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性的后果。例如,曾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做出科学构念化

将之界定为器官障碍的研究小组( 
Shapiro et a1。; 1978; 
见第二章),其成员曾经指出,由于人们不恰当地依赖个案
研究证据,使得对该病的病因一直停留在不可被证伪的心理分
析理论框架内打转,阻碍了对该病病理进行真正科学研究的进
展。英国科学杂志《自然》驻华盛顿记者巴蒂安斯基 
( Budiansky ; 1984)在总结医学领域中的这种现象时,曾说
了下面这段话,这段话更强化了前面几章曾经讨论过的,关
于什么是科学的许多要点:

科学回避所有个性的东西。虽然这一偏向常常被归因是出
于科学家们应有的冷静,但事实上,它确实是 
20世纪人类智
慧的伟大胜利品之一。科学家们深知,要寻找自然界的原因
和结果,就必须将个人的感觉及经验排除。健康科学曾为此
吃尽了苦头;人们生病有许多原因,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
论在接受什么〃治疗〃后,都会有所好转。所以,看来永
无止境的各类庸医庸术,凭借着那些对疗效满意患者的见证叙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证据 
。99 
。 

边,总是广受人们爱戴。这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说明要我
们跳出个人经验的束缚有多么困难( 
p。 7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社论,反映了医学界对个
案研究及见证叙述在医学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比方
说,如果我们杂志接受了一篇论文,是叙述一个患膜腺癌的
病人在服用了大黄根 
(rhubarb)后得到了康复……我们可能
会将之作为一个案报告来发表,但是我们之发表它并不是宣
告它为一种新的疗法,而仅仅是建议它为一个值得用正规的
临床实验测试去进行验证的假设。与此正相反,那些讲述各
类秘方之疗效的文章(通常发表在通俗的书籍和杂志上),
则没有做出这样的声明,因此这些文章本身也就不足以作为
对那些疗效的支持文献了。。。 
(Angell &Kassirer; 1998 ; pp。 
839…840)。

〃鲜活性〃问题


前面已经阐明因为有安慰剂效应,致使见证叙述无法成为
有用的科学证据。能指出这一点固然是好,但是这还不够,
要人们摒弃见证式证据还须扫除另外一个障碍。让我们先对这

→障碍有所认识。社会和认知心理学家都曾对人类记忆和决策
过程中所出现的鲜活性效应( 
vividness effect )作了许多研究
(见 
Baron, 
1998 j Kunda ; 1999 j Ruscio ; 2000)。当
面临解决问题或作决策的情境时,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
的情境有关的信息。因此,对解决当前问题而言,越是容易

。 1∞·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获取(亦即具有可获性)的事情,越会被人们用之来解决问
作出决策。而信息或事情的鲜活性就是强烈影响信息之可


获得性的一个因素。

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没什么会比人们真真实实地叙
述他们看到的东西或经历过的事情,更加具有鲜活性、更加
能打动人心的了。个人见证的鲜活性经常使得其他更可靠的信
息变得黯然失色。有多少次,我们在购物前虽然仔细收集了
大量不同产品的信息,却在最后时刻,仅因一个朋友或一个
广告而改变自己最初的购买决定?购买汽车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大概在翻看了《消费者报告》中的数千份消费者调查之
后,我们终于决定要购买一辆 
X车。又参考了几本汽车杂志,
里面的专家们也推荐 
X车,这更坚定了我们的选择一一直到,
在一次聚会上我们遇到一个朋友,他说他朋友的一个朋友买了

→辆 
X车,结果是一辆烂车,老有毛病,花了几百美元去维
修,而且决定再也不会买这个牌子的车了。单单这样一个事
例本不应该那么严重地影响我们对 
X车的观点,因为我们是在
收集了针对数千名用户所做的调查报告和众位专家的评判之
后,才决定要买 
X车的。然而,我们中究竟有多少人会不受
这一见证叙述的影响呢?
以上这一买车的事例说明了:鲜活见证证据所产生的



不仅只存在于心理学这一领域。鲜活性影响人们观点的事例处
处可见。记者约翰逊(Johnson ; 1991)曾记载美国里根总
统是如何认识到艾滋病之严重性的事例:

里根直到 
1985年才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性,当时他看到
一则新闻报道说,演员洛克·赫德森 
(Rock 
Hudson)死于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证据。 101 。 

这一病症巾。而这时艾滋病已出现了5年之久,数以千计的美

。 
国人遭到感染,关于它的话题也早已传遍了街头巷尾。但里
根是看到赫德森的死亡报道时,才要赫顿将军(以前作过医
生)给他讲讲这种疾病 (p。454)。
简言之,新闻报道和统计数据都显示艾滋病死亡人数在不
断增加,但是这些资料并没有能够吸引总统的注意,但他所
认识的朋友中,仅仅一个人的死于此症就已经引起了他对该症
的注意了。同样,作家迈克·刘易斯 (Michael Lewis )也
讲述了著名保守派时事评论员乔治·威尔(GeorgβWill ) 
一个坚决反对强势政府干预老百姓生活的人…一是在他家门外
看到撞车造成死亡事件后,才发表专栏文章呼吁政府要强制所
有汽车安装防碰气囊 (Lewis, 1997)。

试想一下,在一个周五的早晨你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大字标
题:〃巨型客机坠毁: 413人丧生〃。你可能会想:天啊,多
可怕的事呀!怎么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事情!再:试想,过了几天
之后到周四,你一起床,看到报纸上说:〃另一架巨型飞机
遇空难: 442人死亡〃。那时你可能会想:唉呀!不可能吧!多可
怕呀!我们的空中交通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接着再试想,
又到下一个周五,报纸上又出现:〃第三个撞机悲剧: 431 
人命丧黄泉〃。这时,恐怕不仅是你,全国都会震动起来,
联邦政府会被要求尽快调查此事,飞机会被停飞,许多调查
委员会将设立,并会引来一大堆的诉讼案件。《新闻周刊》
和《时代》杂志会以此为封面报道,连续几天这件事都会是

*赫德森是著名的好莱坞演员,里根在当演员时和他是好友。

。 102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电视新闻节目的头条,电视记录片也会对此作详尽的分析。
一时间,硝烟万丈。

请注意,这里叙述的现象并不是虚构的,它所带来的问
题都是真的。每一周的确有一架巨型飞机坠毁。好吧!也许
不是一架巨型飞机,而是许多架小飞机行不行?。不行,
好,不是小型飞机,而是小型交通工具可不可以?这种小型
交通工具叫机动车。全美国每周大约有 
843人死于交通事故
(根据国家安全委员会 
2001年的报告,每年共 
43, 
500人)。
死者足以坐满→架巨型飞机,这总可以了吧!

每周死在高速公路上的人,与一架巨型喷气机坠毁所死亡
的人数相当,但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因为媒体没有将
其以〃正如一架满载客人的巨型飞机坠毁〃这类鲜活的方式
呈现给我们的原故。所以,每周死于小汽车交通事故中的 
457
人(加上另外死于卡车和摩托车事故的 
263人),对我们来
说,没有鲜活性。我们不会在餐桌上像谈论飞机坠毁、众人
死亡那样地谈论它们。不像如果飞机真的每周坠毁、每次死
亡 
400人,我们一定会讨论空中交通系统的安全性那样,我
们也没有去争辩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媒体没有鲜活地
给我们呈现这 
457人的死亡,是因为这些交通事故不是发生在
同→时间、同一地点,因此媒体只能(偶尔地)给我们提
供一些数字(如,每周 
457人)而已。这一数据本应足以
引发我们思考,但是却没有。根据调查数据,驾车是一项极
端危险的活动( 
Lichtenstein ; Slovic ; Fischhoff; Layman ; 
& bs ; 1978;国家安全委员会, 
1990 ; 2001)。然而,
至今从未见有就这一活动所带来的危险性,相对于其所带来的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证据。 
103 。 

便利,进行任何全国性的大辩论。难道这里所说的死亡数
字,就是人们为了享有当今的郊区生活,因而需要大量驾车
往返于工作及居住地点之间,所必须付出的昂贵代价吗?我们
从来没有提出过这类的问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这是一
个问题。因为它所付出的代价没有像空难那样,是以鲜活的
方式呈现给大家的。

请大家再试想下面的→个例子,看它有多么滑稽。你的
朋友开车 
20公里送你去机场,你从那里将乘飞机到二个 
750公
里以外的地方。离别时,朋友可能对你说:〃一路平安〃。
这句话可以说是既伤感又颇具讽刺意味。因为他(或她)在
回家的 
20公里车程中,死于交通事故的几率与你所飞的 
750公
里航程的坠机事故几率相比,高出 
3倍多(据国家安全委员
会 
1990的报告 
)0 
〃A祝 
B旅途平安〃事实上是一个非常不
理智的祝福,因为 
A的处境事实上比 
B更加危险!然而,受
到鲜活性效应的影响,让我们觉得 
A给 
B的祝福是合理的 


(Sivak & F1 annagan ; 2003)。

科尔( 
Cole ; 1998)在一次环球航空公司空难后所做的
民意调查中,发现如果飞行安全系数能够提高,绝大多数被
调查者愿意为一张双程票多付 
50美元。然而,同样的这些接
受访问的人,却拒绝支付比 
50元少得多的钱去购买→些汽车
内的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带给驾驶者更高的安全保障。
同样地,很少人知道:他们在驾车 
10公里去买一张彩票时,
其死于交通事故的几率比其中奖的几率要高出 
16倍( 
Orkin ; 

2000) ! 

依据大众媒体所展示的鲜活形象,误导人的个人判断可谓


。 104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随处可见。一项研究报告( 
MacDonald ; 1990 ;也见 
Cole, 
1998 ),针对父母作了调查,要他们举出最担心孩子遭遇什
么危险。结果显示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遭绑架,而这一事件
的几率是 
1 
/7 
00, 
000。与之相对照,孩子在车祸中身亡的危
险,父母则不太担心。然而这种可能性比遭绑架的可能性要
高出 
100倍 
(Paulos, 
1988)。显然,遭绑架的担心大部
分是媒体渲染的结果。这项研究结果说明,由于鲜活性效
应,带来感知上的扭曲,〃美国父母所担心的竟是一些不大
可能发生的事〃 
(MacDonald ; 1990)。一个研究人员哀叹
道:将担心聚焦在〃当下流行〃的事件上,必然会误导父
母的注意力,以致使他们〃忽视了更有可能造成坏影响的事
件,例如学业成绩、看电视的坏习惯、吸毒和驾车安全等〃 
( MacDonald ; 1990)。

作家彼得·博伊尔( 
Peter Boyer )曾描述维护带枪自由
的说客们如何以同样的方式助长美国人对危险的错误认识 
(Boyer ; 1999)。这些人试图让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非法人
侵者破门而入的鲜活案例上。他们的潜台词是:这时,如果
有一支枪来保护自己,你就没危险了。但博伊尔( 
1999 )指
出,极具讽刺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