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必定能停止对我的误会。我不想因为别人的传话而让我对他有避讳,有成见,也不想因为心有所隐失去那份与他相见时的坦然和从容。很多事情,会因为知道得过多和过早才变得更加复杂,对此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谁因为各种世俗的利益对我有了主观的敌意,从而暗暗地排斥我,压迫我,打击我,若你是希望我坚强淡泊的朋友,那么请不要让我知道。我相信他对我的伤害不是因为深植的恶劣,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渺小,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踏上认识的歧途。该过去的终会过去,生命之烛的长度有限,说不定哪天我的火焰就会被风吹灭,我不想为岔出的篱笆浪费呼吸和歌唱。对他的所为,我只有原谅。若已知道他是谁,是具体的原谅,反之,是博大的原谅。二者之间,请让我选择境界更高的后者吧。
如果谁把我看作是某个领域的对手,从而整天悄悄地琢磨我,算计我,若你是希望我秋波无痕的朋友,那么,请你不要让我知道。如果谁有五花八门的小道消息,如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诽闻,金帛多寡,若你是希望我素心如玉的朋友,那么,请你不要让我知道。如果谁想让我吃亏,如果谁想让我烦乱,如果谁想让我叹息。。。。。。若你知道了这些,若你是我真正的朋友,那么,请你不要让我知道。
“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好。”这是我常常听到的话。但是还是有太多的话我从朋友那里知道了。当然,朋友也是善意的。他一定是觉得这些事情对我有用。但其实,那只是他的感觉而已。“凡是幸福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我信奉罗丹的这个标准。而有太多太多已经知道的事情,让我这个愚笨的人在知道之后,既无能为力,也没有感觉到幸福。
所有的较量都是一时的,所有的仇怨都不会太久。若是在与他人斗和自己斗之间选择,我一定会选择后者。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所有与他人斗的事情都转化成与自己斗。据说医学上有一个众人罕知的秘密:大多数的病都可以不治而愈。我想,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其实也是这样。如果那些快乐的障碍能在我懵懂不觉与自己斗时一一过去,我只有感谢命运对我的关怀和恩赐。
碗里的水多了,米就少了;眼里的草多了,花就少了;心灵里的腥气多了,芬芳就少了;耳朵里的噪音多了,仙乐就少了;一些知道占得多了,一些珍贵的知道就没地方落脚了。
所以,亲爱的朋友,有些事情,真的请不要让我知道。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P48
一桩离奇的赌博游戏
郝广才
事情发生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莱尔走进一间大赌场,来到轮盘边。他两眼盯着轮盘转,小白球咔嗒咔嗒跳。每次中奖号码开出来,就听见他嘴上咿咿哦哦,不知道在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交换机的号码开出来,是7。只听见莱尔大叫一声:“噢,不!”
然后莱尔拿着10块美金,交给轮盘操作员,说:“这是我输的10块钱。”
“对不起,先生,您下注了吗?”
“下啦!”
“在哪里,我怎么没看见?”
“我在心里下注。”
“先生,您为什么不在牌面上下注呢?”
“我讨厌别人看见我下的号码跟着我下。”
“噢,我明白了。可不可以请问您刚刚下的是哪个号码呀?”
“我下的是19号。”莱尔靠近操作员的耳边说。
“放心,我不会告诉其他人!”操作员向莱尔眨了眨右眼,同时收下了10块美金。他心里想:“今天又碰到一个二百五!反正拉斯维加斯这种地方,隔三差五就可以看到相貌堂堂精神失常的人。”
轮盘接着转,又开出新一个号码“8”,只见莱尔说了一声:“啊,差一点!”然后又塞给操作员20块美金。操作员一样眨眨眼,说:“先生,您心里下的该不会是9号吧?”
“对啊,正是9号。差一号就翻本了!”
轮盘又开出了一个个号码,只听见莱尔不断捶胸顿足,说:“哎呀!”“糟糕!”“噢,狗屎!”……30块、40块、50块,钞票一张张塞进操作员的口袋。
“妈的,我输了1000块。”莱尔气得握紧双拳。操作员的神经也紧张了起来,1000元,太多了点。他犹豫了。
这时经理走了过来,“史都,有什么事吗?”
“经理,这家伙有神经病,他说他在心里下注,输了1000块。”这位名叫史都的操作员放低声音说。
“接受它!”
“这样好吗?”
“没问题,我在旁边已经观察很久,他真的是……”经理把嘴巴张开,“要祖上积德,才能遇上这种呆子。中国的《易经》说,老天给你的不拿,必遭大祸。接受它。前面的就算了,现在开始你我一人一半。”
操作员点点头,经理转过身对莱尔说:“先生,我们接受您的下注。像您这么诚实的人,天底下很难找到第二人,至少在拉斯维加斯我是从来没遇到过。”
说完,经理和操作员又收下1000块,两个人都想躲进厕所去狂笑。
轮盘又开始转动,这次小白球咔嗒咔嗒跳进了“17”号的号码槽里。只见莱尔像发了疯似的发出了一声狂叫:“呀哗!17!我就知道是17,我下了1万块在17号!”
这下事情大了,轮盘单单赌一个号码,是1赔36,1万块美金可要赔36万美金,这可不是小数目。
事情闹上了法庭……
美国法官的判决是:如果赌场先前已经接受了莱尔的赌注,就不能说前面赢的接受,后面输的不接受。赌博就是赌博,输赢的规则要公平,不能只挑赢不服输。
一条毛毯
星竹
我们经常看到富人为穷人捐献赞助的情景。只是大多数情况下,富人们都显得居高临下,施舍的成分尤为强烈。穷困地区的小学生或残疾人在当场接受捐助的时候,总是一副难受的表情,像是被欺辱了一样。旁观者除了为他们的贫穷难过,同时还会为他们因接受施舍而再次受伤感到难过。
笔者住在大学里,发现很多贫困生都拒绝在食堂的贫困生窗口买饭,尽管饭菜很便宜,他们却受不了旁人同情或轻视的目光,贫困生窗口总是冷冷清清的。由此,我经常想,帮助他人难道真的就要让人受伤吗?
有一次去老区,当地领导告诉我,这里好多孩子都被大城市的人救济过,救济他们的有市长、有名人,家家都挂有与救济人的合影。可我去后,却没有看到这样的照片,原来是孩子们将照片摘了下来,藏到了不被人看到的地方。我才明白,让这些贫穷的孩子走上台,在一堆记者的拍照和采访下,让世人都知道他们是穷人,是靠着别人救济生活的人,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和打击,他们的内心并不情愿这样。而捐助者却很少顾及这些孩子内心的复杂感受。
我也不禁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是20世纪60年代,我们住在乡下,大家都很穷,多数人家里没有几床被子,当时我们一家三个孩子,却只有两床被子,冬天半夜总被冻醒。有一天,我和母亲去城里的大姨家,临走时,大姨拿出一条毛毯,说毛毯放着都被虫子蛀了,这么放着有些浪费,让我母亲拿走。大姨还指着毛毯上的虫眼儿说,你看你看,再不用就要被虫子蛀光了。那天我们抱回了厚厚的毛毯,母亲兴奋得一路有说有笑,从此我们可以不再受冻了。毛毯比我们的破棉被要暖和,夜晚我们躺在里面,感到的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谁想,第三天傍晚,邻居家的大嫂推门进来,一脸哀求地和母亲商量,她的儿子木木病了,发高烧,浑身发冷,但她家只有一床被子,能不能晚上先住在我家,和我们挤在一张床上暖和。我们都愣了,母亲却一脸轻松地说:“她大嫂,我们家正多了一条毛毯,你快拿去。”母亲抱起床上的毛毯,强行塞进木木妈的怀里。木木妈在惊恐中不好意思地推让着。母亲说:“你不要,我就送给别人了。”母亲还把毛毯上的虫眼儿给木木妈看,好像这条毛毯真的是多余的一样。
母亲如此轻松,是为了让木木妈接受这条毛毯时,不要背上沉重的包袱,更不要让她产生受人馈赠的负担。母亲对我们说,穷人求一次人,心里是有很多障碍的,很容易受到伤害,有时连起码的尊严都会被破坏。我们都是穷人,母亲最能理解穷人的心。她的轻松平易让木木妈的心里少了求人时的屈辱感,我也由此从母亲身上感到了穷人的朴实和伟大。
多少年过去,我才意识到,原来城里的大姨送给我们毛毯时,也是怕伤害了我们,才说出不用就被虫子蛀了的话。那时城里人也都很穷,谁会有富余的毛毯呢。大姨对我妈,正像我妈对木木妈一样,送毛毯时都是为了不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都是为了让对方轻松,把好事做到了底。
只有穷人帮助穷人时,似乎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有分寸,才能让被捐助者不受伤害。很长一段时间,毛毯的事一直装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在想,无论是母亲还是大姨,她们的做法除了一种善良,还有一种道德在里边,这正是让我几十年都感动的缘由。我这一生,也曾对别人有过小小的帮助,我都尽量做到不让对方感到别扭和不自在,更不会让对方在接受帮助时,去感受那分不必要的屈辱。这,我想也是最最重要的。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32
言论
本书来自a bada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 电子书请关 注
男人要永远感谢在他20多岁的时候曾经陪在他身边的女人。因为20多岁的男人处在一生中的最低点,没钱、没事业,但有欲望;而20多岁的女人,却是她最灿烂的时候。
——有网友这样说
真正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在思想上会对人们有所引领,会发自内心地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公平,会不遗余力地推行平民教育,并把教育提炼成一种感人肺腑的艺术与精神,他们有先进的思想,有坚韧的行动,有非凡的创造。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杨东平说
为了高考,公路可以封堵,飞机可以改航道,交警可以自行违背交通规则,一切都要“特事特办”,媒体宣传更是铺天盖地,身处其中的考生们如果没有丝毫的反常反应,反而不正常了。
——某位曾16次参加高考监考的老师的感受
磨难是化了装的幸福。
——一篇文章的标题
在大型相亲派对上一位女青年在谈到择偶标准时说:要找一个“三鲜”老公。环境鲜,丈夫是个会生活懂情调的人;语言鲜,丈夫是个幽默的天才,他不但能言善辩,而且还精读了许多书籍;行动鲜,丈夫的行动更是新鲜的让人难以想象。
——大型相亲派对现场一位女青年的择偶标准
幸福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并不在于急切地期待拥有,而在于从容地不惧失去。
——钟伟谈如何理解“居者有其屋”
65。3%的人不赞同龙永图提出的租房观念。在面临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时,84。2%的人做出了一致的回答:“买房”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