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总理的指示坚定了调查组解开杨子荣身世之谜的信心。1969年,第38军、东北烈士纪念馆、海林县民政部门,再次组成了联合调查组,马不停蹄,奔赴胶东。
调查组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确定荣成、牟平、海阳、文登市为重点,走访了两个多月,仍然没有找到一点有价值的线索。后来调查组集中到牟平县研究对策,决定在上述四县广播和张贴寻人启事,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知情线索。
一个星期后,四县共发现了127条线索。调查组把杨子荣的家庭情况、入伍时间、参军背景及外貌特征等打印成文,发往上述四县的50多个公社,请当地民政部门协助查找。牟平县城关公社民政助理员马春英,得到寻人信息后,首先到档案室查阅了解放战争时期牟平县入伍军人登记表,又翻阅了牟平县军属、烈属抚恤登记表,她自然找不到杨子荣的名字。可细心的马春英,在翻阅档案时,没有放过蛛丝马迹,两表对照,发现杨宗贵与联合调查组提供的情况相似。于是便向调查组反映:“你们查找人的身世,很像嵎峡河的杨宗贵!”在此之前的很多年里,杨宗贵家乡的人也不知道他的下落,直至1957年1月,民政部才按照《关于处理军属寻找军人问题的规定》,作为失踪军人处理。1958年11月民政部认定杨宗贵为革命牺牲军人。杨宗贵1945年9月参军,入伍时29岁,参军后一直未给家里通信,家中有老母和妻子。
听完马春英的情况汇报,调查组马上派人奔赴牟平城南10里的嵎峡河村,找熟悉杨宗贵的老人了解情况,结果搜集到的材料与杨子荣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调查组又就近在牟平境内找到当年与杨子荣同时参军现已复员回乡的六位老战士刘延爽、刘世昌、王云明、姜乃明等同志座谈、核对。
调查工作初有头绪,电报请示北京后,又向当年和杨子荣一起战斗的姜国政、孙大德、魏成友、刘崇礼(连长)了解情况,把杨子荣的老战友和家乡提供的情况两相对照,发现了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英雄身世层层解开
刘延爽等老战友提供:杨子荣1945年农历八月在牟平县雷神庙参军,身穿黑夹袄。家乡提供:杨宗贵于1945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经王从村到城南二里的雷神庙参军,身穿黑夹袄。
刘延爽等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在雷神庙出发前,妻子曾去看他。家乡提供:杨宗贵参军后,妻子曾到王从村去看他,未见到,第二天又和婆婆一块到雷神庙去看他。
老战友王云明提供:听杨子荣说过,家有老母、妻子,婆媳不和,有一头小毛驴难以养活。家乡提供:杨宗贵婆媳不和睦,养过一头小毛驴。
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可能是参军后改的名字。和杨宗贵同时报名参军,因体检不合格的韩克利提供:曾经听杨宗贵说他参军报的是假名。家乡提供:哥哥杨宗富1940年随杨宗贵(子荣)去过黑龙江孙吴煤矿,亲见宗贵领过工资时签名就是杨子荣。从小和杨宗贵要好的邻居老秦说:我见过宗贵有一枚印章,刻的就是“杨子荣”3个字,他说,这个名字只在东北才用。
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参军前到过东北,会说东北话。家乡提供:杨宗贵12岁到26岁在安东做工,说东北话很流利。
老战友提供:王云明说,杨子荣到东北参军在龙口上船前,曾遇到一个在部队开车的亲戚,经调查组派人核实:杨宗贵有个妹夫叫王明惠,在济南军区工程兵兵器部工作,当年在龙口曾开着摩托车碰到过杨宗贵。
相貌特征。曲波说:杨子荣中等身材,胧长脸,上宽下窄,蒜头鼻子,浓眉大眼,略有络腮胡子,鼻毛很长。孙大德说:杨子荣看人时白眼睛很大。杨宗贵的妹妹及乡亲提供的杨宗贵与杨子荣的相貌特征简直一模一样。当时,杨子荣的胞兄杨宗富还健在,兄弟二人,面貌相似。
至此调查组初步认定,杨子荣就是失踪烈士杨宗贵。
1973年曲波同志在杨子荣所在原部队获得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张杨子荣1946年被评为团的战斗模范时100多人的合影照片,百十号的人挤在几寸大的照片上,人的头部只有火柴头那么大。曲波便请一位日本朋友将照片带回日本,将合影中的杨子荣单独翻拍放大。
当牟平县民政局长带着杨子荣及战友的四张照片到嵎峡河村,请村里干部、乡亲辨认时,他们指着同一张照片异口同声地叫起来:“这不就是俺们村的杨宗贵吗?准是他,没错!”然后又把四张照片送到此时已是70高龄的其兄杨宗富面前,让他辨认,他立刻抽出了杨子荣的照片,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这一切,进一步证实了杨宗贵就是杨子荣。英雄的身世之谜终于就此解开了。
英雄的家乡人民因为有杨子荣这样的英雄而倍感自豪。为了纪念英雄,家乡人民在牟平城中心修建了杨子荣广场,并在杨子荣参军时,部队集合出发地——雷神庙建起了杨子荣纪念馆,以此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6期P38
爱心能否要求回报
郑 波
王艳玲:看见一个女的穿个貂(皮大衣),可亮了,我就寻思我没穿过貂,她站着,我摸摸貂啥样的,一摸可滑溜了,给我羡慕够呛,我从电梯出来我就哭,想这些年,要是不是这么累,自己怎么攒钱,也能买得起个貂穿。现在只能羡慕,偷偷用手背摸摸人家的貂,就是这种感觉。
主持人:今天要跟您说的故事起源于我们接到的一个电话、一个求助电话。不久前,一位中年妇女从东北给我们打来电话,电话里,这位大姐情绪很不稳定,她说她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母亲病重需要大量的医药费、儿子大学马上毕业需要还清四年两万多元的助学贷款,她还要替得了尿毒症的前夫四处筹钱维持生命,这一系列的事情让这位大姐一筹莫展,电话那头听上去精神几乎就要崩溃。而电话里,当这位大姐说出她的身份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她说她曾经是感动了一座城市的人,她收养前夫亲戚家的一对孤儿,和前夫离婚后也没有抛弃两个孩子,一直将他们抚养成人,历时12年。而在这之后她又先后资助了8个农村孤儿和一个大学生。她也因此获得了那个城市的“十大感动人物”。正是这样一个曾经感动了一个城市的人,她现在希望,有人能来帮助“她”。
王姐:这段时间我妈病太重了,我压力太大了,家里病人太多了,全压在我一个人头上,我实在实在没法,我没有分身术,我也没有长几只手几只胳膊,管那头那头没人管,管那头还有那头没有管,饭店没人打理,前夫那头还没人管,家里老太太没人管,儿子的事马上也要解决,遇到的困难太多了,三月份那几个孩子开学,我还得挨家去送学费。我觉得我哪儿有分身术啊,你说我咋办啊,可累可累的。
王艳玲,47岁,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普通下岗女工,目前经营一家小饭店。赶到吉林市之后我的同事发现,这位王姐确实感动过这个别名“江城”的城市,她因抚养资助孤儿的爱心行为成为“2005年度感动江城十大人物”之一,她还有着很多其他荣誉称号,“吉林市杰出母亲”、“吉林省慈善爱心人士”,包括刚刚获得的“2006年度吉林市三八红旗手”。而就在她被荣誉簇拥的时候,见到我的同事,王姐却说,在得知自己获得“三八红旗手”的那几天,她正在想着给儿子、给母亲、给身边每一个最亲近的人都留下一份,遗书。
王姐:让他(儿子)好好做人。其实就是一种愧疚呗,完事就是给他供到大学毕业,我也就能供到这样了,让我接着往下走,有时候走不动了。太累了,让他自己坚强点,往下接着走,能帮我做的事就帮我做,不能帮我做的事自己做堂堂正正的人就行。就想让他理解我,我想让他知道,我这些年培养他实在实在是不容易。真的就像我今天跟你说的似的,别人享受的我都没享受,像我穿这件衣服,是我妹妹穿了,我硬从她身上要下来的,我说这衣服你穿短了,穿有点绉,还难看,给我吧,每当记者一来采访的时候,我还觉得是件好衣服,穿上,这件衣服我知道你们来,我特意上大福源(商店)买的一件减价的衣服穿上,不能太寒酸了,毕竟是面对镜头,真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王艳玲从1995年开始抚养前夫亲戚家的两个孤儿,前后共8年时间,花费将近十万元,给先天唇腭裂的养女多次手术整容、为其成家;给养子修了老家的房子、还帮他找了开车的活计。之后她又先后资助8个农村孤儿和一个大学生,捐资助学近两万元,直到现在还在资助三名孤儿。
记者:帮助了这么多人,得到别人这么多人的尊敬。
王姐:这些都不是实在的东西。就是受多少人尊敬能咋的,就是走到大道,有礼仪队,给你让道。
记者:你心里不敞亮吗?
王姐:敞亮,人得现实,在生活中你需要钱,你需要出去自己生活闯,你再受人羡慕,不可能每天上掉馅饼,每个羡慕你的人给你送东西来,那不可能。
王姐:你们就光知道宣传人的光环那一面,你就觉得每个女人,能人的背后肯定他就是光环,肯定他没有痛苦,他没有难的时候,因为所有的记者,所有的外人都觉得,你行,你啥都有,就是这么觉得,肯定不是那种。就是哪个成功的人背后都经过坎坷,都经过难。
解说词:王艳玲十年前从工厂下岗,下岗之后开过出租车、推销过商品甚至送过纯净水,直到2002年借钱开了一家小网吧,然而转年非典来临,网吧生意一落千丈,后来不得不低价转让,儿子恰巧在这时候上大学,只得申请了助学贷款;之后开了现在这家小本经营的饭店,直到现在,王艳玲还和母亲、丈夫、儿子还有饭店的三个服务员挤在父亲留下的老房子里,并且仍然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王姐:我那时候就想,最好是躺在我爸坟的旁边,吃上安眠药,把给所有亲戚的信攥在手里头,有人发现我了,拿了就知道,把这些信给每个人,我也就心安理得。最起码,死了以后能见着我爸,(哭)最想的就是我爸,因为这些年,我上学的时候也在班里当干部,遇到啥困难,回家就跟我爸说呀,给我出主意,帮我解决问题,上班以后也是,一回家一遇到啥困难,都是跟我爸说,我爸给解决。现在身边没有朋友,就没有能给我出主意的人。我就寻思,闭上眼睛上那头跟我爸说。(哭)
主持人:现在,正是由于母亲病重、儿子毕业,还有前夫和三个孤儿那里需要帮助,一大堆的事情赶到了一起,让王姐难释重负,才有了她给我们打的电话,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王姐:想呼吁一下社会。看看就是像对我这样的人,对社会毕竟有一点点贡献的人,在这种难的情况下,能不能给出点好主意,帮帮有没有什么好项目提供提供,就是让我把这个难关度过去,就是这个想法。
解说词:王姐的小饭店开在家附近一条比较繁华的街上,一进门就会看到别人送给她的锦旗和“感动江城”颁奖时的大照片。
王姐:我跟你说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