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健驮罗国—在印度西北克什米尔西境,周围多山,势极险峻,其出口缺处,为古
时中印通路要道。
(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为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
年后,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
第一期 小行大隐时期
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五年,除阿含时代,纯说小乘经教外,其余华严、方等、般
若、法华、涅槃时代,皆说大乘经教。
佛灭后,除上座与大众二部,在窟内窟外,各结集小乘三藏外,文殊、弥勒等菩
萨,与阿难尊者,在铁围山中,亦结集大乘三藏。又窟外大众部,所结集的经、
律、论、杂、咒,五种法藏中,属于大乘类者亦不少,并非纯乎小乘。
大乘教法,虽经铁围山和窟外的结集,然而在佛灭后五百年间,全印度所弘扬的佛
法,多属小乘,在这时期,虽然也有大乘佛法,夹杂其间,然而由于小乘教法盛行
的缘故,大乘教法,就隐没不彰,所以在这最初五百年中,可以名为小乘盛行、大
乘隐没的时代,同时这五百年,也是所谓正法时期。
第二期 大主小从时期
初期五百年过去了,直至第六百年时,马鸣菩萨出兴于世,造了大乘起信论、大庄
严经论等,极力提倡大乘佛法,由是大乘教义,始重光于世。到了七百年顷,龙
树、提婆,应运而生,为欲对破小乘一切有部等法执,乃广造诸论,以明大乘诸法
缘起,毕竟空义。到了九百年顷,学者因受了龙树学说的影响,多数执空,陷于断
灭见,由是无著、世亲,根据瑜伽唯识学理,发挥大乘妙有之理,说种子能生一
切,因果不空。经过这两番陈义之后,大乘佛法,乃风行全印,使小乘成为附庸。
所以佛灭六百年至一千年(第二期五百年)中,可以名为大乘为主、小乘为从的时代。
第三期 密主显从时代
第二期五百年过去后,约在佛灭千二百年间,大乘空宗的清辩论师,根据毕竟空
义,破斥有宗,大乘有宗的护法论师,根据如幻有义,破斥空宗,其徒宗之,遂成
空有之诤,使大乘思想分裂为空有二系,同时小乘则趋于衰微的状态。
此时有龙智菩萨,弘扬密咒,把密咒来融摄印度风习,因之密咒乃渐发达,此时大
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直至佛灭千三百年间,因内有婆罗门教的复兴,及
后来外有回教的侵入,遂使佛法渐趋没落,在印度本土几乎绝迹。所以在这第三期
五百年来,可以名为密咒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
佛灭后印度佛法三时期简表:
印度佛法三时期
┌第一期五百年—小彰大隐佛教—传锡兰暹罗等地—巴利文
┼第二期五百年—大主小从佛教—传中国再传高丽日本—华文
└第三期五百年—密主显从佛教—传西藏再传蒙古等—藏文
【注】
1、正法时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释尊
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2、马鸣菩萨—中天竺人,初为外道,善辩论,后为胁尊者所折服,遂皈正道,大宏
佛法,破伏外道,重光大乘宗旨。
3、大乘起信论—有二译本,一为梁真谛译,一卷。二为唐实叉难陀译,二卷。以梁
本流通最广。
4、大庄严经—十五卷,姚秦罗什译,内集种种之因缘譬喻,以劝诫人。
5、龙树—亦译为龙猛,出世于南天竺,学问渊博,其学偏于法性空方面,与有部的
思想对立。
6、提婆—南天竺人,为龙树弟子。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以解释般若系的
经,发扬诸法毕竟空的思想。
7、无著—健陀罗国(在克什米尔之西)人,先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夜升兜
率天内院,于弥勒菩萨处,受瑜伽、庄严等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为法相宗之
祖。承弥勒菩萨的瑜伽法门,诵出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理论、辨中边论等,并造
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论等,广说法相唯识妙理。
8、世亲—梵名婆薮槃豆,或译天亲,为无著之弟,造俱舍论、唯识二十论、三十
论、佛性论、十地经论、涅槃论等。大小乘论各五百部,被号为千部论主,以宣扬
大乘有宗教义。
9、瑜伽—即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说,无著记录,唐玄奘译。是唯识学的根
本论,说妙有而不说性空,其中阐明瑜伽师所行的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
10、唯识—谓世间诸法,惟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法相宗即
是唯识学,将阿赖耶识中,能生一切的功能,名为种子,犹如草木的种子能开花结果。
11、清辩论师—承龙树中观的宗旨,作大乘掌珍论,以破护法论师的有宗,而立空宗。
12、护法论师—南印度人,极弘瑜伽唯识之旨,与清辩论师争论空有之义,年三十
二寂灭,传法于戒贤论师。
13、龙智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弟子,金刚智之师,密宗第四祖,寿逾七百,面貌若
三十岁人,玄奘法师曾遇之于印度,龙智菩萨劝奘师学密乘,奘师以非素愿辞。
14、秘密的神咒—即陀罗尼。密教以持密咒为主,显教重显扬教义。
15、小乘—以了生死、离贪爱证涅槃,得阿罗汉果,超脱世间为宗要。因以自求解
脱生死,不发大心度世,故称小乘。乘喻如车乘,是运载义,即由听闻佛法,喻由
佛法的车乘,可运载至涅槃之岸,此唯自度而已。
16、大乘—大乘佛法宗要:在先有超脱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
施其适应世间度生的大方便。故大乘佛法重在自利利他的精神。大乘可喻如大火
车,能利度众多的人,运载至涅槃之岸。大乘菩萨以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本,方
便为究竟,而作随顺世间,利乐众生,尽于未来方便无尽,不为自利,全在利他,
是为究竟。
(三十五)佛法传入中国
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所载,系始自后汉,其实后汉以前,中国已有佛法。列子曾
引述孔子语:‘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
乎民无能名焉。’可知孔子已知有佛。据朱士行经录载:‘秦王四年,西域沙门室利
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王怪其状,捕之狱,旋放逐于国外。’可知始皇未称
帝前,已有沙门及佛经,到达秦国。魏书释老志载有:‘前汉武帝狩中,霍去病获
昆邪王所献金人,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焚香礼拜。’可知汉武帝
时,佛像已到中国。上述事实,只能算是佛教到达中国的肇端,并没有正式的宏传。
直到东汉永平七年,明帝梦金人,飞行殿庭,顶有圆光,明旦以问群臣,是何祥
瑞?太史傅毅对曰:周书异记载:昭王时,有五色光,入贯太微。太史苏由奏曰:
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一千年后,声教至此。王命勒石记之,陛下所
梦,其是矣。于是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王遵,中郎将秦景等十八人,往求佛法。至
月氐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二尊者,以白马载佛经像,欲来中国弘法,遂请同来。
至永平十年到洛阳,暂住鸿胪寺中,后乃建白马寺居之,二尊者遂译出四十二章
经,是为中国有佛寺(寺是汉朝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管
辖的一级单位,皇帝下面设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卿’,佛教传入后,皇帝下面再
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叫‘佛寺’),及翻译佛经
的开始。
新来的佛教,颇受朝廷的崇奉与保护,于是五岳诸山道士,心怀忌妒,上表云:
‘陛下弃本逐末,求教梵僧,恐非大道,臣等五岳诸山,多有聪明智慧,博通经典
者,请与试验。臣等经术,悉能了了,太虚符咒,并皆明白,吞符饵气,策使鬼
神,入火不烧,履水不溺,愿与比较。’帝许之,择日于白马寺南方,筑三台,分
置释道经典,及佛舍利,举火焚之,道经悉成灰烬,佛经则光焰焕发,火不能燃。
摄摩腾、竺法兰,踊身虚空,现诸神变,说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
无巨海量,邱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
此时道士六百二十八人,立即改皈佛教。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师士庶三百
九十人,帝后宫阴夫人,王婕妤并彩女等一百九十人,见此神异,俱求出家,期于
修证圣果。帝乃敕建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内三寺安尼,由是三宝皆备,佛法大行。
【注】
1、鸿胪寺:鸿胪是官名,在周名行人,掌朝觐聘问之事。在秦名典客,掌诸侯及
归义蛮夷事,其任务类似今之外交部。寺是官舍,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其初仅
用于衙署称,自摄摩腾竺法兰来华,初止于鸿胪寺,后又白马寺以居之,从此专以
僧众所居名为寺,沿习至今。
2、佛舍利: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烧之,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
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亦有杂色者,则系综合所
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聚。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坏之,
菩萨以次,则坚度递减。
3、师子:兽名,即狮子,古皆作师子。
4、婕音接,言接幸于上也,妤音余,美称也,为汉女官名,武帝所制,位比上
卿,爵比列侯。
(三十六)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入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
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担劈?
则非深入经藏,穷法相唯识之学,必不能提出一个所以然的圆满答案。因此大至整
个宇宙,小至一粒微尘,其性其相,其体其用,若不把佛法来说明,就永远成为哑谜。
佛法传到中国后,就分出许多宗来,倘若研究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义,卷帙
太多,不分门就艰于研读。第二、法法各异,有时其性质还极端相反,合之则两俱
不成,分之则各显其用。第三、众生根器不等,若欲对治习气,势须对症下药,症
既多端,则药需分类。第四、为使系统清晰,便于传承故,不得不化整为零,避繁
求简。第五、佛法广大精深,若欲遍学,则寿命精神皆有限,势必至一无所成,倘
若一门深入,则下手及成功皆易。第六、历代佛门大德,其所修证传持之法,既各
有不同,则其所根据以化导后进者亦异,由是各立门庭,势所不免。这些皆是佛门
分宗的理由。有人以为分宗是佛法的分裂,其实分宗乃是分工合作,譬如医院里,
虽然分有内科眼耳等多科,然而惟有这样,才能完成整个医院的体系和工作。
佛法在印度时代,虽已规模大备,其间亦有类似宗派的传承,例如无著、世亲的