:这里我们并没有说那些生活在贫困 线以下的家庭。

    另一个不可小视的现象是:近年城镇居民中下岗人员的大幅度增加,10%以上的城镇家 庭的大学生子女也面临交不起学费和没有生活费的困扰。

    大学的贫困生因此而这样产生,其面涉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中5%至8%为特困生。

    五分之一左右的数目不可谓是小数,100万的贫困生如果每人每年国家助困100元,就 是1个亿。100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能解决问题的则需要每月助困100元左右,这便是10 个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