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4-伤寒指掌-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不得以伤寒正病视之。 
邵评∶此厥阴病之总纲。总而言之。太阴厥阴。皆以里症为提纲。太阴主寒。厥阴主热。太阴 
为阴中之至阴。厥阴为阴中之阳。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其脉络于少阳。厥阴热症。皆少阳相火化合耳。 
凡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此寒伤厥阴之经。但当温散其表。不可遽温其里。 
当归四逆汤主之。盖厥阴相火所寄。脏气本热。寒邪止得外伤于经。而不内伤于 
脏。故止用桂枝以解外邪。当归以和肝血。细辛以散寒。大枣以和营。通草以通阴阳。则表邪 
散而营卫行。手足温而脉自不绝矣。若其人素有寒邪。加吴茱萸以温本脏之寒。 
邵评∶以伤寒邪伤厥阴之经。未伤于脏。阳虚血弱。用此方行营卫而散表邪。最效。 
论曰。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脉不浮为未愈。按此止有欲愈未愈之脉。并无未 
愈之证治。不能无阙文之憾。要不出乎桂枝汤为主治。 
邵评∶厥阴中风。以脉辨病之欲愈未愈。亦是诊病之一法。 
风中厥阴本经。脉微浮。风邪外出。故欲愈也。不浮而沉。则风邪入里。木郁不舒。则 
下克脾土。必变热利下重。渴欲饮水之症。宜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秦皮以平风。 
黄柏、黄连以清火。是苦以坚之也。若厥阴久痢不止。当用乌梅丸酸以收之。 
邵评∶此厥阴阳邪下陷。协热下利之正法 。 
厥阴寒格。医复吐下之。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此寒格于下。拒 
热于上。故格拒不纳。芩连以清上热。干姜以开寒格。因误治以虚中气。故用人参 
助干姜。以壮胃阳而开阴格。 
邵评∶寒热相阻。则为格症。用此汤开其寒热之格拒。而兼补里虚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邵评∶腹满谵语。由于肝火木旺。脾家有热。脉浮紧者为弦。弦乃肝脉。脉症是肝 
邪乘脾之候。肝木侮土。理尚顺直。故曰纵。刺期门者。泻肝邪也。 
按腹满谵语。为太阴阳明里症。脉浮而紧。为太阳阳明表脉。何以辨其为厥阴。脉 
法曰。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内经谓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肝气甚则多言。是 
腹满由于肝火。而谵语乃肝旺所发也。肝木侮脾。故曰纵。厥阴忌汗下。故刺期门以泄之。 
伤寒发汗。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自汗出。 
小便利。其病欲解。 
邵评∶肝邪挟火而刑肺金。肺气不得宣布。故渴饮而腹满。木反乘金。侮所不胜。 
寡于畏也。于理不顺。故曰横。横者曲也。刺期门。亦泻肝邪也。 
按其腹因饮多而满。则非太阴之满。饮水不消。亦非厥阴之消渴。此肝邪挟火而 
刑肺金。故大渴。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故腹满。侮其所胜曰纵。侮所不胜曰横。自汗 
出。小便利。其病欲解者。得汗。则发热恶寒之表症自解。得小便利。则腹满之里症自除。 
邵评∶前第一条消渴气上撞心。是肝邪乘心。上条腹满谵语。是肝邪乘脾。此条 
恶寒饮水。是肝反乘肺。肝寄相火。有泻无补者。此类是也。 
厥阴有脏厥。有蛔厥。脏厥至七八日。脉微肤冷。不烦而躁。无暂安时。此属脏冷。纯阴无阳。故不治。 
邵评∶此是脏厥主症。与蛔厥不同。分辨在此。其但躁而无暂安时者。浮阳外越。 
不久即散,阴气寒结于肠中。乃纯阴无阳。故不治也。 
蛔厥亦有脉微肤冷。此内热外冷。故时烦而躁。其显症在吐蛔。宜乌梅丸主之。 
邵评∶此与脏厥之躁无暂安时者不同。况有吐蛔见症。是蛔厥而非脏厥矣。盖 
外寒遏热于内。蛔不安而动。则其人时烦。蛔静则烦躁亦止。非若脏厥之无暂安时也。用乌 
梅丸以温脏安蛔。最合。 
凡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厥少热多。其病当退。厥 
多热少。其病当进。 
邵评∶伤寒以阳气为重。此以厥热之微甚。即觇其人阳气之多寡。热多则阳气 
未伤。故病当退。厥多则阳气衰少。故病当进。 
厥微者。四逆散。厥深者。白虎汤。此肝火乘胃也。 
邵评∶此是阳邪热厥。由邪火乘胃也。加左金丸尤效。 
脉滑而厥为热厥。宜白虎汤。若反发其汗。必口伤赤烂。 
邵评∶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阳邪入里。阴气被格。阳内阴外。故热深则厥甚。热 
微则厥亦微。此为热厥。与寒厥之脉微欲绝者。大相迳庭矣。此当有口燥舌干之症。 
用白虎汤清里除热。其厥自已。 

卷二厥阴本病述古
气上冲心
属性:此腹中之气。时时上冲也。气撞心疼。吐蛔者。厥阴病也。不吐蛔者。病在阳分。表邪 
也。桂枝汤。气上冲咽而喘者。胸中有痰也。瓜蒂散。(参金鉴) 
邵评∶分肝火表邪痰逆三因。最精。 
按厥阴气撞热疼。知饥不纳。食则吐蛔等症。总属肝胃之病。因胃中虚寒。肝风袭 
胃。相火挟浊阴上冲。故致斯症。治法当以苦辛酸寒热并用。如川连、吴萸、黄芩、干 
姜、茯苓、半夏、川椒、乌梅之类。(参叶案) 

卷二厥阴本病述古
吐蛔
属性:胃中虚冷。理中安蛔散。肝邪犯胃。乌梅丸。 
邵评∶此中虚寒伏之正法。又肝胃不和之正法。 

卷二厥阴本病述古

属性:厥者。手足逆冷。有阴阳之分。自热至温。自温至厥者。邪从三阳经来。传经之热 
邪也。四逆散。甚者四肢虽厥。大便秘。小便赤。脉沉滑。此阳症似阴。所谓厥深热亦 
深也。宜白虎承气等汤为治。 
邵评∶此为阳邪热厥治法。 
阴厥乃三阴自受寒邪。或腹痛吐利。或下利清谷。宜四逆汤、理中汤、当归四逆汤主治。(参准绳) 
邵评∶此阴胜寒厥治法。 
按少阴有寒厥而无热厥。厥阴有寒热二厥。寒厥者。止寒而不热也。热厥者。由热 
而至厥。由厥而至热。相因不已也。当分阴阳浅深治。(参金鉴) 
邵评∶此辨寒厥热厥见象之不同。 

卷二厥阴本病述古
下利
属性:热者。下利谵语。有燥矢也。宜小承气汤。热利下重。欲饮水者。白头翁汤。 
邵评∶此热利分阳明厥阴。最为精确。 
寒者。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下利汗出而厥者。亦四逆汤。 
邵评∶寒利以扶阳为主。 

卷二厥阴本病述古
少腹满
属性:脐下为少腹。夫胸中满。心下满。皆气也。腹满。多有燥矢也。少腹满。溺与血之分 
也。邪结下焦。津液不通。则溺蓄。血气不行。则血结。皆为胀满而痛也。若小便利者。 
为蓄血。宜桃仁承气汤。小便不利者。为水蓄膀胱。宜五苓散。二症俱是热邪。若四 
肢厥冷。小便清白。而小腹满痛者。为冷结膀胱。宜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治之。(合参准绳金鉴) 
邵评∶少腹满。有寒热二因。邪热入于膀胱。又有血蓄水蓄之不同。最宜细辨。 

卷二厥阴本病述古
囊缩
属性:舌卷囊缩者死。热极而缩者。承气。寒极而缩者。四逆吴茱萸。 
邵评∶合虚实寒热二因。治法最精。 

卷二
厥阴新法
属性:按六经主病。仲景非专为伤寒立言。如厥阴所述气冲吐蛔等症。乃厥阴风木 
自病。不拘伤寒杂症。但见呕逆吐蛔者。即是肝邪犯胃。宜兼厥阴而治。要知六 
淫伤寒兼带厥阴者。可治。若从三阳传至厥阴。则热极生风。九窍将闭。所形皆 
败症矣。今将厥阴本病治法列于下。勿以伤寒传经目之可也。 
凡遇伤寒热病。症见干呕渴饮。胸膈满闷。格食不下。或两胁抽痛。舌苔黄黑。或兼 
吐蛔。此即症兼厥阴。肝邪犯胃而然也。宜用桂枝、芍药、川连、干姜、茯苓、半夏、黄芩 
之类主之。吐蛔加椒梅。寒热似疟加柴胡。引出少阳。(肝邪犯胃) 
凡伤寒暑湿之症。有呕吐青绿黑臭之水。或黄黑浊饮。或兼吐蛔。此邪已犯厥阴。 
因胃中空虚。肝风乘虚袭胃。所吐之物。乃胃底肠中之阴浊。被肝风翻腾。遂至逆 
涌而上出于口。俗名胃底翻是也。治宜泄厥阴以安阳明。如桂枝、白芍、川连、吴茱 
萸、半夏、茯苓、椒梅之类。以泄厥阴。次用人参、代赭、茯苓、半夏、干姜、川连、乌梅之类。 
以安胃镇逆。若其人阳明虚馁。不禁酸苦。又当安胃为主。微兼泄肝。宜人参、姜、连、 
吴萸、白芍、茯苓、半夏、乌梅、代赭之类主之。(肝风内袭) 
若身热。耳聋。口渴。胸腹板实。入暮谵语。呕逆吐蛔。舌苔黄中带灰黑。此湿热之邪。 
结于厥阴之界。病势最险。宜川连、枳实、半夏、茯苓、菖蒲、乌梅、姜汁之类治之。(湿温干厥阴) 
若邪从三阳经传入。即在太阴。已多危候。再入少阴。生者少。死者多矣。至传厥阴。 
内风已盛。九窍热极将闭。无庸议治。 
邵评∶阳邪传至厥阴。入里极深。厥阴内寄相火。邪热与相火两相蒸灼。伤阴最速。阴液消耗。 
邪热陷闭。故症多不治。 
凡见面青目白。面黄目青。面白目紫。筋急直视。角弓反张。舌焦耳聋。皆厥阴将败 
形色。舌卷囊缩。鸦口嘬嘴。昏不知人。醒作睡声。跷足喉直。撮空视。跃跃欲起。脉硬如弦。 
此皆厥阴死证。(阳邪传入厥阴死证) 

卷二
救逆述古
属性:逆者。汗吐下三法。与病相逆也。救逆者。救其误治之变症也。仲景一百十三方。 
每多因救误而设。兹特汇集救误诸条。分汗下两门。以便查阅。 

卷二救逆述古
误汗例
属性:伤寒脉证。当服麻黄汤发汗。若尺中脉迟。是营气不足。不可发汗。若误汗之。遂漏 
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厥。难以屈伸。此津脱阳虚也。当以桂枝加附子汤。回阳止汗。 
邵评∶尺迟营弱。不可发汗。误汗而津脱亡阳。外风复袭。此势所必然也。 
伤寒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盖汗为心 
液。过多则心气虚。桂枝甘草。能扶阳以补心气也。若至振振擗地。则当用真武矣。 
邵评∶妄汗伤心。液亏气馁而心悸。与心下有水气而悸者。迥别。 
伤寒汗出恶风。脉浮缓微弱。桂枝症也。误以大青龙汗之。致其人厥冷筋惕。心下 
悸。头眩。热仍不退。身肉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内镇少阴水逆。外救太 
阳亡阳。 
邵评∶发汗过多。亡肾阳而水气上侵。凌心作悸。与上条心虚而悸者不同。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其汗。致亡阳惊狂。起卧不安。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 
牡蛎救逆汤主之。敛镇心阳。其狂自定矣。 
邵评∶阳者心之阳。即神明也。亡阳者。火气通于心神。被火迫而不守。则外亡也。 
故用桂枝加龙牡。取其补心镇逆而固脱。故曰救逆。去芍药者。欲其急复心阳耳。 
脉浮宜以汗解。误以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 
也。火逆又误下之。以虚其阴。复因烧针以益其阳。致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邵评∶火逆、烧针、又复下之。三番误治。阴阳俱已虚竭。烦躁者。惊狂之渐也。心阳 
内伤。故用桂、甘以复心伤之气。龙、牡以安烦乱之神。的是正法。 
发汗多致亡阳谵语。此非胃实。不可下。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邵评∶少阳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